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26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15篇
  22篇
综合类   158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51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21.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100kV)结合低浓度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270mg I/mL)在640层动态容积CT冠脉CTA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将临床拟行冠脉CTA检查的89例患者随机分成A、B组:A组44例,B组45例;A组低管电压120kV,对比剂为320 mg I/mL碘克沙醇;B组低管电压100kV,对比剂为270mg I/mL碘克沙醇。由2名心血管影像诊断医师对图像按5分法进行主观评价,同时按15段法测量冠脉的CT值和背景噪声,计算对比噪声比(CNR)和信噪比(SNR),以此来进行客观评价,并比较2组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A组主动脉根部CT值明显高于B组,但2组CT值均高于250 HU,因此能够满足诊断需要;B组其余各节段血管腔CT值均高于A组;比较A组与B组的主动脉根部SNR值、CN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其余血管各节段的SNR值、C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辐射剂量B组较A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640层容积CT冠脉CTA检查中,使用碘克沙醇(270mg I/mL)并结合低管电压(100kV),可得到能够满足诊断需求的高质量图像,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肾病的风险,可行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2.
【目的】定量评价冰雪冻灾干扰下的亚热带林生态系统恢复力,以期为森林生态系统科学管理和抚育、促进生态恢复、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参考。【方法】基于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遴选气候、土壤、地形、生态存储和人类活动方面关键指标并结合遥感影像监测技术,建立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道县为研究案例,对冰雪冻灾极端气候干扰下的南方丘陵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自组织能力、抵抗能力、适应能力单个核心属性评价结果与恢复力综合定量评价结果均差异显著;恢复力评价应综合考虑自组织能力、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3个核心属性功能;道县森林生态系统自组织能力归一化值为0.4~0.9,空间分布整体上呈北部、西部及东南部山区相对较高;绝大部分区域抵抗能力归一化值为0.5~0.6;适应能力归一化值主要为0.4~0.5,主要分布于道县北部、西部、东南部地区及中部部分区域;平均恢复力处于中等水平,为1.2~1.8,其中北部、西部部分地区及南部山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水平相对较高。【结论】为客观、准确、便捷地评价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恢复力评价应该全面考虑森林生态系统受干扰前的结构、受干扰的破坏情况、受干扰后恢复的各过程,应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恢复力自组织能力、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3种核心属性功能。遥感动态监测与传统森林资源调查相结合是恢复力综合定量评价的有效手段。自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相对较高的恢复力,减少人类活动干扰范围和程度、保持森林生态原始状态有助于显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  相似文献   
123.
【目的】在全球快速发展和数据信息量迅猛增长背景下,大数据技术也成为各行业应对海量数据的重要助力。国内对于农业大数据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对相关研究的归纳总结。文章通过对目前农业大数据应用、技术等研究进行论述,对未来农业大数据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概述了国内外农业大数据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农业大数据的应用方向与关键技术,简要介绍了部分农业大数据平台,指出了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结果】我国农业大数据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应用在了农业育种、生产与养殖、农业气象预测、市场管理与农产品追溯等领域,相关的农业大数据平台也已投入使用,但目前仍存在数据缺乏统一标准、共享水平低、缺乏大数据人才、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已有大数据平台缺乏实用性、数据保护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结论】未来要进一步完善农业大数据采集体系,提高数据共享水平,增强大数据尤其是农业大数据的人才培养力度,优化大数据分析技术,让数据挖掘变得更加高效,自主研发大数据处理框架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此外要对原有的大数据平台进行升级,建设出包含农业旅游、文化等丰富的、能够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实用性服务的农业大数据平台以及针对大数据资源特点,完善大数据的安全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24.
百菌清在大棚茄子上的消解动态及其最终残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百菌清在大棚茄子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在大棚茄子上的初始浓度为4.59mg·kg-1,最高浓度出现在药后1d,为5.15mg·kg-1。其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式,半衰期为3.5d。500~1000倍液施药水平下,施药2~3次,施药间隔为7d,药后2d、5d取样,百菌清在茄子上的残留量为5.25~0.925mg·kg-1。  相似文献   
125.
