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10篇
  7篇
综合类   105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7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81.
抗稻纵卷叶螟粳稻新品系选育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抗稻纵卷叶螟种质资源K1(粳型)为供体亲本(母本),以农艺性状优良的优质多抗粳稻品种为受体亲本(父本),通过田间自然筛选等手段进行选育,以实现抗虫特性的定向转移。育种实践表明:多亲本杂交可丰富遗传背景、增加低世代(F2代和F3代)群体规模,利用田间自然筛选等措施,有利于抗虫性状与其它有利性状的结合,增加获得优质高产抗病抗稻纵卷叶螟新品系的几率。采用上述方法育成了3个集高产、优质、抗病、抗稻纵卷叶螟于一体的粳稻新品系,经产量鉴定和田间抗虫试验,选育出的新品系产量达到(接近)大面积应用品种的水平,品质达到国标优质米三级以上,田间表现高抗稻纵卷叶螟和抗条纹叶枯病。最后,对抗稻纵卷叶螟种质资源的育种再利用的难度、可能有效的育种策略及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2.
以粳稻品系镇稻413和镇稻629为材料,在辐射诱变后代中发现巨胚突变体,对巨胚性状作了遗传育种分析。结果表明,巨胚属隐性单基因遗传,胚的大小是核基因控制的,不受细胞质的影响。因此,可在诱变的M2世代或杂交F2世代的种子上直接进行巨胚性状选择。  相似文献   
183.
镇籼3A是以珍汕97A作母本,(中9B/内香2B)F8优良株系作父本杂交后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野败型优质籼型水稻三系不育系。该不育系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异交特性好,育性稳定,于2018年9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用该不育系配组育成镇籼优382和镇籼3优134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84.
大量研究表明,稻米食味品质除受主效基因Wx控制外,还受其他稻米食味品质相关基因的影响。为了探明江苏省粳稻不同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组合对稻米理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对203份江苏省粳稻预试材料(2015年)的9个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基因型进行检测,发现9个基因位点中仅WxCT、SSIIIa这2个位点广泛存在2种类型的等位基因变异,其他7个位点只有0~3份粳稻含有不同类型的等位基因,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WxCT、SSIIIa基因的遗传效应。研究发现来源于(CT)18的等位基因可能有减少直链淀粉含量(AC)的效应,来源于SSIIIa1的等位基因可能有减少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胶稠度(GC)的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WxCT、SSIIIa基因之间存在互作效应,且基因间互作效应的方向随基因来源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85.
查耳酮异构酶(CHI)是类黄酮生物合成早期阶段的一个关键酶,在种皮发育和颜色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22种植物CHI基因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单子叶植物CHI基因偏好以碱基G/C结尾,而双子叶植物对碱基G/C和A/U结尾的偏好程度相似,双子叶植物具有较高的ENC值和较低的Fop值,表明双子叶植物CHI基因具有较弱的密码子偏好性; RSCU值聚类分析显示,AGG、AGA可能为植物CHI基因最优密码子;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不同植物CHI基因密码子不同位置的碱基组成差异程度较大,其偏好性主要受自然选择作用中的碱基组成(GC3s、GC12)影响较大,氨基酸平均亲水性(Gravy)对密码子使用偏好也有一定的影响;系统进化显示,大部分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密码子使用偏性也较相似,但某些传统分类上相似的物种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6.
选用240只50周龄健康的临武鸭蛋鸭,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第1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 mg/kg(以硒计)的亚硒酸钠,第2、3、4、5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0.2、0.3、0.4mg/kg(以硒计)的亚硒酸二葡萄糖酯。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8只鸭。预试期7d,正试期63d。试验结束后测定供试鸭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形态指标及回肠和盲肠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亚硒酸二葡萄糖酯对产蛋后期蛋鸭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肠壁厚度、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均无显著影响;添加亚硒酸二葡萄糖酯组降低了回肠中变形菌门和埃希氏菌属–志贺氏杆菌属及盲肠中变形菌门和厌氧螺菌属的相对丰度,提高了回肠中肠杆菌属及盲肠中拟杆菌门和普雷沃氏菌属、肠杆菌属、理研菌科RC9菌属的相对丰度;第2组回肠中属、种水平的OTU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最高,回肠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最高且埃希氏菌属–志贺氏杆菌属相对丰度最低,盲肠中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最高。综上可知,饲粮添加亚硒酸二葡萄糖酯降低了回肠中有害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有利于肠道健康,饲粮中亚硒酸二葡萄糖酯的适宜添加量...  相似文献   
187.
