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9篇
  16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长期定位轮作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阴山北麓地区干旱栗钙土长期施肥的施肥效应,基于内蒙古武川旱作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2004—2016),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2016年马铃薯产量、养分吸收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或化肥平衡配施(NPK)可显著提高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和NPK养分吸收量,最大叶面积指数为2.19,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136.53 g/株,植株N、P、K养分最大吸收量分别为3.35、0.36、6.99 g/株。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或化肥平衡配施(NPK)可显著提高马铃薯总产量、商品薯产量和商品薯率,相比于对照,总产量分别提高110.57%和85.44%,商品薯产量分别提高295.11%和247.56%,商品薯率提高25个百分点。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或化肥平衡配施(NPK)可显著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42.98、38.27 kg/(hm 2·mm),相比于对照分别提高104.72%和38.27%。化肥平衡配施(NPK)当季肥料利用率最高,N、P2O5、K2O利用率分别为25.44%、20.78%和61.13%。生产1 t马铃薯鲜薯吸收N 3.79~6.41 kg,平均5.29 kg;吸收P2O5 1.28~1.80 kg,平均1.61 kg;吸收K2O 5.44~11.70 kg,平均7.99 kg。该研究可为阴山北麓地区旱地马铃薯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2.
[目的]为了探讨不同磷肥用量对河套灌区玉米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问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五原县连续2年进行不同磷肥用量试验。[结果]施磷可明显提高玉米产量。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磷肥利_用率、农学效率、经济效益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土壤中3种磷素形态表现为Olsen-P〉CaCl2-P〉DTP。随着磷肥施肥量的增加,土壤Olsen—P、CaCl2-P、DTP呈二次型曲线增加趋势。[结论]河套灌区种植玉米经济施磷量为150kg/hm^2,生产100kg籽实吸磷量平均在0.77kg左右,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磷残留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43.
为了解乌兰察布市地膜使用和残留污染现状。明确土壤残留地膜污染程度.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田间样品采集两种方法对该市典型区域进行了地膜残留调研,结合历年统计资料对该市地膜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0年鸟兰察布市地膜覆盖面积和地膜使用量总体上呈现先直线下降后稳定回升的“V”字形变化趋势。2005年地膜覆盖面积和地膜使用量均迭到低谷.与2001年相比降低幅度为42.02%和40.28%,2010年地膜覆盖面积和地膜使用量较2005年增加幅度分别为67.60%和93.54%。鸟兰察布市基本维持着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耕翻深度不足25cm,该地区地膜使用量为3.0-3.5kg/667m^2,大部分残留地膜集中在0-20cm层次,20-30cm层次残膜较少,0~30cm地膜残留量为0.8~6.4kg,/667m^2,初步认为鸟兰察布市地膜使用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基本没有负面影响.但必须警惕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后引发的环境污染和残膜污染威胁。鸟兰察布市无残膜回收机具.残膜通过耙耱和抛茬作业被带出农田,耙耱次数越多地膜残留越少。建议鸟兰察布市优化耕作制度,通过作物间合理轮作倒茬.推广后期揭膜技术、应用降解地膜、研制或引进地膜回收机具,并加强宣传培训、政策引导和法制保障等手段正确认识地膜残留危害.大幅度降低地膜残留污染。  相似文献   
44.
为进一步提高向日葵的栽培技术及肥料利用率,本试验选用油用型向日葵品种S31作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向日葵各器官对磷素的积累分配规律及磷肥施肥肥效.结果表明:向日葵植株磷素积累量呈"S"型增长趋势,成熟期时,各器官磷素积累量表现为籽实>茎秆>叶片>花盘.在出苗70d时(终花期)茎、叶、...  相似文献   
45.
为寻求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种植适宜的农用地膜厚度,揭示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土壤水热状况及地膜残留的影响规律,并评价其经济效益,选择当地主栽作物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在膜下滴灌栽培方式下通过设置4种地膜厚度(0.006、0.008、0.011 mm和0.012 mm)的田间试验,研究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地膜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地膜厚度对株高有促进作用,出苗率在0.008 mm处理最高。生育期土壤水热状况:增厚地膜可提升4周内0~20 cm土壤贮水量,随后作用相反,播后4周是土壤贮水量响应的拐点,并且在5周内可促进地表以下5 cm处的土壤积温。0.008 mm处理的产量、商品薯率和经济效益均最高。土壤残膜量随地膜厚度增加而增大,但回收难度随之降低,且加深翻耕深度加重了20~30 cm土层的残膜污染,需要通过加强残膜回收机具的研发利用来削减残膜系数,降低农田白色污染,提高土壤环境承载力。推荐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种植采用0.008 mm地膜配套适宜残膜回收机具以获得优良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6.
N、P、K 肥对向日葵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提高内蒙古自治区的优势作物向日葵的产量度肥料利用率,试验选用油用型向日葵品种S31作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NPK肥不同用量条件下向日葵的叶面积指数变化、干物质量积累规律及NPK肥效。结果表明:向日葵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时期推进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向日葵各器官及植株干物质量均呈“S”型增长趋势.NPK平衡施肥干物质积累量最高。采用推荐平衡施肥向日葵产量显著提高,施用化肥的增产效果为:氮肥〉钾肥〉磷肥,影响向日葵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氮肥。  相似文献   
47.