麦田开放式昼夜不同增温系统的设计及增温效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设计旱地开放式增温系统,并从田间温度变化和冬小麦生育期改变等方面来监测系统的增温效果与可靠性。【方法】参考国际已有增温系统,于2007—2009年在江苏南京设计了中国首个麦田开放式增温系统(free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进行冬小麦全天、白天和夜间3种增温试验。【结果】2年试验结果表明,该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的增温效果明显。3种情景下各增温小区的均匀有效增温面积在4m2以内,其中全天、白天和夜间增温分别使冬小麦全生育期地下5cm的土温平均增加2.2、1.5和1.8℃,地表温度增加2.2、0.9和1℃,冠层温度增加1.5、0.9和1.1℃。3种增温情景下,冬小麦各关键生育期田间温度的日变化及全生育期日平均温度的变化动态与未增温区的基本一致,增温设施能客观地模拟田间实际气温变化特征。尽管该增温系统略微降低了耕层土壤(0—20cm)水分含量,但降幅仅在0.5—2.2个百分点之间,与对照相比不显著。3种增温情景均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生了显著影响,全天、白天和夜间增温两年平均分别可以使冬小麦从播种至抽穗期缩短14、9.5和11.5d,灌浆成熟期延长3、3和2.5d。【结论】从增温效果及其对冬小麦的生长影响来看,该套系统基本适用于模拟气候变暖下小麦生产力和品质响应与适应的田间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6.
[目的]筛选防治火龙果桑白蚧有效的杀虫剂.[方法]以11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22种浓度处理对火龙果桑白蚧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药后14 d,22.4%螺虫乙酯SC 4 0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好,为95.24%,其次是22.4%螺虫乙酯SC 5 000倍液和农地乐EC1000倍液防效较好,防治效果分别为92.05%和90.86%,毒死蜱EC 2 000倍液防治效果较差,只有67.08%.在生产中防治火龙果桑白蚧,建议用22.4%螺虫乙酯SC 4 000倍液、5 000倍液和农地乐EC 1000倍液交替使用.[结论]该研究为果农防治桑白蚧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7.
农田开放式夜间增温系统的设计及其在稻麦上的试验效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气候变暖存在明显的昼夜不对称性,夜间增温显著高于白天。设计可靠的田间增温设施,研究作物系统对夜间增温的响应与适应意义显著。参考国际相关增温系统,于2006—2009年在江苏南京设计并运行了我国首个农田开放式夜间增温系统(FATI,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d),对稻麦进行夜间主动增温试验,监测系统温度、麦田土壤水分和作物生育进程和产量,以评价该系统的可行性和对稻麦的增温效果。结果表明,该系统有效且均匀的增温范围为4m2,增温效果明显。在测试用人工草坪上,晴天、阴天和雨天3种天气情况下,该系统4m2有效增温范围内地表的夜温平均升高2.4℃、2.3℃和2.1℃。在草坪的垂直层面上,该系统可以使距地下5cm、地表、地上40cm和90cm4个层次的夜温平均分别升高1.2℃、2.2℃、0.7℃和2.3℃。在稻麦两熟农田中,稻季全生育期地下5cm、地表、植株中部和冠层的夜温平均分别升高0.7℃、0.6℃、1.0℃和1.6℃,麦季相应层次可升高1.2℃、1.5℃、1.8℃和1.9℃。在稻麦全生育期内,增温小区各层温度的变化动态与未增温区的一致。另外,该系统未改变麦田耕层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尽管耕层土壤含水量略有降低,0~25cm内各层土壤含水量的降幅均在0.99~1.62个百分点以内,与未增温区差异不显著。夜间增温可以显著缩短作物前期生育期,使稻麦始穗期分别提早2.5d和11.5d;同时,夜间增温使水稻平均减产4.51%,但小麦增产18.30%。尽管在作物的不同生育期,该设施的增温幅度有所差异,但这与田间实际情况下不同季节气候变暖幅度不同之特征一致。因此,该开放式夜间增温系统符合气候变暖的温度变化特征,可以满足水稻和小麦所代表的典型作物系统对夜间增温的响应与适应的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128.
陈卫民  钟宁  杨飞 《北方园艺》2010,(17):53-54
用海绿素AS1500、2000、2500、3000倍液对全球红葡萄进行喷雾试验,研究海绿素对全球红葡萄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海绿素AS2000倍液与对照比较差异极显著,提高果实单粒重3.59g、可溶性固形物增加3.4个百分点、增强树势、改善果实品质,无害化、无污染,综合效益好。  相似文献   
129.
和田黑鸡mtDNA控制区D-Loop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试验旨在测定和田黑鸡mtDNA D-Loop序列,并分析其与其他5个品种鸡间的同源性及亲缘关系。结果发现,和田黑鸡mtDNA D-Loop序列全长为1230 bp,用DNAMAN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发现和田黑鸡与GenBank登录的5个品种鸡的同源性都在98%以上,测定样品mtDNA D-Loop核苷酸序列中富含A+T。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和田黑鸡与丝羽乌骨鸡、红原鸡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30.
文章阐述了冬小麦冻害发生的原因,结合临渭区实际提出了选用抗寒耐冻品种、适期适量播种、因苗分类管理、适时冬灌、冻前防御、冻后补救等冻害防御措施,以期为小麦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