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7篇
  67篇
综合类   158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云南玉溪烤烟套作紫甘薯最佳栽插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烤烟紫甘薯套作模式下紫甘薯的最佳栽插期,为提高云南玉溪山地烟套种紫甘薯的产量及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山地烟种植后期,分别于2012年7月10、20、30日和8月9、19日5个不同时期套种栽插紫甘薯,比较紫甘薯的生长发育特点、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在玉溪市,7月30日前套种紫甘薯产量差别不大,从8月开始,随着栽插时间的延后,紫甘薯产量急剧下降,其中以7月30日栽插的紫甘薯产量最高,为13986.0 kg/ha,较8月9、19日栽插的紫甘薯产量差异显著,经济效益差别亦较大.[结论]在玉溪市进行山地烟后期套种紫甘薯,以7月下旬~8月初或采完烟株腰叶开始采上二棚叶时套种紫甘薯较适宜.  相似文献   
92.
橡胶林土壤中磷的动态变化特征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西双版纳橡胶林保护带土壤种植距瓣豆豆科绿肥覆盖、野生杂草生长覆盖、及橡胶割胶和不割胶对种植带和保护带土壤中不同层次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影响的季节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2009年7月~2010年8月)。结果表明,橡胶林土壤中全磷和有效磷因橡胶生长,割胶及植被覆盖影响呈现垂直性空间变化和季节性动态变化。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呈现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底层(40~60 cm)的趋势。全磷7~10月变化趋势较大;11~12月变化趋势较小。未割胶条件下橡胶林土壤全磷含量高于割胶土壤,割胶对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影响较大,7月份较低,12月份较高。割胶杂草覆盖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未割胶杂草覆盖和割胶绿肥覆盖。种植带土壤全磷含量高于保护带,未割胶杂草覆盖种植带有效磷高于保护带;绿肥覆盖条件下全磷与酸性磷酸酶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割胶促进了橡胶对土壤中磷的吸收,绿肥覆盖能促进土壤中磷的循环,杂草生长和橡胶根系对土壤中磷具有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93.
以第二松花江干流为对象,研究其底泥有机无机复合体的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的差异,同时分析底泥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与岸边土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底泥与岸边土壤在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有机碳分配和腐殖质组成方面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说明岸边土壤对底泥的有机碳组成和分布有显著贡献。底泥的中央粒径呈现上游高、下游低的特点,抚松底泥中央粒径为200μm,吉林底泥中央粒径在70μm左右,榆树、松原底泥中央粒径在50μm左右;底泥的有机碳和腐殖酸含量也表现出上游高于下游的特点。底泥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以砂粒复合体为主,黏粒、粉粒复合体含量次之;并且随着复合体粒径的增加,有机碳含量减少。底泥HA/FA均大于1,从上游至下游表现为抚松>吉林>榆树>松原;底泥HA/FA均小于岸边土壤。  相似文献   
94.
根据Genebank上的公布的人β防御素3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提取的人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得到全长为1391bp的人β防御素3完整基因组序列,包括起始序列、信号肽序列,两个外显子、一个内含子以及上下游酶切位点和终止密码子等。与NCBI上公布的DNA序列的同源性达到99.93%,在内含子上有一个A的缺失,其编码氨基酸序列与公布序列的同源性达100%。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进一步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pcDNA-hBD3,为其表达和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超滤膜与PAC混凝两种方法对低浊度的去除效果。[方法]试验原水均为自行配制,模拟低浊度微污染水源水浊度范围。设3种浊度(5、10、15NTU)的原水,选用超滤与聚合氯化铝混凝两种方法,分别对3种低浊度进行处理效果的试验。[结果]无论进水浊度多少,超滤膜出水浊度均在1NTU以下,出水浊度稳定;PAC去除高岭土浊度的最佳pH为8左右,即中性和弱碱性条件PAC混凝效果最好;处理浊度为5NTU的原水的最佳投药量为7.5 mg/L;原水浊度为10和15NTU时,原水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10和15 mg/L,去除率分别达74.2%和超过80%。[结论]建议使用混凝—超滤组合工艺,既避免了高浊度对膜组件的污染,减少膜污染速率,又保证了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96.
超声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芒果园土壤中多效唑残留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超声萃取芒果园土壤中多效唑残留量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采用超声波振荡从经丙酮浸泡的样品中提取多效唑,然后通过装有无水硫酸钠的带滤纸的漏斗过滤后,浓缩、定容,上气相色谱仪测定。利用正交试验确定了多效唑的提取条件。以多效唑标准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线性关系曲线,对测定结果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正交试验表明,多效唑的最佳提取条件是:提取液用量为50 m l,浸提时间为24 h,超声时间为60 m in。标准曲线表明,线性关系良好。多效唑添加水平为0.064、0.128、0.256、1.000 mg/kg时,方法的回收率为96.3%~106.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8%~5.7%,最低检出限为0.010mg/kg。[结论]采用该方法测定土壤中多效唑的残留量,操作简便、快捷、准确,达到了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97.
秋延后大棚栽培的所处的外界环境为前期处于高温多雨季节,而后期急剧降温。以多年经验,在菏泽地区,一般在8月上旬扣棚直播,9月下旬至12月份供应市场,与日光温室秋冬茬供应相衔接。亩产4500公斤左右,亩效益在7000元左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8.
土壤湿度的遥感监测在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Landsat TM影像,利用研究区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实测数据,对两种可以反映地表湿度的指标归一化差异湿度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Moisture Index,NDMI)和缨帽变换的湿度分量(Tasseled Cap Wetness,TCW)在西藏低植被覆盖区土壤湿度的监测结果进行精度验证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0~5 cm、10 cm和20 cm深度处,NDMI与土壤湿度实测值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6181、0.6853、0.5764,TCW与土壤湿度实测值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586、0.5101、0.5628。此外,NDMI、TCW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一致,但NDMI对土壤湿度变化更加敏感。通过对比NDMI与TCW反演结果的空间分布情况也表明,NDMI对土壤湿度的变化具有更好的区分能力,尤其是在高海拔的低植被覆盖区。该研究可为高原低植被覆盖区土壤湿度监测方法的选择与误差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
不同施肥对黑土有机无机复合及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施肥对黑土有机无机复合及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试验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常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1)、1.5倍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2)和秸秆与化肥配施(NPKS)5个处理.结果表明:长期合理施用化肥能使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的含量和原土复合量趋于增加;有机无机配施能使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原土复合量、土壤追加复合量及追加复合度增加,而原土复合度降低,增加有机肥用量可以降低土壤追加复合度.施肥能促进土壤中各种结合形态的腐殖质绝对含量和土壤松/稳和松/紧比值增加,但以松结合态腐殖质增加的较多.不同处理中高用量的有机肥处理(NPKM2)效果更明显.有机无机配施有利于改善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增强土壤对养分的供贮、调控能力,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100.
吉林省黑土区玉米精准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地统计学、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智能农机等技术,研究了吉林省黑土区土壤养分变异规律,提出了适于黑土区的玉米精准施肥模型,开发了玉米精准施肥专家系统,并通过变量施肥机进行了精准施肥的应用.与传统施肥方案相比,精准施肥使玉米增产10%以上,节肥率达到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