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1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小麦条锈菌异核作用产生的一新菌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2.
53.
本文记述了采自秦岭林区的14个中国锈菌新记录种:米诺锈孢锈(Aecidium m i-noenseSyd.)、北极栅锈(Melampsora arctica Rostr.)、紫藤赭痂锈(Ochropsora kraunhiae(Diet.) Diet.)、高山柄锈(Puccinia alpina Fuck.)、青篱竹柄锈(Puccinia arundinariaeSchw.)、高大柄锈(Puccinia excelsa Barcl.)、哈氏柄锈(Puccinia hariotiLagn.)、比婆山柄锈(Puccinia hibayam ensisMorim .)、川上柄锈(Puccinia kawakamiensisKakishim a. etSato)、大泽柄锈(Puccinia ohsawaensis Kakishima)、极细柄锈(Puccinia praegracilisArth.)、美而小柄锈(Puccinia pulchella Ono etKarishim a)、毡毛柄锈(Puccinia velutinaKakishim a etSato)和帚菊夏孢锈(Uredopertyae(Miuraex Ito Mura)Kaneko)。新记录种标本保存于西北林学院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54.
小麦品种混种对条锈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生产上应用品种混种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03~2004年和2004~2005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比较了繁19、引11-12、川麦107、靖麦10号、青春55、46548-3和安96-8这7个小麦品种单种,及在感病品种繁19的基础上依次加入上述其余6个品种分别形成组分为2~7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后,条锈病的发生程度。【结果】不同小麦品种混种的条锈病病情指数与其组分单种病情指数的平均数相比,平均减少57.7%,减少幅度为37.2%~72.2%。在2003~2004年,不同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显著性都不高,但在2004~2005年,包含4、6、7个组分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均为显著(P<0.05),包含3、5个组分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也比较显著(P<0.10)。对于2005年试验资料作进一步分析发现,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有随组分数目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结论】利用品种混种可以使小麦条锈病的病情指数降至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55.
三唑酮对小麦条锈病治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唑酮对小麦条锈病的治疗作用很强,潜育期施药能中断侵染,铲除叶片内菌丝体,在显症和产孢以后施药,已产生的孢子堆不开裂,变色枯死,周围叶肉组织褐变死亡。下位叶片施药后有明显的上位输导和治疗作用。施药时期、用药量和环境温度影响治疗作用的强度。温室盆栽试验、田间小区试验和大田防治试验都证明治疗性施药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和保产效果。初步认为,大田施药时平均严重度应不高于10%,用药量5~20g/亩。  相似文献   
56.
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1994年,以天水为基点对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开展了进一步研究,明确了:1)病菌越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海拔1700m以上的高山区为病菌的主要越夏基地,夏季降雨和温度是影响病菌越夏的最重要因素。2)当地越夏菌源为秋苗发病的主要菌源来源,菌源量、播期和降雨为影响秋苗发病的主要因素。3)首次证明,陇南秋季菌源量大时,可直接传入关中并引致较大流行。4)半山区为病菌的主要越冬基地。5)春季病菌先在半山发展,后向全区和西部麦区传播。并根据上述流行规律提出了控制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7.
洛夫林小麦抗条锈性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洛夫林系统小麦是由罗马尼亚引进的抗锈良种,该系统品种除在陇南局部种植外,主要用作小麦抗条锈育种的抗源。北京、山东、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市)许多育种单位用洛夫林10号(Lovrin 10)和洛夫林13号(Lovrin 13)作抗源已选育了一批优良品种或品系,有希望取代目前华北、西北广大冬麦区已丧失抗条锈性的一些主栽品种。但是洛夫林小麦在陇南种植后,业已感染了条锈病,任其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58.
小偃6号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小偃6号是20世纪70年代末利用长穗偃麦草基因育成的著名品种,具有高温抗条锈性,研究其抗条锈遗传规律,对揭示其抗病机制和培育持久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常温[(10±1)℃~(16±1)℃]下,以小偃6号和铭贤169的杂交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遗传规律,利用中国春单体对抗条锈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利用SSR对抗条锈基因进行分子标记。测定所用菌种为Cy28和Cy29-mut3。【结果】小偃6号对CY28、CY29 mut-3的抗病性均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该抗条锈基因定位在4B染色体上。用4B上的11对SSR引物对该抗条锈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找到了一个与小偃6号抗条锈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Xgwm 107,这个标记位于4B染色体的长臂上,连锁分析表明其遗传距离为7.08 cM。【结论】经典遗传学分析、单体分析、分子标记研究均支持将小偃6号的常  相似文献   
59.
用小麦条锈菌集中29号的7个突变菌株测定了我国42个重要抗源品种和52个衍生品种及47个区(预)试品种。结果表明,8个抗源品种对野生菌系和突变菌株仍保持免疫到中抗反应,以长穗偃麦草和6828-0-6-1-1为抗源的品种抗锈稳定性较好,4个区试和3个预试品种抗锈稳定性也较好。并对这些抗源的利用和后备品种的推广应用前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0.
用白化菌系作标记,发现在小麦叶片上,小麦条锈菌不同小种间可发生芽管结合并形成结合体。染核观察发现,结合体内有1~4个细胞核。研究结果表明,在多小种共存的自然条件下,不同小种的夏孢子在小麦叶片上发生芽管结合,可能是小麦条锈菌发生异核作用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