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2篇
  2篇
综合类   33篇
畜牧兽医   9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中国牦牛遗传资源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我国牦牛遗传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牦牛遗传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途径。利用品种改良及高效繁殖技术、营养调控与高效利用技术、畜产品深加工技术、新型产业开发技术等,逐步实现牦牛规模化养殖,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不断促进牦牛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和持续性的产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2.
在高寒放牧条件下,对12头祁连山型母牦牛进行了选择不同超排方法和FSH剂量及使用中科院动物所FSH、LH,国产PGP2α、HCG,新西兰FSH的超排试验,供试母牦牛在发情11~12天开始注射FSH.结果表明A组FSH 8.4 mg,母牦牛与正常发育相似,冲出2枚发育正常囊胚,1头放弃;B组FSH 8.6 mg,利用PVP包埋1次注射,母牦牛卵巢处于静止状况,插管1头,没有冲出胚胎,超排处理无结果.说明牦牛用FSH 8.4~8.6mg剂量偏小,对超排无效果;C组FSH8.8 mg,分FSH+LH(2001U)、FSH+HCG(10001U)、卵巢黄体数10±4,2头牦牛冲卵,获14枚胚胎,有1头牦牛冲出10枚胚胎,其中有2枚发育到16细胞,1枚发育到32细胞,说明FSH+HCG(LH)有协同作用,促进卵巢上卵母细胞成熟和排卵;D组FSH 15 mg(新西兰产)1头牦牛冲出3枚发育正常早期囊胚.  相似文献   
93.
为研究甘南玛曲夏季牧场草地状况对欧拉型藏羊牧食行为的影响,根据草地植被特征,通过野外调查,了解甘南玛曲夏季牧场的草地状况,并采用跟踪观测的方法对欧拉型藏羊的牧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夏季草场的昼采食时间最长(约450 min),游走时间较长(约80 min);反刍和站立时间基本相近,分别为32min和28 min;夏季牧场白天的卧息时间非常少,约8min.采食时间与地上生物量和牧草盖度成正相关(r=0.782,0.902;P>0.05);昼反刍时间与牧草高度成极显著正相关(r=0.995,0.9996;P<0.01);昼卧息时间与地上生物量成极显著负相关(r=-0.9994;P<0.01);昼站立时间与牧草高度成显著正相关(r=0.989;P<0.05),与牧草盖度成极显著负相关(r=-0.995;P<0.01);昼游走时间与牧草盖度成负相关(r=-0.905;P>0.05).随牧草高度的增加,欧拉型藏羊的昼采食时间呈下降趋势,但采食时间占放牧时间的71.4%;由于夏季牧场牧草幼嫩多汁,欧拉型藏羊采食牧草后的反刍和卧息行为较少.  相似文献   
94.
中国牦牛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牦牛的分布及其分布特点、牦牛遗传资源及其分类、牦牛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牦牛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牦牛业发展现状,并根据新时期牦牛业发展的要求及技术需求,提出了牦牛业持续发展的对策,旨在不断促进牦牛业向优质、高产、高效和持续性的产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5.
王宏博  梁春年  阎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2):71-73,103
[目的]研究饲用甜高粱秸秆替代玉米秸秆对羔羊生产性能及养分消化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体重(27.9±2.5)kg、3月龄的30只健康断奶羔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隔栏单独饲养。Ⅰ为玉米秸秆对照组、Ⅱ为玉米甜高粱秸秆组、Ⅲ为甜高粱秸秆组。进行84 d的饲养试验,其中过渡期14 d,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饲用甜高粱秸秆对羔羊的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但用50%甜高粱秸秆完全替代50%玉米秸秆时,羔羊日增重比Ⅰ组(完全玉米秸秆)高4.21 g,而完全替代玉米秸秆时,其日增重比试验Ⅰ组低14.22 g。Ⅱ组的DM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Ⅱ组的OM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CP的表观消化率在3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Ⅱ、Ⅲ组NDF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Ca表观消化率在3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Ⅱ组P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Ⅰ、Ⅲ组(P0.01)。[结论]用50%甜高粱秸秆替代50%玉米秸秆,对羔羊育肥具有显著效果,而完全替代玉米秸秆后,不利于羔羊育肥。  相似文献   
96.
