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3篇
  32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01.
不同耕作方式和雨强对紫色土养分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目的】揭示紫色土地区坡耕地常用农耕措施在不同雨强条件下对土壤养分流失途径及流失量的影响规律,为紫色土坡耕地培肥及养分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两因素、三水平、三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利用人工降雨装置模拟3种不同强度的降雨,采用模拟径流小区观测地表径流量、壤中流量、泥沙侵蚀量及取样分析养分流失量。【结果】在耕作方式相同时,雨强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大,地下径流量减少,总径流量增加,不利于土壤保蓄雨水和含水量的提高。在相同雨强条件下,平作的地表径流量最大,土壤侵蚀也最剧烈。横坡垄作在中小雨强条件下控制地表径流和侵蚀的效果非常明显,但在大雨强条件下,控制径流和泥沙的效果减弱; 横坡垄作有增加地下径流和氮流失量的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约1%的化肥氮(速效氮)被雨水淋洗出土体并排放到环境中;而速效磷的流失量只占化肥磷的万分之三至万分之十,流失量很小。【结论】紫色土坡耕地磷素流失的载体是泥沙,流失量更易受雨强的影响,要控制磷的流失,首先应防止土壤侵蚀;横坡垄作能够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因此,也能较好控制磷流失。紫色土坡耕地氮流失载体在雨强较小时是径流,径流中又以地下径流为主,要控制氮流失,首先必须控制地下径流;传统的横坡垄作会加大地下径流量,也就加大了氮的流失。全面控制紫色土的氮、磷损失,必须采用控蚀耕作、增厚土层、提升土壤有机质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土壤抗剪强度和抗冲性是反映土壤综合对抗水力侵蚀性能和评价复合农林业模式生态效益的指标。研究植物篱模式对土壤抗剪强度、抗冲性及其坡面分布的影响,为探讨植物篱模式控制水土流失及农业非点源污染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采用原位监测法测定土壤抗剪强度,原状土冲刷法测定土壤抗冲性,剖面挖掘法测定根系参数,简易比重计法、湿筛法、吸管法、环刀法等测定土壤颗粒组成、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微团聚体组成、容重等主要土壤理化性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紫色土区植物篱模式对坡耕地土壤抗剪强度、抗冲性及其坡面分布的影响。【结果】与横坡农作模式相比,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在20°坡地紫穗槐模式下的平均抗剪强度(SS)分别增加70.3%和89.3%,平均抗冲指数(ASI)分别增加84.1%和35.2%;香根草模式下,平均SS分别增加49.6%和133%,平均ASI分别增加48.0%和26.1%;13°坡地紫花苜蓿模式下,平均SS分别增加62.2%和51.9%,平均ASI分别增加188%和57.3%;蓑草模式下,平均SS分别增加89.7%和50.6%,平均ASI分别增加175%和26.9%。20°坡地植物篱模式提高土壤SS与ASI的平均效应分别为85.5%和48.4%,13°坡地的分别为63.6%和112%。土壤ASI随冲刷时间增长呈幂函数型增大,植物篱模式土壤抗冲性的增幅远大于横坡农作模式。坡面自下而上,横坡农作模式土壤抗剪强度与抗冲性呈近直线式减小或自下、中坡位急剧减小;植物篱模式的呈波浪式减小,篱带增加,作物带减小。【结论】植物篱模式明显或显著提高了土壤抗剪强度与抗冲性。就表层(0-10 cm土层)土壤而言,20°坡地紫穗槐模式提高土壤抗剪强度与抗冲性的效应大于香根草模式;13°坡地紫花苜蓿模式提高土壤抗剪强度的效应小于蓑草模式,提高土壤抗冲性效应大于蓑草模式。20°坡地植物篱模式提高土壤抗剪强度效应大于13°坡地,提高土壤抗冲性效应则小于13°坡地。植物篱模式改善了坡地土壤抗剪强度与抗冲性的过大坡面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3.
巴西陆稻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视巴西陆稻播种质量,可以显著提高秧苗出苗率:精耕细耙后播种可提高出苗率36.5%,覆种保墒可提高25.5%-124.9%,防治虫害可提高20%-50%。施足底肥,及时追肥抗旱,一般可增产20%以上。喷施多效唑可降低株高7.0%,提高产量9.2%。发展巴西陆稻有利于节水减灾增收。  相似文献   
104.
