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江苏省强筋小麦产业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作为我国优质小麦优势产区,发展强筋小麦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分析了江苏省发展强筋小麦产业的比较优势和面临困难,从发展战略的角度提出了强筋小麦产业化的思路和方法;强调只有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各种优势,才能使江苏强筋小麦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2.
江苏淮北地区粳稻产量与干物质生产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为鉴定和评选高产粳稻品种及构建配套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16个典型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大区试验,分析了江苏淮北地区粳稻的产量性状、干物质生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产量结果表明,供试粳稻品种间产量差异较大,不同生育期类型产量表现为中熟中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相关分析表明,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正相关,且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均为正效应,其中千粒重的贡献作用最大;千粒重对产量的间接作用均为负效应,其中千粒重通过每穗颖花数的负效应较大。干物质生产力分析显示,干物质总产量、全季平均日产量表现为中熟中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隆粳968’干物质总产量、谷草比均明显高于其他粳稻品种;籽粒产量与干物质总产量、全季平均日产量呈正相关的关系,且相关系数均达显著水平。综上所述,江苏淮北地区宜选用中熟中粳品种,千粒重作为优先考虑因素;在栽培管理措施上,注重提高每穗颖花数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促进干物质积累,有利于获得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23.
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田麦秸降解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稻麦轮作区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田麦秸的降解效果,在淮河中下游砂姜黑土区,试验测试了"耕翻+旋耕+泡田"(PRP)、"旋耕+泡田"(RP)、"泡田+旋耕"(PR)三种耕作方式下麦秸在45和90 d中的降解率、组分、养分残存量等参数变化情况,并在显微条件下观察了秸秆表面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几种还田方式下,麦秸降解率都是先快后慢,到还田45 d时,其降解率达45%~55%,还田90 d时最高降解率也不超过58.27%。2)还田时间对麦秸碳(C)、氮(N)、磷(P)、钾(K),微观凹坑径向长度(Lx)、微观凹坑轴向长度(Ly),力学强度有显著影响(P<0.05),对麦秸组分变化有影响。覆盖还田麦秸C、N、P、木质素、半纤维素随还田时间分别上升至其初始值的1.01~1.33、1.81~3.45、1.15~1.82、1.15~1.39、1.45~2.77倍,而麦秸K、纤维素则下降至其初始值的0.04~0.11、0.77~0.95倍;Lx和Ly随还田时间变化上升至其初始值的5.65~13.60、2.48~9.18倍;麦秸剪切、弯曲及压缩强度随还田时间下降至其初始值的0.07~0.34、0.26~0.58、0.43~0.76倍。3)耕作方式对覆盖还田麦秸N、P、K残存量影响显著(P<0.05),对组分变化有影响。PRP比RP、PR更能促进麦秸N、P、K、纤维素含量下降,提高木质素含量,而半纤维素随耕作方式变化无明显规律。因此,PRP是覆盖还田麦秸降解的较佳选择,其有助于还田麦秸力学强度下降,易引起秸秆表面崩解并形成微观凹坑,促进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  相似文献   
24.
氮肥运筹对稻茬小麦干物质、氮素转运及氮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给稻茬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合理施氮提供依据,以低蛋白小麦品种宁麦9号和高蛋白小麦品种豫麦34号为材料,设置不同施氮水平(0、150、225和300 kg·hm-2)及基追比(基肥∶追肥为1∶9、3∶7、5∶5和7∶3),研究氮肥运筹对小麦植株C-N积累与转运规律、产量、蛋白质含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施氮量及追肥比例可同步提高两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和追肥比例的增加,两品种干物质转运量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而干物质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则显著降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随追肥比例增加先增后降;氮素转运率及其对籽粒氮素贡献率则随施氮量和追肥比例增加而下降。相关分析表明,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而促进花前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是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的重要措施。增加施氮量和基肥比例显著增加了两品种氮素的表观损失量并降低了氮素利用效率。本试验条件下,增施氮肥至225 kg·hm-2,追肥比例宁麦9号≤50%、豫麦34号为50%~70%可同步提高两品种籽粒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降低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25.
小麦是宿迁市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达30万hm2左右,总产占粮食作物总产的1/3左右。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投入的大幅增加,宿迁市小麦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单产已由低产水平跨入中产行列并向高产迈进。1小麦生产的历史回顾建国初期(1949~1950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20.8万hm2。19  相似文献   
26.
栽培措施对小麦节间长度促进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节间长度既受品种遗传特性所制约,又与生理生态条件有密切关系。播期,氮肥用量,施肥时间及运筹方式等栽培措施对节间长度的影响较小,早春气温高低及降雨多寡的影响相嵍越洗螅戆谓谄谝院笞贩识曰拷诩渖斐っ挥忻飨缘拇俳вΑT斐尚÷蟮狗闹饕虿皇腔拷诩涞墓稚斐ぃ墙诩渌刂什涣肌:侠碓顺锓仕魉疤宸⒄梗纳铺锛渫ǚ缤腹馓跫翘岣呖沟鼓芰Φ闹鞴ツ勘辍  相似文献   
27.
粮食作为国计民生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资源,历来备受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近几年本市粮食生产徘徊不前,如何发展粮食生产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历年统计资料,对本市粮食生产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粮食的构成特点、生产潜力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从宏观技术角度,提出发展本市粮食生产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粮食生产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建国以来,我市粮食生产的发展经历了由长期紧缺到自给有余,进而崛起为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成为江苏省重点产粮区的过  相似文献   
28.
近几年我区各地小麦千斤田块不断涌现,产量水平越来越高,并由小面积逐步向大面积发展,大大拓宽了高产路子,丰富了技术经验,但在栽培技术方面,尚存在用肥过多,工序过繁,成本过高的倾向。为此,近两年我们从高产、稳产、省工、省肥,适应机械化出发,对千斤小麦的节约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生产上有所作用。  相似文献   
29.
在兽医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对牛的以下病症施行瘤胃切开术:严重的瘤胃积食,经保守疗法无效;误食有毒饲料、青草,且尚在瘤胃中滞留,手术取出毒物并进行冲洗;创伤性网胃炎或创伤性心包炎,进行瘤胃切开取出异物。因此,掌握瘤胃切开术,是每一个兽医临床工作者的必备素养,在瘤胃切开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麻醉1.1镇静:静脉注射龙胆(0.2ms/ks),静脉注射氯胺酮(5mg/kg)。1.2局部浸润麻醉:给最后腰椎横交末端作分层浸润麻醉,给最后肋后缘也作分层浸润麻醉,即作反"7"字形,或倒"L"形麻醉。1.3传导麻醉:第一腰椎横突前…  相似文献   
30.
影响稻茬麦出苗的关键因子与应对措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稻茬是江苏省麦作的主要茬口类型,稻茬麦占小麦种植面积的3/4以上,目前全省小麦高产地区和大面积低产田均集中在稻茬麦地区,造成巨大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整地播种方式、播量大小和播后处理的不同.系统分析了播种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茬麦出苗的影响,量化评价了播后镇压对稻茬麦全苗、匀苗、壮苗的促进效应,总结提出了基于稻草全量还田的稻茬麦高效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