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2篇
林业   48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35篇
  20篇
综合类   289篇
农作物   45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98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91.
采用典型样方调查法对江西油岭山地花榈木群落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中花榈木优势地位明显,其重要值为21.61%,处于次林层,是该群落的第1优势种;主要伴生树种为处于林冠层的苦槠、雷公鹅耳枥、枫香、短柄枹栎等和处于次林层的拟赤杨、杉木、油茶、檵木等。(2)群落乔木层丰富度较高,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均高于灌木层和草本层,均匀度指数Pielou则低于灌木层和草本层。(3)群落中仅花榈木、雷公鹅耳枥、拟赤杨、油茶等4个物种具有较多小径级个体,更新具有连续性,其SDI指数为负值。(4)各个大小级的花榈木均为明显的集群分布,随个体的增大,聚集程度降低;花榈木各大小级间空间关联表现为正关联或无明显关联性,大小级差异越大,关联性越弱;花榈木与其它乔木物种小尺度空间上为正相关,大尺度上无明显相关性。(5)样地中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均以聚集分布为主,两者的空间关系基本上显著正相关。该群落中花榈木结构稳定,更新较好,与其它乔木树种竞争较小,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相互竞争压力不大;该群落处于稳定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92.
垄作和秸秆覆盖是实现西南丘陵区旱地农田稳产高产和固碳的适宜保护性耕作模式。为探讨该保护性耕作模式下蚕豆/玉米/甘薯三熟制农田土壤碳排放的特征,对平作无覆盖(T)、垄作无覆盖(R)、平作+秸秆半量覆盖(TS1)、垄作+秸秆半量覆盖(RS1)、平作+秸秆全量覆盖(TS2)、垄作+秸秆全量覆盖(RS2)6种耕作模式下西南紫色土丘陵区蚕豆/玉米/甘薯三熟制农田土壤呼吸、粮食产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农田碳平衡及经济-环境效益,为量化评估农田生态系统碳收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整个间套作系统内,蚕豆、玉米和甘薯全生育期内土壤呼吸速率均值分别为3.704μmol·m~(-2)·s~(-1)、4.847μmol·m~(-2)·s~(-1)和4.606μmol·m~(-2)·s~(-1),垄作降低了3种作物的农田土壤呼吸速率(P0.05),秸秆覆盖则增加了土壤呼吸(P0.05),垄作和秸秆覆盖配合使用后土壤呼吸总量和微生物呼吸总量增加(P0.05)。保护性耕作促进三熟制农田生态系统内作物固碳;土壤-作物系统碳平衡表现为碳汇,RS2、TS2、RS1、TS1、R分别较T高25.41%、25.37%、9.84%、26.74%、13.26%。与平作相比,垄作和秸秆覆盖提高了粮食产量,以RS2(17 460.45 kg·hm~(-2))最高,TS2(16 498.73 kg·hm~(-2))次之。蚕豆/玉米/甘薯三熟制农田生产每千克籽粒释放CO_2量处理间表现为T(1.88 kg?kg~(-1))TS1(1.83 kg?kg~(-1))R(1.76kg?kg~(-1))TS2(1.75 kg?kg~(-1))RS1(1.69 kg?kg~(-1))RS2(1.68 kg?kg~(-1))。垄作和秸秆覆盖提高了套作的经济-环境效益,秸秆覆盖量越高,经济-环境效益越好。从农田碳平衡和经济-环境效益综合考虑,垄作结合秸秆全量覆盖(RS2)具有最大的碳汇能力和最优的经济-环境效益,可以优先作为该地区农田实现固碳增汇减排的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593.
正1温室设施的定义及其意义温室设施是一种以玻璃或塑料薄膜等透光覆盖材料作为屋面,用土、砖做围墙,或者全部以透光覆盖材料作围护结构,具有充分采光、防寒保温、遮阳降温等能力,可为植物栽培提供适宜环境的房屋。据科学家测定,露天种植利用太阳光合能量只有太阳辐照地球总能量的0.7-1.2%。温室是唯一能够同时利用太阳光光合能量和光热转换的设施,好的设施覆盖材料能够实现四季如春的种植条件,太阳能光热转换利用率  相似文献   
594.