为了研究牦牛DRB3.2基因exon 2遗传多样性,试验采用PCR-RFLP对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大通牦牛3个类群757头个体的MHC-DRB3.2基因进行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出8个HaeⅢ酶切位点、11种基因型;在3个牦牛类群中,HaeⅢC基因型(225 bp/175 bp/85 bp/35 bp)在大通牦牛、天祝白牦牛中是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87和0.366;而在甘南牦牛中,HaeⅢA基因型(175 bp/85 bp/35 bp)为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0.306。3个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739,0.754,0.743,均达到了高度多态(PIC>0.50)。说明牦牛DRB3.2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在研究牦牛抗病育种和提高牦牛生产性能方面具有独特的效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7.
对中国4个家驴品种95个个体的mtDNAD—loop部分序列进行测序。用clustalX软件进行同源序列比对。Dnasp4-10软件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计算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样度、平均核苷酸差异。MEGA3.1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进行系统发生分析。以欧洲驴线粒体基因组为对照(Genbank登录号为X97337),中国家驴4个品种95个个体385bp序列共检测到核苷酸多态位点33个,其中31个位点为转换,1个位点为颠换,1个位点有插入现象。95个序列由31个单倍型组成,单倍型比例为32.6%。德州驴单倍型比例最高为100%,凉州驴单倍型比例最低为42.42%。31个单倍型与引用Genbank已登录的13条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31个单倍型聚为两支,说明中国家驴可能有两个母系起源。以欧洲野驴线粒体D—loop为对照(登录号为AF403063、AF403063、AF403065),揭示本研究涉及的中国家驴品种与非洲野驴的进化亲缘关系较亚洲野驴近,并且从分子水平证明中国家驴可能起源于非洲野驴中的索马里野驴分支。  相似文献   
98.
[目的]为了研究无角牦牛与有角牦牛的育肥效果,为无角牦牛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在青海大通种牛场开展了放牧补饲的育肥方式,并对其生长情况及育肥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146d的育肥,无角牦牛的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比有角牦牛的分别增加了1.78kg和12.2g。[结论]无角牦牛的育肥效果高于有角牦牛,若在完全舍饲条件下,将有助于无角牦牛发挥其遗传潜力。  相似文献   
99.
实验旨在制备并获得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牦牛精子总RNA,经3倍体积45%Percoll单层梯度液纯化牦牛精子后,采用试剂盒(RNeasy Kit)、热TRIzol和TRIzol一步法分别提取精子总RNA,使用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并进行RT-PCR和凝胶电泳。结果表明:纯化的牦牛精子中体细胞基本去除;3种方法提取精子总RNA均无基因组DNA污染,可获得GAPDH基因条带(126 bp);与热TRIzol和TRIzol一步法相比,试剂盒提取的总RNA(OD260/280=1.89,浓度为0.33μg/107精子)质量更高(P0.05),且能扩增出完整的β-actin、SRY、RPS23基因3条带。结果显示,试剂盒能获得高质量的牦牛精子总RNA,其纯度和完整性高,为后续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0.
旨在阐明不同毛色牦牛皮肤组织形态学特点及MC1R调控黑色素合成的可能分子机制。采集大通牦牛(黑褐色)和天祝白牦牛(白色)各6头的背部皮肤组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分别对不同毛色牦牛皮肤组织进行染色,观察黑色素和成熟黑色素细胞的含量差异及分布特征,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MC1R在不同毛色牦牛皮肤中的表达差异。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中转染shRNA MC1R干扰载体后,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率,分析比较各组中与毛色相关基因(Agouti、MITF、TYR)的表达差异性,利用酶标仪检测不同时间点黑色素产量。结果表明,两种毛色牦牛的表皮和毛囊周围均分布着大量的黑色素细胞,但天祝白牦牛仅在表皮基底层和毛根处检测到少量黑色素,而大通牦牛表皮层和毛囊处产生大量黑色素。与大通牦牛相比,天祝白牦牛皮肤中MC1R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在成功抑制MC1R的B16细胞中,TYR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MITF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而Agouti表达量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同时黑色素含量减少。综上表明,黑色素大量沉积与MC1R高表达是导致牦牛毛色差异的原因。将shRNA MC1R载体成功转染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后,MC1R的抑制情况与下游调控基因TYR表达一致,进而降低黑色素含量,说明MC1R对黑色素的合成及毛色形成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