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6篇
  10篇
综合类   2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土地利用规划被誉为土地资源管理的”龙头”,规划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实施保障体系.该文从法律、行政、经济、社会、技术5个方面对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揭示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2.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门制定了不少支持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政策,有助于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顺利开展。勐海县是我国滇西片区连片特困县之一,近年来该县以土地政策为依托,狠抓脱贫攻坚,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阐述了勐海县创新土地政策助力地方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指出了当前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助推脱贫攻坚的建议。  相似文献   
23.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云南农村贫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农村减贫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为客观揭示区域农村贫困影响因素,促进区域性宏观减贫政策的有效制定与实施,进一步提高减贫成效。该文以农村贫困典型区域的云南省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贫困空间关联性,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方法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探讨了全省129个县(区、市)2010-2015年间县域农村贫困格局、主要影响因素及空间影响效应,并分区域提出了减贫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云南省县域农村贫困空间上表现出"中心-外围-边角"的低、中、高贫困分布格局,贫困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滇西北、滇东北、滇西南及滇南地区,主要涉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及红河等流域地带。2)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 SLM)回归结果显示,地形起伏度、到所在市政府的交通距离、农村15岁及以上文盲率、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比例5个因子是造成近年来云南省县域农村贫困的显著影响因素,5个因子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5、0.044、0.380、-1.257和-2.132。3)农村贫困存在区域差异性,云南省区域扶贫开发需针对区域贫困程度和主要致贫因素精准施策,并强化相邻县域之间合力攻坚,巩固减贫成效。该文重点关注的空间效应是区域农村贫困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性减贫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整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现阶段最重要的两大项目。为有效促进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该文结合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运用对比分析与综合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间的关系,即两者在目标上具有统一性、在特点上具有相似性、在内容上具有交叉性、在作用上具有互动性、在资金上具有互补性,呈现出一种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必须密切结合,协调共进,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5.
在评析云南省耕地资源基本态势的基础上,探讨云南省2020年总人口规模、人均粮食需求量、粮食自给率、耕地年粮食平均单产和粮播比例5个指标的合理取值问题,进而预测云南省2020年基于粮食安全目标的耕地需求量。结果表明,省域2020年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量可以确定为500万~510万hm^2,其中500万hm^2为保障云南粮食安全的耕地“红线”。并构建云南坚守500万hm^2耕地“红线”的对策与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26.
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流失方程研究   总被引:81,自引:11,他引:70  
滇东北山区是云南省“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治理计划的重点区域,该区域水土流失的主体是坡耕地。该项研究通过对32个试验小区连续3a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了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流失方程A=R·K·LS·C·P;并确定了方程中诸因子的求算方法和数值,以及滇东北山区土壤允许流失量,为方程的应用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数据。并进行了方程的验证,方程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在6%以下,表明该方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  相似文献   
27.
通过总结归纳开发区普遍存在的土地利用与管理问题,分析其成因,旨在吸取以往开发区土地利用与管理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并就类似于开发区建设的云南"城镇上山"战略实施的相关启示做了探讨,为进一步推进"城镇上山"战略与保护坝区优质耕地的顺利实施做出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28.
基于云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坝区地类面积调查核定成果,首次测算了云南省山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进而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开发利用潜力3个方面分析了云南省山区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为合理利用全省山区土地资源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9.
针对滇西南山区城镇建设的特殊性.构建不同于平原地区的山区建设用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限条件法”与“适宜性指数法”。通过确定单项评价因子指数和综合性适宜指数,并借助GIS技术分析、评定每一评价单元图斑的建设用地适宜性及其适宜等级。建立的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适用于云南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类似山区推进坝区(平原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土地政策措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0.
滇东南石漠化土地整理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经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法和GIS技术,分析了西畴石漠化土地整理模式实施中典型样地16年来(1990—2006年)土地利用在数量、速度和空间方面的变化及其所产生的生态经济效应,结果表明:16年来,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梯地、坡旱地及裸岩石砾地之间的相互转化。随着石漠化土地整理区土地利用的变化,在16年里裸岩石砾地和坡旱地比例下降,梯地比例提高,农业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增加,水土流失减轻;同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经济效应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