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7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9篇 |
农学 | 35篇 |
基础科学 | 25篇 |
54篇 | |
综合类 | 222篇 |
农作物 | 14篇 |
水产渔业 | 5篇 |
畜牧兽医 | 91篇 |
园艺 | 11篇 |
植物保护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38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01.
探讨不同小麦品种光合性能,筛选高光效小麦品种,对促进小麦高光效育种研究进程奠定重要基础。选用河南省新中国成立以来28个主推品种,通过测定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8个小麦品种的13个光效率相关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间13个光效率指标变异系数为2.33%~26.53%。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8.22%,表明能全面反映光效率信息。基于光效率综合得分和小麦产量,筛选出高产高光效品种(百农307、周麦16、洛麦6号、内乡188、豫麦49、郑麦7698和百农207)、低产高光效品种(豫麦10、豫麦21、豫麦25和周麦27)、高产低光效品种(矮抗58、宝丰7228、高优503、温6、西农979、豫麦34、郑麦366、郑麦9023和周麦18)和低产低光效品种(阿勃、阿夫、辉县红、陕农7859、西安8号、豫麦54、豫麦18和豫麦13)。 相似文献
102.
无特定病原(SPF)鸡育雏期是雏鸡骨骼及机体器官发育成长阶段,雏鸡的发育和体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SPF种鸡一生的生存质量和生产指标,这就对SPF育雏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保证SPF鸡实验动物房(也称生物洁净室或SPF鸡舍)维持在屏障系统(洁净度级别在万级以内)的净化环境中,以及严格的净化管理,包括人员、物品的进出和日常操作,要有一整套严密的操作规程。同时对育雏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技术参数进行合理地控制;对喂料、饮水和断喙等操作工艺进行科学地管理。另外,由于SPF鸡饲料经过了高压灭菌,一部分营养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 相似文献
103.
黄河口生态恢复工程对湿地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硫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黄河口生态恢复前后的未恢复区(R0)、2007年恢复区(R2007)和2002年恢复区(R2002)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生态恢复工程对生长季湿地土壤无机硫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恢复工程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湿地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硫含量。相对于R0,R2002和R2007土壤中的水溶性硫(H2O—S)含量分别降低46.7%和44.7%,吸附性硫(Adsorbed—S)和盐酸可溶性硫(HCl—Soluble—S)含量分别增加0.4%,116.0%和50.1%,29.1%,而盐酸挥发性硫(HCl—Volatile—S)含量在R2002下降8.0%,在R2007增加19.7%。不同恢复阶段湿地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硫含量在生长季呈不同的变化特征,这一方面与不同湿地植物生长节律以及地上与地下之间的硫养分供给关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则与不同生态补水方式导致的环境因子,尤其是pH、EC和氮养分的变化有关。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湿地土壤的总无机硫(TIS)含量以及其占全硫(TS)含量的比例均呈降低趋势。湿地土壤的TIS储量整体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而这种降低主要取决于H2O—S、Adsorbed—S和HCl—Soluble—S的贡献,且以H2O—S占优(78%~80%)。研究发现,随着黄河口湿地的逐渐恢复以及每年冬季芦苇收割活动的进行,恢复湿地土壤中的无机硫养分逐渐趋于缺乏状态,长期来看将不利于维持湿地的稳定与健康。 相似文献
104.
深松和秸秆还田对旋耕农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及其活性组分能够敏感响应耕作方式变化及有机物输入。为对比长期旋耕农田进行深松后土壤有机碳各活性组分及比例变化,该研究基于连续7a的旋耕转变为深松和秸秆管理长期定位试验,对比了旋耕无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with straw removal,RT)、旋耕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with straw return,RTS)、旋耕转变为深松无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conversion to subsoiling with straw removal,RT-DT)、旋耕转变为深松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conversion to subsoiling with straw return,RTS-DTS)下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ROC)、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活性有机碳(labile organic carbon,LOC)在土壤有机碳中比例的变化及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从旋耕转变为深松和秸秆还田对SOC及其各活性组分均产生显著影响,耕作方式转变、秸秆还田及两者的交互效应是影响SOC及其活性组分的主要因素。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RTS处理和RTS-DTS处理的SOC含量,分别比RT和RT-DT处理高6.1%~15.6%和19.1%~32.3%。并且转变耕作方式后RTS-DTS处理比于RTS处理SOC含量提高16.9%~20.0%。同时,RTS-DTS处理的POC含量比RTS处理高13.6%~53.8%;但RT-DT和RTS-DTS处理的土壤ROC含量较RT和RTS处理都呈下降趋势,RTS-DTS处理的ROC含量比RTS处理下降4.6%~10%;MBC含量降低23.8%~30.6%。虽然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各处理的DOC含量,但RTS转变为RTS-DTS处理后,其3个土层的DOC含量下降了8%~41%。相比于RT和RTS处理,RT-DT和RTS-DTS处理0~30 cm各土层中LOC在SOC中的比例显著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POC与ROC之间无显著性相关关系外,SOC及各组分间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关系。耕作方式转变为深松和秸秆还田提高了SOC含量的同时,显著降低了SOC中的活性有机碳组分,这更有利于SOC的有效积累,促进土壤碳库的稳定固存。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108.
通过GM(1,1)模型拟合土壤水分变化趋势、傅里叶变换提取周期分量和AR(p)模型模拟随机过程,所建立的集成预报模型对荒地土壤水分的模拟精度高于已耕作的麦田,总体相对误差减少33%~106%.麦田和荒地土层愈深,模拟精度愈高.麦田和荒地不同深度的土体模拟值总体误差分别为±7.4%~±16.8%、±5.56%~±8.15%.同时运用集成预报模型预报了麦田和荒地未来某一时刻的0~60cm土体含水量. 相似文献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