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23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9篇
  22篇
综合类   119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小流域面源生态阻控是控制农业面源的重要手段.选择丹江口库区典型小流域钱家沟为对象,通过小流域出口水质监测,阻控措施进出水监测,以及负荷削减核算,对面源生态阻控系统进行效果评估.结果表明:钱家沟生态阻控系统稳定半年后,小流域出口总氮(TN)、硝态氮(NO3-N)、铵态氮(NH3-N)、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磷(T...  相似文献   
92.
针对茶园土壤墒情传感器布局中传感器数量过多、数据冗余度过大的问题,采用改进的K-medoids方法,优化茶园土壤墒情传感器使用数量及部署位置。在保证茶园传感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实时采集各传感节点数据;构造各传感器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时间序列数据,并运用三次样条插值法拟合成连续函数;应用谱排直法定义新的时间序列数据的距离函数替换K-medoids中的欧氏距离,将聚类中心作为最终的传感器布点;随机选取位置并采集土壤相对含水率以验证聚类中心作为传感器布点的代表性。采用改进前和改进后的K-medoids方法对2018-07—2018-08(试验Ⅰ)和2020-12(试验Ⅱ)采集的土壤墒情数据进行聚类。结果表明:1)改进的K-medoids将32个传感器减少到4个,改进前后簇中心墒情值与簇均值的相对偏差,试验Ⅰ由2.85%降到1.91%,试验Ⅱ由2.01%降到1.43%;2)改进K-medoids所得聚类中心相对含水率与试验区域平均值相近,相对偏差小于2%;3)以改进的K-medoids算法所得聚类中心作为起点的布点路径长度为82.4m,使用8个传感器,优于改进前的106.5m和10个传感器。基于...  相似文献   
93.
秸秆还田对紫色土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通过对川中丘陵区不同施肥坡地径流、泥沙和养分流失的观测与测定分析,研究了紫色土坡耕地暴雨下的产流产沙特征和氮、磷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影响雨季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和产流情况;相比单施化肥处理,秸秆还田的泥沙量减少了70%~82%,地表径流量减少了26%~31%,渗漏径流量增加了30%~52%。秸秆还田显著减少了N、P的流失,减幅为60%~76%;各处理P流失的强度顺序依次为:NPK>RSD>RSDNPK>RSDNP>RSDN,N流失的强度顺序为:NPK>RSDN>RSDNPK>RSDNP>RSD;地表径流损失是P的主要流失途径,颗粒态是地表径流中P的主要迁移形态,磷酸盐是地表径流中溶解态总磷的主要组成部分,渗漏径流中的PO43--P/DTP显著下降。渗漏淋失是N的主要流失途径,硝态氮是渗漏液中N的主要迁移形态,地表径流中NO3--N/DTN较渗漏液略低,溶解态总氮在地表径流N流失中所占比例超过50%。  相似文献   
94.
三峡库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三峡库区的区位特征和数据获取条件,对RUSLE模型的因子算法进行相应修正,最后基于GIS评估库区土壤侵蚀风险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库区年均土壤侵蚀量为1亿8 359.43万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1.85 t/(hm2.a),水土流失面积占库区土地总面积的66.97%;2)库区土壤侵蚀强度与高程梯度间无直接线性关系,中度以上侵蚀主要分布在500~1 500 m高程带上,其中极强烈、剧烈侵蚀在500~1 000 m间出现频率最高,这应该与该区域强烈的人类活动有关;3)库区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中度以上侵蚀在15°以上坡度带的发生频率急剧增加,其53.74%的面积比例贡献了89.06%土壤侵蚀量;4)库区土壤侵蚀强度在不同坡向上表现为半阴坡>正阴坡>半阳坡>正阳坡,阴坡的侵蚀量稍大于阳坡,占库区总侵蚀量的56.63%。说明500~1 500 m高程带、>15°坡度带以及阴坡是库区发生土壤侵蚀的主要区域,也是水土流失防治及治理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95.
