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菌渣对土壤性状和作物的影响及其再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菌渣可以作为有机肥或者土壤改良剂施用,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菌渣施入土壤后会对土壤的结构、物质组成和营养平衡等产生一系列的作用,导致土壤有机质组成发生变化,同时也必然会影响到微生物的组成、数量及活性,进而对土壤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土壤和肥料中营养物质的有效性产生影响。介绍了食用菌菌渣的营养成分特征,阐述了施用菌渣对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影响、讨论了菌渣对土壤生物的影响、对作物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及对菌渣的主要再利用途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菌渣的再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黄泥田土苋菜对Pb和Cd的吸收积累情况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对照CK苋菜地土壤重金属Cd、Pb的有效量均低于安全值,但处理T_1(Cd 0.6 mg/kg、Pb 300 mg/kg)、T_2(Cd 2.5 mg/kg、Pb 700 mg/kg)土壤的Pb有效量均大于高危值80 mg/kg;与CK相比,处理T_2土壤的蛋白酶活性显著(P 0.05)增强,而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P 0.05)减弱;苋菜根系和可食部分对Pb和Cd的累积量均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与CK相比,T_1、T_2处理下苋菜可食部分Pb的含量分别提高了2.19、26.19倍,Cd的含量分别提高了2.31、10.71倍,根系中Pb的含量分别增加了9.34、10.64倍,Cd含量分别增加了2.31、28.50倍;苋菜对Cd的富集和转运系数分别为0.085~0.105和1.39~3.50,对Pb的富集和转运系数分别为0.001~0.003和0.00~0.07。  相似文献   
23.
采用实地访谈的方法调查了福建省45个县(市)1800个农户不同果园的施肥现状,并深入了解水肥一体化设备配置及使用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农户较少,仅占调查户数的14.91%,其中葡萄园使用水肥一体化的户数最多;在水肥一体化3种模式中,重力式水肥一体化最常见,占调查户数的82.07%,自动化操作中以手动最多,占调查户数的74.50%,而远程控制和全自动操作分别仅占1.20%和3.59%;水肥一体化中注肥设备和出水方式最常使用重力自压式和滴灌,分别占调查户数的86.85%、40.63%,而过滤系统操作主要是以手动为主,占调查户数的81.27%;滴灌作为水肥一体化最常用的出水方式,可以起到节水省肥的作用,且对肥料的水溶性要求较高,含杂质极少,另外在水肥一体化规范模式中占比较高,为55%;施肥量方面,在相同产量水平下,采用水肥一体化施肥可使施肥量减少10%~15%,同时发现水肥一体化围绕关键期施肥的比率较小,缺乏合理的施肥策略,省肥力度还不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4.
研究肥际氮素浓度下添加不同碳源后微生物的变化特征,对于了解不同活性碳源对肥际养分浓度下氮素转化和调控作用以及提高氮素利用率等具有重要意义。采集我国亚热带地区典型的水稻土,模拟肥际氮素浓度,设置不同硫铵用量和葡萄糖、纤维素或木质素碳源添加处理,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矿化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培养7天和35天,高氮素用量下与不添加碳源处理相比,添加葡萄糖、纤维素和木质素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增加5.0%~126.8%、17.5%~210.9%和14.7%~210.0%,微生物生物量氮分别增加-5.4%~109.3%、32.0%~173.1%和-14.2%~194.8%(负数表示减少)。而中等和常量氮素条件下添加这3种碳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也呈增加趋势。肥际氮素各浓度下添加葡萄糖处理CO2释放量最多,其次是添加纤维素,最后是添加木质素。BIOLOG分析显示,高、中氮素用量下,平均吸光值(AWCD)、Shannon、Simpson和McIntosh指数都较低,添加3种碳源处理后均有提高,而单独添加不同碳源及添加常量氮素和碳源处理,AWCD值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水平较高。较高的肥际氮素浓度下添加葡萄糖、纤维素或木质素可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在当前大量施无机氮肥的条件下,注重有机物的配合施用,有利于减小氮素损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25.
