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1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1篇
  19篇
综合类   110篇
农作物   17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籼粳杂交稻穗部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了籼粳杂交稻穗部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7个穗部性状均以显性效应为主,正向和负向的杂种优势随杂交组合而异。IR66158-37、IR65600-85、明恢63和R669等4个亲本可以明显改良杂种后代多数穗部性状,可作为优良亲本用于育种方案中。  相似文献   
102.
以5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水稻25个主要品质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力的表现规律。结果表明:米质性状一般配合力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占遗传总方差的比重显著大于特殊配合力占遗传总方差的比重;粒长、垩白粒率、垩白度、碱消值和胶稠度等受不育系影响较大,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受恢复系影响较大;各性状狭义遗传力大小顺序为: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整精米率>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糙米率>胶稠度;亲本 EF14A 和福恢2108在改良组合米质方面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3.
水稻籽粒发育过程中总氮含量的遗传及其与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水稻籽粒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总氮含量遗传及其与稻米品质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三倍体种子核基因、二倍体母体植株核基因的显性效应,共同控制着稻米灌浆始期、中期和后期的总氮含量,且以前者为主,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作用程度加大。三倍体种子、细胞质和二倍体母体植株的遗传效应,均可明显影响稻米成熟期的总氮含量。控制稻米总氮含量表现的多种遗传效应基因在稻米各个发育时期均有新的表达。不同发育时期总氮含量与稻米品质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受不同遗传体系基因效应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4.
运用路线与样地调查相结合,采用种群统计学的方法对贵阳市小叶兜兰植物种群数量、自然结实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贵阳市小叶兜兰水平分布狭窄,只分布于开阳县和乌当区境内,仅见于沟谷河流或峡谷绝壁地段,呈块状分布,海拔在800~1000m左右;贵阳市自然分布的小叶兜兰资源量仅600余株,究其濒危原因主要是由于适宜生境的逆向变化和人为采挖所致;贵阳市小叶兜兰资源濒危程度较高,目前仍处于加剧态势。并针对贵阳市小叶兜兰资源现状特点,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及意见。  相似文献   
105.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株高的发育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按 NC 交配设计的两套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株高的发育遗传规律 .结果表明 ,株高在不同发育阶段均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共同控制 ,分蘖期以加性效应为主 ,抽穗期以显性效应为主 .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 ,抽穗期的杂种优势最强 .另外 ,株高在整个发育时期易受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 ,该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株高性状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6.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在15小时长光照下减数分裂期的不同温度(23.3~30.3℃)对籼稻光敏不育系W6154S和5460S育性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育性的影响因温度的高低及处理持续时间长短而异,不同的材料对温度的反应不同。5460S从不育转为可育的临界温度在26.4℃左右,而W6154S在处理温度范围内均出现自交结实现象,表明供试的W6154S株系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可能超过30.3℃。提出了深入研究影响籼稻光敏不育系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7.
农业生物技术与稻米品质改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农业生物技术,作为20世纪的新兴的技术,为稻米品质改良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本文就农业生物技术在稻米品质改良的初步应用及其今后大规模利用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08.
水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稻产量形态规律是水稻育种和栽培的基础理论,已成为作物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从产量构成、光合生产和源库结构方面简介了水稻产量形成规律的生理生态研究进展,分析了3个方面的研究特点和构成产量形成过程的网络关系。同时水稻产量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水稻产量性状的最终表现决定于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众多基因的表达、调控和相互作用,提出应用现代发育遗传学与分子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水稻产量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109.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水稻的养分积累动态和分配特征;【方法】以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航1号为材料,采用超高产栽培(SHC)和常规栽培(CC)模式,通过测定水稻各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含量变化;【结果】超高产模式头季稻稻株N含量在全生育期均高于常规模式,孕穗前稻株P含量、黄熟前及再生稻K含量亦明显高于常规模式。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完熟期积累的N、P、K依次达15.06g/m2、4.58g/m2、15.8g/m2,分别比常规模式高出47.2%、21.2%和低9.1%;分配到籽粒的N、P、K比例依次为50.5%、47.8%、25.3%,与常规栽培相近;N、P、K生产效率依次为75.39kg/kg、247.9kg/kg、71.9kg/kg,P、K生产效率略高于常规栽培。超高产模式再生稻完熟期积累的N、P、K依次达10.9g/m2、4.05g/m2、12.9g/m2,比常规模式高出38.0%、30.5%和78.3%;分配到籽粒的N、P、K比例依次为51.0%、68.1%、15.5%,N、K分别比常规模式低9.1%和7.0%;N、P、K生产效率依次为75.60kg/kg、203.5kg/kg、63.9kg/kg;N、K生产效率低于常规栽培的。超高产模式头季稻的N、P、K需求量为:17.9g/m2、6.77g/m2、34.9g/m2,比常规模式高出54.3%、35.4%、73.6%,再生稻N、P、K需求量为:9.59g/m2、3.61g/m2、17.20g/m2,比常规栽培高出61.2%、43.8%、361.1%;【结论】超高产模式下水稻养分需求量大,转运比较顺畅,促进水稻高产的形成,但N、K生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0.
不同类型水稻籽粒灌浆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3个较大穗型的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组合)“IR_(65600-85)”、“培矮64S/E32”、“Ⅱ优86”为材料,试验研究水稻籽粒灌浆特性及其有关生理生化活性变化结果表明,3个水稻的强势粒起始生长势均高于弱势粒,从而更早进入灌浆盛期;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强势粒高峰值均出现在花后6d,弱势粒峰值出现在花后12d;淀粉合成酶活性强势粒在花后0~18d高于弱势粒,尔后弱势粒高于强势拉,但“IR_(65600-85)”弱势粒后期活性仅弱高于强势粒,造成3个水稻的弱势粒灌浆不如强势粒,尤其是“IR_(65600-85)”弱势粒生理生化活性更低,其籽粒充实最差,结实率也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