低共熔溶剂提取核桃青皮多酚工艺优化及其抑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核桃副产物,减少环境污染,该研究以核桃青皮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pH值(3、7、10)水溶液、50%乙醇溶液和低共熔溶剂(尿素/氯化胆碱:DES-UC,草酸/氯化胆碱:DES-OC)提取多酚。首先在温度80℃、液料比25 mL/g、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 DESs)配位剂摩尔比1.0的条件下提取60 min筛选出DES-OC提取效果较好;随后在单因素试验考察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DES-OC提取核桃青皮多酚的优化工艺参数:草酸/氯化胆碱摩尔比1.0、温度85℃、时间62 min、液料比50 mL/g,在此条件下多酚提取量为50.87 mg/g。另外,通过对核桃青皮多酚提取混合溶剂抑菌活性试验的研究,发现DES-OC与核桃青皮多酚混合后对大肠杆菌(E.coli)的抑菌效果较佳,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次之,最后为黄青霉(P.chrysogenum)。以上试验结果可为研究开发天然抑菌剂、保鲜剂等提供理论基础,拓宽核桃青皮加工利用途径的同时也为提取农产品副产物中生物活性成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6.
该研究旨在比较梭鲈与加州鲈和鳜鱼的营养成分与风味品质,科学评价其食用价值。分别测定了3种鱼肌肉的常规养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元素、肌苷酸含量及肌肉组织学性状,结果表明:梭鲈肌肉粗蛋白水平(20.99%)显著高于加州鲈(18.63%)和鳜鱼(18.90%)(P0.05),粗脂肪水平(0.63%)显著低于加州鲈(4.58%)和鳜鱼(2.56%)(P0.05),粗灰分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梭鲈肌肉中总氨基酸、总必需氨基酸、总非必需氨基酸、5种甜味氨基酸及2种鲜味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加州鲈和鳜鱼(P0.05),3种鱼肌肉的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及必需氨基酸指数均较接近,EAA/TAA超过40%。梭鲈与加州鲈的PUFAs、DHA和EPA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鳜鱼(P0.05),鳜鱼肌肉单不饱和脂肪酸和亚麻酸相对含量显著高于梭鲈和加州鲈(P0.05)。此外,梭鲈的花生四烯酸和棕榈酸含量显著高于加州鲈和鳜鱼(P0.05)。梭鲈肌肉钾、磷、镁含量显著高于加州鲈和鳜鱼(P0.05),3种鱼肌肉中11种微量元素(铝、锌、铁、铜、总砷、钡、锰、铅、铬、镍、镉)的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梭鲈肌肉的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肌苷酸(IMP)、PUFAs、钾元素等风味物质含量均高于加州鲈和鳜鱼(P0.05)。  相似文献   
97.
采用微波加热软化的方式,研究了楠竹竹片基材弯曲构件冷压胶合工艺中各个因子对胶合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涂胶量的增加,胶合质量先增大后减少;弯曲胶合后应立即上好夹具进行干燥;干燥温度对胶合质量的影响不显著;干燥后随着陈放时间的延长,胶合质量逐渐趋于稳定;在容易弯曲到规定的半径值的前提下,建议采用较低的含水率竹片进行弯曲件的制作。  相似文献   
98.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缺乏特色、授课方式偏重理论、考评方式过于单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缺少联系等问题,提出了"食品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积极调整教学思路、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衔接、完善考核评价方法。这些改革措施突出了食品专业特色,提高了教学质量,改善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99.
汪涛 《农技服务》2004,(12):45-45
工艺流程。原料处理→蒸煮→捣碎→调味→炒制→冷却→装袋→灌气、封口→保温→检验→成品。  相似文献   
100.
分析了江西珍贵阔叶林资源现状和江西阔叶林培育还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江西阔叶林培育及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提出应对江西省阔叶林培育及保护应在政策、管理及技术层面等三方面予与重点关注,为培育好江西阔叶林资源和天然阔叶林资源提供政策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