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2篇
农学   4篇
  7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生物防治研究及其应用概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传统植物保护中化学农药的大量不合理使用给生态环境及人类带来的影响已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具有安全、经济、不污染环境等特点的生物防治方法给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技术基础,解决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很多问题。本文对生物防治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生物防治措施及其应用技术以及目前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42.
以带腋芽的佛手瓜瓜苗为材料进行离体繁殖,MS或1/2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激素种类及浓度。试验结果:继代增殖培养基中MS+LAA0.5毫克/升配方可使佛手瓜以单茎节方式实现快速繁殖,MS+6-BA1.0毫克/升+IAA0.1毫克/升+GA0.1毫克/升可使佛手瓜以侧芽丛生方式实现快繁。生根培养基配方以1/2MS+IBA0.8-0.95毫克/升生根效果显著。移栽前炼苗有利于提高移栽成活率。  相似文献   
43.
对烟草立枯病菌的侵染方式及部位、侵染时期、侵染条件和交互致病性等方面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伤口有利于烟草立枯病菌的侵染;病菌可侵染烟株的叶肉、叶脉、茎部(上中下)及根部等多个部位导致发病;烟株易被侵染的生育期为苗期,随着烟株的生长发育,无伤接种的发病率明显降低;25~30℃为病原菌侵染的适宜温度,15℃时病原菌不能侵染烟株;当土壤含水量在47.83%~76.41%范围内时,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病情指数随之增高;利用改良的选择性培养基测定显示,土壤含菌量越高病情越重;交互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烟草立枯病菌可侵染水稻和玉米,同时玉米纹枯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也可引起烟草发病。  相似文献   
44.
为探讨提高枯草芽孢杆菌Bv22菌株对茉莉花白绢病防治效果的方法,在测试Bv22菌株在茉莉花根际定殖能力的基础上,测定该菌株以及该菌株与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混配使用对茉莉花白绢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Bv22菌株可以在茉莉花根际中定殖,施菌液3 d后Bv22菌体数量逐步增加,20 d后为最大值,25 d后逐步下降,且Bv22菌株定殖根际的数量在各个测定时期均以Bv22菌液与戊唑醇混合施用处理大于单独施用Bv22菌液处理;Bv22菌株与戊唑醇混配使用对茉莉花白绢病的室内和大田防治效果均显著好于两个单剂单独使用时的防效。因此,利用Bv22菌株防治茉莉花白绢病,可以与戊唑醇混配使用,每隔20 d施1次,连续施3次,可提高其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5.
植物源杀菌剂研究进展Ⅱ:活性测定、活性物质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植物源杀真菌剂和杀细菌剂的抑菌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抑菌的植物源活性物质以及抑菌植物在防治植物病害上的应用进行了概述,指出在植物源杀菌剂研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对植物源农药应加强几方面的研究:(1)加强对活性先导化合物分离技术及人工模拟合成的研究;(2)借鉴活性测定技术,开发出快速、准确追踪活性化合物的方法;(3)加强对抑菌植物的综合利用及深加工研究;(4)加快植物源杀菌剂作用机理的研究;(5)加强科研单位与企业的联合,加大研发力度,实现植物源农药产业化开发。  相似文献   
46.
为探索防治罗汉果花叶病毒病的新途径,进行了板蓝根粗提物对罗汉果花叶病毒病的室内和大田防治效果试验。结果显示,板蓝根粗提物100倍液对罗汉果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其防治效果高于市售化学药剂可卡宁,且大田防治效果比室内高;随着防治次数的增加,其室内防治效果有所提高,而大田防治效果有所降低,表明板蓝根粗提物对罗汉果花叶病毒病的预防效果大于治疗效果;同时,经板蓝根粗提物处理后,罗汉果的产量和大果数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7.
通过生物学方法测定3,4,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MG)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物理作用方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该化合物对番茄根系组织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4,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番茄青枯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持效期较长,施药15d后接种青枯病菌,防效仍达52.12%;该化合物可快速扩散到番茄根系组织内,但其向植株顶部和基部的输导作用弱,对番茄青枯病的治疗效果差。番茄根系中共鉴定出36种次生代谢物质,与对照相比,3,4,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处理对番茄根系次生代谢产物的组成和相对含量有明显影响,其中与抑菌活性相关的物质有香叶醇、豆甾醇、β-谷甾醇和木栓醇等4种,前3种物质在3,4,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处理植株体内表现为含量显著升高,木栓醇则为苗期用3,4,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处理后番茄根系新增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48.
测定15种农药、芽孢杆菌By22菌株及其分泌的拮抗物质对罗汉果根腐病的抑菌效果,以斑锈灵最强,抑菌效果为96.03%。盆栽防治试验,先施药处理后接种罗汉果根腐病菌和先接种后施药的植株,都是斑锈灵防治效果最好,分别为77.58%和68.75%;Bv22粗提取物加斑锈灵次之,防效分别是51.35%和65.55%。  相似文献   
49.
拮抗放线菌St-145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先接种放线菌St-145菌株2d后再接种茄青枯雷尔氏菌的植株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为73.83%;先接种病原菌2d后再接种St-145菌株对该病的防效为30.86%。St-145菌株对番茄青枯病的大田防治效果为16.39%。  相似文献   
50.
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47菌株入侵番茄的途径及其定殖部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番茄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47菌株对番茄青枯病有较好防治作用。本研究对该菌株入侵番茄的途径及其定殖部位进行检测。用浸种、浸根、淋根、注射、喷雾、针刺伤茎和针刺伤叶等方法将B47菌的抗链霉素突变菌株从不同部位接种到番茄植株上,一个月后进行接种菌回收,结果发现除喷雾接种法外,用其他方法接种B47菌的番茄植株体内都有B47菌株存在。说明该菌能通过番茄根、茎、叶的伤口入侵番茄植株。将B47菌株接种到番茄苗上,20d后切取茎段,经固定、脱水、渗透、包埋、聚合等处理后,进行半薄切片,光学显微镜检测,结果表明:B47菌株入侵番茄植株后主要定殖在维管束的导管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