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2篇
  6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45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8 毫秒
71.
针芽形绿茶连续化生产线设计与工艺参数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针芽形名优绿茶品质特点及加工特性,集成运用设施摊青装备、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机、多级连续理条机、搓叶机、远红外提香机等新型节能高效设备,组建一条实用性强、高效节能、品质优异的针芽形名优绿茶连续化生产线;并对生产线中摊青、杀青、理条、烘焙等关键工序的作业参数进行研究,提出整套针芽形绿茶连续化生产工艺技术。经研究后,得到了最佳工艺参数:摊青温度18~25℃,相对湿度60%~90%;杀青投叶量125 kg·h-1,温度270℃,时长65 s;多级连续理条为240℃(38 Hz),210℃(40 Hz),180℃(45Hz);滚筒干燥温度40~55℃;烘焙温度100℃,投叶量30 kg·h-1。  相似文献   
72.
为探究新型绿茶电磁内热式毛火工艺对绿茶毛火效果的影响,该文应用正交设计和极差分析,以毛火样的生化成分含量和成品样的感官品质为目标值,对电磁内热式毛火工艺参数(热风温度、热风风机转速、链板传动转速等)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参数,并与传统的燃煤式热风毛火、理条机毛火、电热管式热风毛火等在毛火效果和设备性能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综合品质生化成分和感官评审的结果,电磁内热式毛火工艺的最佳参数组合为:热风温度115℃,热风风机转速1 200 r/min,链板传动转速1 050 r/min,3因素中以热风风机风速对绿茶毛火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此毛火条件下所制提香样的氨基酸、茶多酚、叶绿素、可溶性糖、儿茶素和咖啡碱的含量分别达2.31%、17.61%、1.13 mg/g、5.01%、10.74%、2.01%,品质物质加权值为7.66%,均高于其他3种毛火工艺;此工艺下所制成品茶样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等均得到显著提升,感官总分达86.40,显著优于其他毛火处理;该毛火工艺能耗成本仅0.76元/kg,较电热管式热风毛火减少了70%以上,升温快,预热时间仅10 min,较传统燃煤式热风毛火的预热时间减少约50%,余热回收装置的设计显著提升了热能利用率,热效率提升50%以上;同时,生产效率达150 kg/h,较传统电热管式热风毛火提升3倍以上,而且温控精准和稳定、热风分布均匀。该研究可为茶叶加工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微滤膜、卷式超滤膜、卷式反渗透膜处理过程中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变化情况。[方法]采用0.2μm微滤膜和0.045μm、100 KD、13500D、5000D卷式超滤膜及100D卷式反渗透膜处理茶叶浸提液,HPLC分析膜滤过液和膜截留液中各儿茶素组分和咖啡碱含量,以及膜滤过液和膜截留液真空冷冻干燥样中各儿茶素组分和咖啡碱含量。[结果]EGCG、EGC、ECG、GC、GCG、CG等儿茶素组分和咖啡碱主要集中在膜滤过液中,膜处理后分子量均小于500 D的EGCG、EGC、ECG、GC、GCG、CG等儿茶素组分和咖啡碱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结论]膜对EGCG、EGC、ECG、GC、GCG、CG等儿茶素组分和咖啡碱的截留效果较差,推测膜处理后儿茶素和咖啡碱损失的主要原因为膜对儿茶素组分和咖啡碱可能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而这种吸附作用可能与所用的膜材质有关。  相似文献   
74.
红茶是鲜叶在加工过程中经酶促氧化等反应所制成的一类茶,与其他种类茶叶相比,风味物质和功能因子种类也有所差异。红茶中的内含成分赋予其多种保健功能,对胃肠道的生理调节与疾病预防作用就是其中之一。红茶功能成分可以通过抑制有害菌生长、促进有益菌生长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通过防止组织氧化和修复氧化损伤,并与胃粘液和谷胱甘肽等物质相互作用来保护胃肠道黏膜;通过与消化酶相互作用,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来调节消化吸收;通过与免疫系统调节因子、相关转录因子和一系列酶类的相互作用来预防胃肠道疾病。本文就近年来红茶在这几个方面的生理调节与疾病预防作用的研究状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5.
为研究绿茶栗香形成的干燥工艺及机理,笔者综述了近30年来国内外的香气及栗香相关研究,发现香气的研究较多而栗香的研究却少有提及。栗香香型虽已做出细分并探究出其关键组分,但仅在香气理论上猜测其形成机理,尚未基于加工工艺探究其具体机理。此外,栗香的影响因素并未做深入探究,仅推测出杀青、干燥工艺是栗香形成的关键因素,今后还需基于干燥工艺及参数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本论文归纳了栗香的相关文献报道,探讨了栗香形成的关键工艺,并着重分析了干燥工艺对栗香形成的影响,以期为栗香绿茶的定向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6.
我国茶叶的安全质量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特别是茶叶质量安全的基本情况,茶叶质量安全状况有明显好转,但仍存在着茶叶安全卫生国家标准不合理、茶叶中铅残留有加重的趋势、茶园用药不合理、茶叶加工厂卫生状况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7.
农业科研项目立题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8.
探讨了"农好1号"叶面肥在茶树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农好1号"叶面肥300~500倍液,可使新梢发芽密度增加11.3%~22.9%,开采期提前2~3天,产量增加17.77%~30.66%,鲜叶质量明显提高。鲜叶采摘后制作成茶叶,其品质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79.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并且在三大饮料中,茶的消费面最广,消费量最多.茶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饮料,同时又被现代科学证实并被人们誉为“21世纪健康饮料”.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中国将茶叶用作饮料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世界各地的栽培茶树都是以中国西南部为中心传播出去的.大约在公元1610年,中国茶叶首次运抵欧洲,开创了近代世界茶叶贸易的先河.在随后的200多年里,世界各国人民饮用的茶叶,几乎全是由中国供应的.中国对世界茶叶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发展及茶文化的广泛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0.
茶叶功能成分与新型食品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茶叶功能成分包括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茶色素、茶皂素、咖啡碱等主要功能成分.以及茶蛋白、维生素、微量元素、芳香物质、γ-氨基丁酸、酶类、脂肪等次要功能成分、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文章综述了茶叶功能成分在新型食品领域的开发现状,并对其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茶叶功能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