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5 毫秒
41.
[目的]研究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进而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进行探讨。[方法]利用LICOR-8100对华北平原典型冬小麦拔节期土壤呼吸进行测定,分析其与水热因子的关系并建立关系模型。[结果]土壤呼吸速率与气温、5cm层土壤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且与土壤温度相关性更好,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在低温时比高温时更为显著;按不同温度条件划分的5cm土壤相对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且温度较高时土壤呼吸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响应更显著。[结论]土壤呼吸速率的水热因子关系模型为R=0.180×Ts^0.878×Ta^0.088×θ^0.147(R^2=0.836,P〈0.0001),土壤呼吸温度敏感因子Q10和土壤温度、气温呈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2.
43.
基于光温效应的杨梅生育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杨梅发育对光温的反应过程,利用不同的地点、年份和品种试验资料,建立了以光温效应(Photo-thermal effectiveness,PTE)为尺度参数的杨梅生育期模拟模型,并运用独立的数据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对杨梅雌花序出现、雌花开放、展叶、坐果、果实成熟等生育期所需天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2.51、1.83、2.68、2.70和2.45 d;与以有效积温法(RMSE分别为8.02、7.81、5.46、5.40和11.83 d)和PAR日积分法(RMSE分别为8.28、11.0、8.52、5.56和6.87 d)为尺度的发育模型相比,模拟精度分别提高了8.6%和10.2%。 相似文献
44.
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温室番茄茎流和叶片水势的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番茄"金粉2号"(Jingfen 2)品种为试材,设正常灌溉(T1)、轻度胁迫(T2)和重度胁迫(T3)3个土壤水分处理,观测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番茄植株的茎流速率和叶片水势。结果表明,番茄植株茎流速率日变化呈现明显的规律性,晴天,T1和T2的番茄茎流速率呈明显的双峰曲线,中午12:00左右气孔关闭,茎流速率出现低谷。阴天,T1和T2处理番茄茎流日变化趋势总体较为平缓。不同水分处理下番茄的蒸腾量差异明显,水分胁迫处理的番茄蒸腾量均小于正常灌溉,土壤水分胁迫程度越严重,日蒸腾量越低。随着水分处理天数的增加,不同灌溉处理番茄的蒸腾量差异逐渐缩小。叶片水势随灌溉后天数增加而逐渐减少,叶片水势T1>T2>T3。相关分析表明,影响番茄茎流的主要气象因子为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研究认为,番茄茎流与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和土壤水分呈正相关,叶片水势与空气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设施番茄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5.
不同水分处理下冬小麦冠层温度、叶片水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及相关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区栽培冬小麦,设计5种程度的干旱胁迫,利用防雨棚分别控制土壤重量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5%、55%、65%、70%、80%,观测不同水分处理下冬小麦冠层温度、叶片水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及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各处理的平均和最高冠层温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叶水势和蒸腾速率呈上升趋势,在小麦抽穗期干旱胁迫最严重处理表现出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开花期的水分利用效率较抽穗期整体下降了50.70%;相关分析表明,抽穗期小麦的冠层温度与空气饱和差极显著正相关(P<0.01),开花期的冠层温度和叶水势呈显著负相关(P<0.05),冠层温度和空气饱和差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空气饱和差和蒸腾速率极显著负相关,冠层温度和水分利用效率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综上所述,冠层温度在小麦抽穗和开花期完全可以作为作物水分状况的有效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6.
47.
48.
叶筒施肥对观赏凤梨生长、品质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凤梨苗大小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生长第一阶段(株高8~10 cm,叶片数8~12长至株高15~20cm,叶片数15~18)和生长第二阶段(株高15~20 cm,叶片数15~18,长至株高25 cm,叶片数21)。通过不同质量浓度的NB叶肥喷施试验,研究了叶肥对凤梨苗株高、周长、叶片数、单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等光合作用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凤梨生长两个阶段适宜的喷肥质量浓度分别为0.4~1.0 g/L和1.7~2.0 g/L的NB叶肥(mN∶mP2O5∶mK2O=20∶10∶20)。 相似文献
49.
50.
不同水分条件下葡萄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的建立及氮素营养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a生葡萄植株“红提”为试材,在Venlo型试验温室内进行土壤水分和施氮量双因素区组试验。试验设置4个灌水水平,分别为正常灌溉量W1(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轻度水分胁迫W2(60%~70%)、中度水分胁迫W3(50%~60%)和重度水分胁迫W4(30%~40%);设置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1.5倍推荐施氮量(N1,25.5g plant-1)、正常推荐施氮量(N2,17g plant-1)、0.5倍推荐施氮量(N3,8.5g plant-1)和不施用氮肥(N4,0g plant-1)。每10d观测一次植株体内氮浓度和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利用不同水分条件下葡萄植株在一定生长时期内所获最大生物量时对应的最小氮浓度值即临界氮浓度(Nc)构建葡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氮素吸收模型(Nupt)和氮素营养指数模型(NNI),对不同水分条件下葡萄氮营养状况进行定量诊断。结果表明:设施葡萄植株临界氮浓度与地上部生物量存在幂函数关系,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葡萄植株临界氮浓度值增大,氮素吸收量及地上部生物量也呈增加趋势;在W1、W2水分条件下,葡萄植株生物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W3和W4处理葡萄生物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相同水分条件下,氮浓度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随葡萄生长进程而降低;利用Nupt和NNI模型可对植株体内氮营养元素亏缺与否进行有效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