为深入分析锈菌结构基因组,阐明锈菌毒性变异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分析方法,对3种小麦锈菌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s,PKs)超家族预测基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利用COG(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GO(gene ontology)和PHI(pathogen-host interactions)数据库进行注释分析,并对小麦锈菌MAPK基因的蛋白质互作网络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叶锈菌P.triticina和秆锈菌P.graminis的PKs基因数量分别为221、159和159个,不同PKs基因家族类型在3种锈菌中的数量分布上表现出很高的保守性。注释分析表明,PKs家族预测功能涉及病原菌生长发育中的调控作用和病原菌-寄主互作机制,包括信号传导和致病因子等。PKs家族核心基因数目在蛋白激酶基因中占比大于1/3。MAPK基因的催化结构域序列呈现高度相似性。以STRING数据库的酿酒酵母蛋白质互作网络信息为参考,对小麦锈菌MAPK基因的蛋白质互作网络进行预测,共鉴定出25个互作关系,包含29个MAPK基因。研究表明这3种锈菌之间MAPK互作蛋白质分布不均衡,这可能反映了锈菌基因组进化的特殊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8.
试验旨在研究活性氧(ROS)及抗氧化酶基因表达在猪黄体组织发育及退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诠释猪黄体抗氧化机制补充理论基础并提供新的思路。试验所用卵巢采自延吉屠宰场,将黄体从卵巢剥离后,通过其形态大小将黄体初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以及白体,然后通过检测孕酮水平准确区分中期及后期黄体;通过冰冻切片及DHE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各时期黄体ROS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各时期黄体内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Px)的mRNA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猪黄体内ROS水平随猪黄体周期性发育进程出现规律性升高,即后期ROS水平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中期显著高于初期与白体(P0.05);而初期与白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Mn-SOD、GPx1及GPx4基因的表达水平随黄体的发育进程则出现规律性的下降:初期及白体中这几个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中期与后期(P0.05),中期显著高于后期(P0.05)。对于GPx3基因,其在白体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初期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中期与后期(P0.05),中期显著高于后期(P0.05)。CAT基因表达量不随黄体的发育而变化(P0.05)。综合上述试验结果,ROS、Mn-SOD及GPx与猪黄体发育及退化有关;而ROS水平与Mn-SOD及GPx的表达水平呈现出相反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9.
本文以"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ARD模型)为理论工具,延续2010年开始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专项课题,对2017—2019年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调研、评估,得出2020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论,并以本次专项评估数据为基础,结合近年有关数据,分析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并对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运营者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0.
本研究利用SSR标记结合主要产量构成因子,对86个江苏主推常规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产量演变以及优势互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0对SSR标记中41对具有多态性,41对多态性标记共扩增出113个等位基因,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72~1.00,根据遗传相似系数可将86个品种分为3种类群,遗传聚类结果与江淮稻区生态型的划分高度一致。不同年度间Ⅰ、Ⅱ、Ⅲ类粳稻单产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以武运粳7号为代表的第Ⅲ类群品种穗粒结构较为协调。不同类群间品种配组的F_1优势比较显示,穗长和生育期因组合类型呈显著差异,表现出正向的超亲优势,且采用Ⅰ×Ⅲ,或者Ⅱ×Ⅲ的组合类型F_1优势较强,可能是江苏粳稻育种配组较为理想的模式。本研究结果为江淮稻区常规粳稻育种的亲本选择与配组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