带状留茬间作减轻旱作农田土壤风蚀的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干旱少雨,风大风多,风蚀沙化严重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影响农田风蚀沙化的各种因素,研究提出了防沙型带状留茬间作轮作技术。结果表明:采用带状留茬间作轮作技术,冬春风蚀季节可以降低留茬带风蚀量幅度基本为68.5%~88.7%,由于留茬带的保护作用,降低间作裸露带风蚀量幅度为42.4%~68.3%。在减轻风蚀的同时,带状留茬间作轮作保持了由于秋季耕翻松土的多蓄降水作用,降低了冬春季节近地面风速和水分蒸发,同时还拦截了冬雪,播种时有留茬带保护的间作裸露带0~1m土层贮水量提高15~41.5mm。由于带状留茬间作轮作的集水、保墒和边际效应,增产作用明显,增产幅度为12%~75%。  相似文献   
48.
土壤含水率及物理性砂粒含量对风蚀模数影响的风洞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究土壤含水率及物理性砂粒含量对土壤风蚀模数的影响,在室内风洞中在5、6、9、12、15和18m/s风速下对不同含水率(0,1%,2%,3%,4%,5%,6%,7%,8%,9%和10%)的7种土壤(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的分别为20%、30%、40%、50%、60%、70%和80%)进行了10min吹蚀,在风洞轴线距出口1.2m处放置旋风式集沙仪分别测定垂直方向上10个不同高度的风蚀物收集量(高度分别为20、60、120、180、240、300、400、500、600和700mm),并利用MATLAB7.4.0(R2007)软件采用3次样条插值拟合法对旋风式集沙仪不同高度的风蚀物收集量进行积分,通过换算计算土壤风蚀模数E。结果表明,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低于40%的土壤在各种水分条件下集沙仪不同高度风蚀物收集量均很小。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20%时,风蚀物收集量在空间上符合指数函数变化规律;20%<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40%风蚀物收集量在空间上利用指数函数和幂函数拟合相关性均很好,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高于40%后,风蚀物收集量在空间上呈现幂函数曲线变化规律。9m/s风速基本上是风蚀物空间动态发生变化的临界点;低于临界风速,风蚀物收集量与高度符合指数曲线变化规律;高于临界风速,二者符合幂函数曲线变化规律。集沙仪不同高度的总输沙量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大,二者符合指数曲线变化关系。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低于40%的土壤,不会有风蚀现象发生;当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大于40%后,土壤容易发生风蚀,而且风蚀程度随物理性砂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尤其当土壤含水率低于3%时,极易发生风蚀。风速越大土壤风蚀模数越大,风蚀模数与风速按照指数曲线规律进行变化。阴山北麓旱作区冬春季节土壤地表含水率一般维持在3%~4%,土壤的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基本在50%~80%;单纯从土壤水分和土壤物理性砂粒含量考虑,阴山北麓旱作区大部分地区是沙尘暴的发生源。  相似文献   
49.
马铃薯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及施肥肥效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整理分析了内蒙古2002—2011年进行的15项次马铃薯施肥田间试验结果,发现:马铃薯氮磷钾吸收积累量呈"S"型生长曲线变化规律,即前期慢、中期快、后期又慢,吸收积累的高峰期在出苗后60天左右,之后积累量逐渐放缓,到收获时日积累量有小幅下降,特别是磷和钾的积累。吸收的氮磷钾前期主要供给叶片的生长发育,在收获时70%~80%的氮素,80%~90%的P2O5和K2O转移到了块茎中。出苗后60天是马铃薯水肥需要关键期,此时期保证水肥供应是获得高产的关键。马铃薯施用氮、磷、钾肥分别增产26.3%、22.8%和20.1%,每千克N、P2O5、K2O增产马铃薯40.7、70.4和44.7 kg。施肥增产效果:氮肥磷肥钾肥。施用氮磷钾肥的N、P2O5和K2O的养分利用率分别为35.9%、15.6%、50.4%。生产1 t马铃薯块茎吸收N、P2O5、K2O分别为5.32 kg、1.42 kg、6.01 kg。缺素区全株马铃薯吸收N、P2O5、K2O养分量分别为126.3、38、152.1 kg/hm2。马铃薯可采用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方法进行推荐施肥,尤其是氮肥的施用,而对于磷、钾肥的推荐,除考虑肥效外,还要考虑土壤养分平衡,主要基于产量反应和一定目标产量下作物的移走量给出推荐施肥量。  相似文献   
50.
土壤养分状况系统评价法及其在内蒙古旱作农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文章介绍了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的原理与实践,初步明确了在旱作农业上应用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法与平衡施肥技术,对提高旱地主要作物马铃薯、油料和麦类的施肥技术及其增产效果有起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