天水苹果病虫害种类及发生动态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2007年,对甘肃省天水市苹果病虫害种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天水地区危害苹果的害虫共有6目40科73种,其中昆虫纲5目38科68种,蛛形纲1目2科5种.危害苹果的病害共19种.以山楂叶螨、绣线菊蚜、金纹细蛾、桃蛀果蛾和苹果腐烂病、苹果斑点落叶病等为当地苹果生产中的病虫害优势种类,是防治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595.
水生植物在成都市活水公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吴云荣  杜娟 《北方园艺》2010,(10):117-120
通过对成都活水公园水生植物的应用现状调查,对水生植物在成都活水公园中的种类选择、景观配置方式与生态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活水公园在植物应用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为水生植物在园林水景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6.
云南稻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状间的相关性与生态差异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548份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为材料在昆明自然低温平均18℃(冷害)和温室23℃条件下进行了孕穗期耐冷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生态差异分析。 冷害条件下云南稻核心种质形态性状均与孕穗期耐冷性有关,耐冷指标性状每穗实粒数、穗颈长、每穗秕粒数、穗下节长、花药长及其体积、1~2节长与结实率呈较高的(≥0.549**)极显著(n=548, R0.01=0112**)相关;相反,温室条件下仅有每穗实粒数、秕粒数与结实率相关系数较高。 冷害条件下云南稻核心种质的每穗实粒数、花药体积、穗下节长、穗颈长与结实率大小在5个稻作区间的变化规律呈现一致性,这种差异既与株高、穗下节长、穗颈长和1~2节长等耐冷性状有关,又与地州或稻区间的气候和生态差异相联系;而温室条件下云南稻核心种质耐冷性状5个稻作区间差异不大,地州间结实率差异是每穗实粒数和秕粒数差异所致,而与耐冷性状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597.
棉籽榨油后的棉籽饼是肉牛育肥的好饲料,其香味浓郁可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常作廉价饲料使用。然而,由于棉籽饼中含有毒成分游离棉酚,过食或大量采食,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母牛、犊牛特别敏感。1病因由于棉籽饼系油棉厂机榨棉籽的副产品,其棉酚的含量一般在0.07%~0.08%,饲喂时,未经任何处理,没采取防毒、去毒措施而直接拿去饲喂,致使棉籽饼中有毒物质蓄积,引起慢性中毒。同时,由于饲料搭配不合理,日粮中缺乏蛋白质、钙、铁、VA等,均增加了牛对棉籽饼中毒的敏感性。2症状由于棉籽饼适口性强,营养丰富,增膘快…  相似文献   
598.
在东北松嫩草原上通过小区围栏放牧,对不同放牧率下小花碱茅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花碱茅在生长季初期茎基部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最低,随着季节推移逐渐增加;一定程度的放牧有利于牧草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提高,促进牧草再生。氮素含量在生长季初期最大,然后随季节推移逐渐降低;适当放牧能够刺激根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使其向地上部分转移,提高牧草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599.
研究了中草药女贞子、五味子以及女贞子、五味子与葡萄糖甘露寡糖(MOS)配伍对肉鸡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择180只肉鸡公雏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mg/kg黄霉素,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女贞子、五味子、女贞子 MOS、五味子 MOS。试验从1日龄开始,试验期56d。结果表明:五味子 MOS在肉鸡生长中、后期能显著提高肉鸡的体增重;女贞子能提高肉鸡的ND抗体效价;各试验组均显著提高了鸡脾淋巴细胞在ConA诱导下的增殖反应。说明中草药添加剂能够提高肉鸡的体增重、增强肉鸡的免疫性能。  相似文献   
600.
茨城病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病毒性的传染病,其特征是突发高热、咽喉麻痹、关节疼痛性肿胀.本病除在日本最先发生流行外,以后在朝鲜半岛、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菲律宾也有发生.美国除牛以外,绵羊和鹿也有发生感染.近年来我国各地不同程度的爆发了牛茨城病,死亡率高,危害严重,给广大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近年各地牛茨城病的发病特点、流行新情况和防治新技术,作了详细阐述,供临床工作者及研究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