光谱分析技术在作物氮素诊断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磷矿粉不同粒径(0.1、1.5、150μm)的3种不同用量(1、2、4 g·kg-1土)钝化土壤重金属Cd和Pb的效应及机制。结果表明,磷矿粉的粒径越小、用量越大,上海青产量越高,叶面积越大,植物体内Cd、Pb的含量越低,土壤中交换态Cd、Pb的含量越低,残渣态Cd、Pb的含量越高。与对照相比,0.1μm磷矿粉高用量(4 g·kg-1土)的处理上海青的产量和叶面积分别显著增加87.3%和147.9%,叶中Cd和Pb含量分别显著降低46.9%和61.9%,根中Cd和Pb含量分别显著降低47.9%和35.3%,土壤交换态Cd和Pb含量分别降低44.8%和44.9%。150μm磷矿粉低用量(1 g·kg-1土)处理叶面积、植物体内Cd、Pb含量与对照都没有达到显著差异。1.5μm磷矿粉处理效果介于0.1μm和150μm磷矿粉处理之间。可见,0.1μm磷矿粉钝化土壤重金属效果最好,其机制是降低了植物容易吸收的交换态Cd和Pb的含量。  相似文献   
27.
以8年生蜜柚为供试材料,通过连续3年施用猪粪沼液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等氮磷钾条件下不同比例沼液与化肥配施对蜜柚产量、品质及土壤重金属和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沼液施用年限增加,TFN25%和TFN50%处理蜜柚增产优势逐渐显现,与TF处理相比较,试验第3年TFN25%处理的蜜柚产量增加了6.91%,果实粒化率和裂果率降低,Vc、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提高。随沼液替代比例和施用年限的增加,土壤中Cu、Zn含量有显著增加,但均低于国家污染土壤的重金属限量标准,土壤电导率随沼液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综上,沼液替代25%化肥用量的处理在蜜柚果园应用效果较好,可在生产上推广,但长期沼液灌溉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观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28.
摘要: 【目的】平和县以琯溪蜜柚为主栽品种的蜜柚园发展迅速,摸清该地区蜜柚裂果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但气候自然条件等因素人为难以改变,因此探索该地区蜜柚裂果在水肥养分供给、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为有效降低蜜柚裂果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方法】蜜柚作为多年生植物,仅通过实验确定裂果影响因素,实验周期长,过程复杂。本次调查在前期施肥数据挖掘和大样本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平和292个有效调查蜜柚果园的挂果量、水分供给及养分管理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提出通过人为可控因素降低琯溪蜜柚裂果的水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调查结果表明,1)海拔高度越高有利于减轻裂果,挂果量的增加使裂果加剧,高挂果量比低量Ⅲ类裂果增加30%左右;2)裸地栽培会使蜜柚果园裂果程度加重,所占比例高达53.93%。3)土壤质地为砂土和土地利用方式为坡地时,Ⅲ类裂果现象较多,分别占50.00%和47.41%,较黏土和低洼地增加了17.9%和11.22%。4)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多,蜜柚裂果程度逐渐减小,灌溉少量多次比浇灌0次和1-2次Ⅲ类裂果分别低出37.04%和12.20%;5)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Ⅲ类裂果由28.87%增加至60.82%;6)高肥使用量比低量Ⅲ类裂果增加26.90%,其中膨果期NPK高比例影响更为明显;7)钙肥高量到低量时Ⅲ类裂果由29.49%变化到50.79%,其中增加水溶性钙肥和在膨果期施肥能减轻蜜柚裂果。【结论】综合分析,水肥管理是影响琯溪蜜柚裂果的重要因素,可通过人为干预改善水肥条件,从而有效缓解裂果程度,积极推广节水措施,在干旱时能调节水分供应;因地制宜调整肥料结构,增加水溶钙肥,合理选择水溶钙肥各时期比例及形态;果园春夏秋免耕留草或杂草、地膜覆盖,保持土壤湿润。  相似文献   
29.
不同减量施肥模式对蜜柚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连续3年不同减量施肥模式对蜜柚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蜜柚水肥一体化施肥模式下减量施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设置5种不同施肥模式,空白对照(CK)、传统施肥(TF)、追肥期肥料减量30%埋施缓控释肥(SCR)、追肥期肥料减量30%喷水带施肥(DSF)、追肥期肥料减量30%滴灌施肥(DD...  相似文献   
30.
土壤植物系统硒累积迁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硒是一种对动植物以及微生物比较重要的元素。硒元素供给不足或者过量都会引起地方病的发生,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就有可能与缺硒有关。目前有大量学者对土壤中硒的有效性、植物对硒的吸收和植物中硒的转运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笔者从土壤硒有效性以及植物对硒吸收两方面,综述了土壤质地、pH、有机质、氧化还原特性、植物种类、施肥、成土母质以及综合污染对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阐述了目前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对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