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5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西藏地区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揭示西藏地区土壤湿度季节和区域性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要素的相互影响,基于1980—2009 年西藏地区土壤湿度资料以及西藏38 个站点的气温、降水资料,笔者分析了西藏地区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30 年来西藏地区年及季节土壤湿度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分布规律,最小值位于阿里地区,最大值在墨脱以南地区,其中秋季土壤湿度最大,其次是夏季,春季最小。年、季土壤湿度均表现为1980s—1990s 减少,随后增加的趋势。年、季土壤湿度在20 世纪90 年代末有显著增加突变点。春季土壤湿度与西藏大部分地区的春、夏降水呈正相关,夏季土壤湿度与西藏沿江一线、东部地区的同期降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2.
西藏黑斑原鮡胚胎发育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是中国唯一的原鮡属鱼类,仅分布在中国境内的西藏雅鲁藏布江水系。由于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影响、外来鱼类入侵等原因,其野生种群数量持续下降,分布范围逐年缩小,目前处于极危状态。本研究中黑斑原鮡亲鱼捕自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拉孜县、昂仁县、萨嘎县4个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江段,采样地海拔分布范围介于3900~4500 m。2015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人工催产雌鱼79尾,自然排卵7尾,解剖雄鱼15尾进行授精,得到了黑斑原鮡受精卵约42208粒。受精卵为圆形的沉性卵,略显淡黄色,黏性较强。将受精卵平铺放在特制筛网上,置于微流水的平列槽内进行孵化。观察从受精卵至仔鱼孵化出膜的胚胎发育过程,统计有效积温。结果显示:黑斑原鮡胚胎发育时序符合硬骨鱼类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分为8个阶段,即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早期器官形成及孵出阶段。胚孔封闭前就形成了肌节和眼囊,进入早期器官形成阶段后依次出现了耳囊、心脏原基、消化道、耳石、眼睛体、胸鳍原基等,心脏搏动后红细胞也有出现。整个胚胎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约为13.8℃,有效积温为2963.2~3132.4 h.℃,孵化率约为70%。本研究还发现黑斑原鮡胚胎具有双层卵膜的特殊结构,该结构在成熟卵吸水膨胀后形成,进入神经胚期完全消失,分析推测这种结构可能与对环境的适应有关,外层卵膜在卵的传播和孵化过程中可以起到黏附固定和缓冲保护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黑斑原鮡胚胎发育的特点及规律,为黑斑原鮡资源恢复及科学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3.
西藏1971~2008年最高最低气温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藏地区1971~2008年气象站点的气温资料,分析了西藏地区最高、最低气温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西藏最高、最低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其次是春季。最低气温增温幅度明显大于最高气温,尤其是冬季最低气温增温幅度非常显著。空间变化而言,最高气温除个别站点出现降温外,大多数站点均有增温现象;而最低气温在空间上均为增温。另外,最低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比最高气温明显,基本上由东南部向中西北部地区递增,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变化特征。从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前8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升高趋势,最低气温增温幅度明显高于最高气温。在21世纪前8年,最高、最低气温增温幅度最高,而在20世纪70年代增幅最低。  相似文献   
44.
运用PCA模型和代谢组学等方法,研究单次给药后复方藏兽药翼草景香颗粒主要成分在健康靶动物体内的变化规律及时量关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式识别技术,寻找表征特定状态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候选变量,从而揭示翼草景香颗粒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学本质及代谢作用机制。选取健康西藏牦牛、绵羊,分成高、中、低剂量组,口服投喂复方藏药一次,另设不给药对照组,于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段采集血样与粪样。利用GC-MS/MS对样本进行检测,检测数据分别通过GC-MS Postrun Analysis软件进行处理、NISI MS Search 2.0质谱库检索分析和Origin2018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由PCA得分可知,复方藏药中剂量组牦牛给药5.5 h、6.5 h和7.5 h时血样中藏药活性成分排名靠前,活性较高;复方藏药中剂量组绵羊给药0.5 h、7.5 h时和给药24.0 h时血样中藏药活性成分可以明显区分、得分最高。给药后牦牛、绵羊血液中检测出安息香醛、3-(2,6,6-三甲基-1-环己烯基)-2-丙烯醛、β-谷甾醇、2-己基-1-癸醇、三花生酸甘油酯、(±)-1,2-二棕榈精、2-乙基己酸乙烯酯、十...  相似文献   
45.
本文对健全肉类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进行了分析,旨在提升全社会肉类食品安全意识,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46.
甘南野生豆科牧草资源及其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对甘南境内野生豆科牧草资源的调查,摸清了该地区野生豆科牧草的资源状况,对其饲用价值、栽培驯化、育种价值、营养成分、经济性状等进行了综合评价。在高寒牧区豆科牧草品种奇缺的情况下,开发当地有饲用价值的野生豆科牧草,是提高该地区草地生产力水平、改善饲草营养状况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7.
线性混合模型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不仅适用于数据不平衡和误差方差异质试验的分析,而且对随机效应的排序会更准确。在实际试验分析中由于真实方差参数值未知而采用估计值时,BLUP转变为所谓经验性BLUP(eBLUP)。为了探讨eBLUP在作物区域试验品种评价的效果,本文以我国2012—2014年长江流域油菜区域试验12套产量资料为例,对eBLUP在品种主效应和特定环境中效应的估计、排序及差异比较t测验等方面与方差分析综合比较。结果表明,对品种主效应,eBLUP与方差分析算术平均值仅有较小差异,品种排序在eBLUP与算术平均值法相同;对特定环境中品种效应,eBLUP与算术平均值法有较大差异,品种排序在eBLUP较算术平均值法更准确;用Kenward-Roger法估算基于eBLUP的效应差异t测验的自由度,无论对品种主效应还是对特定环境中品种效应,eBLUP和方差分析有着相近的显著性(α=0.05)测验效果。  相似文献   
48.
本文利用降水分布图,天气形势图,结合卫星云图和气象资料,对青藏高原一次由冷锋引起的一次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冷锋可以到达高原,并引起较大的降水。地面有冷锋,而高层表现为一南亚高压;卫星云图上有一片与冷锋相联的云区,卷云特征明显,冷锋入侵时,后界向南凹,并有对流性云系发生,给高原带来离散分布的降水;高原降水是在各种有利物理条件下形成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大气不稳定等。  相似文献   
49.
西藏阿里地区主要农作物有青稞、豌豆、马铃薯、油菜、春小麦等,历史上农牧民没有种植和食用蔬菜的习惯。近年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阿里地区设施蔬菜生产呈上升趋势,2012 年日光温室蔬菜等面积已达114 hm2。  相似文献   
50.
以紫薯和燕麦为原料研制复合饮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紫薯汁与燕麦浆质量比6∶4、柠檬酸用量0.015%、白砂糖用量5%;最优稳定剂蔗糖酯0.15%+明胶0.20%+CMC-Na 0.15%。此条件下复合饮料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