为进一步完善桑-草套作模式技术,为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在桑-草套作模式下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olorum)品种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花黑麦草‘海湾’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高,多花黑麦草‘杰威’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降低;茎叶比在整个生育期呈“升-降-升”的趋势,且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多花黑麦草‘海湾’在套作条件下产量高于‘杰威’,最适密度为25.020 kg/hm2,在高密度下减产严重;多花黑麦草‘杰威’最适密度为25.020~30.015 kg/hm2。  相似文献   
105.
通过1996~1998年的试验观测得出,在川中紫色丘陵区,最主要的肥料限制因子是N,其次是P,而钾在此地区也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过量施用P、K肥(P2O5 202 kg/hm2、K2O 175 kg/hm2)反而造成减产.同时,由于平衡施肥能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作物覆盖度,减少地表径流和泥沙流失.作物产量越高,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就分别少62.4%和73.2%,养分流失也随之减少,从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6.
目前所采用的取样方法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组织性,但其结果对过高地估测田间每一作物带的相关值非常敏感.同时,其结果不能随作物不同组合和时间的变化而改变,限制了其方法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种植制度上的应用.为了克服这些弱点,本研究采用随机选点的方法,将固定测点变为田间随机测点,测定随机点控制范围的参数.记录测点作物带的名称非常重要,因为在统计分析时将根据该作物在田间的权重来计算参数值.20个测点能代表一个作物带进行标准差分析,因此建议每一地块40测点.分析证明可将测定间隔时间从现在的一个星期延长到两个星期,但应增加一次作物收获前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7.
植物篱-农作坡耕地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实验,采用数理统计法研究了13 a期植物篱-农作坡耕地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与传统横坡农作模式相比,植物篱能明显增加0.2 mm粒级土壤微团粒含量,尤其是0.2~0.05 mm粒级,提高了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团聚度,降低了坡耕地土壤小粒级微团聚体在下坡位的相对富集程度,优化了土壤大小粒级微团聚体的坡面分布。紫色丘陵区植物篱-农作模式下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反映了坡耕地土壤的物理性质、养分肥力与抗蚀能力。  相似文献   
108.
氮磷钾肥施用量对桑树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3414"田间试验方案,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夏伐式修剪、多年生试验桑园桑树主要生长发育指标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氮磷钾肥能促进桑树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干物质含量,增加干物质积累量。氮肥、磷肥、钾肥对单株产叶量的影响表现分别为N2>N3>N1>N0、P2>P1>P3>P0、K2>K1>K3>K0。桑叶干物质积累量推荐施肥量为694.36kg/hm2N、198.15 kg/hm2P、274.26 kg/hm2K,最大值为8045.04 kg/hm2;枝条干物质积累量推荐施肥量为1000.05 kg/hm2N、242.04 kg/hm2P、218.01 kg/hm2K,最大值为5969.05 kg/hm2;春季新稍干物质积累量的推荐施肥量为883.76 kg/hm2N、204.48 kg/hm2P、426.59 kg/hm2K,最大值1410.24 kg/hm2。本文可为四川丘陵蚕区优质桑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氮肥形态对坡耕地雨季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氮肥形态对土壤养分流失通量及途径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利用模拟径流小区观测的方法,研究在地膜覆盖与不覆盖情况下氮肥形态对坡耕地雨季土壤养分流失通量及途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壤中流氮、磷和钾的流失量分别占总径流流失量的71.30%、6.36%和8.85%,说明磷和钾流失的主要途径是地表径流,而氮流失的主要途径是壤中流,地膜覆盖降低酰胺态氮肥和缓控释肥处理氮素流失量,其中酰胺态氮肥处理地膜覆盖较不覆盖壤中流氮流失浓度和径流氮素流失量分别降低40.40%和29.32%。在无覆盖条件下,各处理径流氮素流失顺序表现为:酰胺态氮肥>铵态氮肥>缓控释肥>硝态氮肥,施用硝态氮肥氮素流失量最低,较施用酰胺态氮肥氮素流失少40.86%。在地膜覆盖条件下,各处理径流中氮素流失顺序表现为:铵态氮肥>酰胺态氮肥>硝态氮肥>缓控释肥,施用缓控释肥氮素流失量最低,较施用铵态氮肥氮素流失少59.60%。结果表明在四川紫色丘陵区为了有效控制水土养分流失,在肥料形态的选择上,以无覆盖条件下施用硝态氮肥较好,以地膜覆盖条件下施用缓控释肥较好。  相似文献   
110.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平衡施肥理论的深入发展,复混肥应运而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复混肥生产企业,他们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壮大,成为行业的佼佼者。然而随着肥料生产资源的变化、农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深入开展,复混肥有了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