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5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1篇
  2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45篇
畜牧兽医   33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目的】研究茶树对氟吸收、富集规律及其解毒机理。【方法】通过水培试验,结合差速离心方法研究平阳特早、乌牛早和凫早2号氟富集的特性及根和叶片中氟的亚细胞分布,比较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结果】3个品种茶树根、茎和叶氟含量均随着培养介质氟浓度的增加而升高,0—10 mg•L-1氟处理下,地上部分氟含量大于根部氟含量(转运系数>1),且茶树吸收的氟中56%贮存在地上部分。除对照组外,大部分氟积累在叶片和根系的细胞壁(76.84%—91.58%)和可溶性部分(53.24%—80.35%),氟的添加均增加了氟在3个品种茶树细胞壁和可溶性部分中的分配比例,减少了其在细胞器中的富集。加氟处理下,平阳特早和乌牛早叶片亚细胞组分氟含量的变化趋势为:细胞壁>可溶性部分>细胞器;凫早2号为可溶性部分>细胞壁>细胞器。低氟(0—5 mg•L-1)氟处理下,茶树根系亚细胞氟含量变化趋势为:细胞器≥细胞壁>可溶性部分;高氟(10—50 mg•L-1)氟处理下,则为细胞壁>可溶性部分≥细胞器。【结论】转运系数、地上部分氟的贮存率和氟在亚细胞组分的分布表明,茶树具有较强的向上运输氟的能力;氟在茶树根和叶中的亚细胞分布与茶树的品种和溶液氟处理的浓度有关,叶片中总氟含量与各亚细胞组分氟含量之间及其各亚细胞组分氟含量之间的关系与品种有关,根系表现与品种无关;细胞壁和可溶性部分是茶树高氟处理下氟主要的存储部位,说明细胞壁沉淀和细胞内的区隔化作用可能是茶树能够解除氟毒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养殖条件下12月龄刺参的生长特性,探寻其早期异速生长方式以及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关系,为刺参育种和健康养殖提供参考。【方法】模拟自然水温变化条件选育刺参苗种养殖12个月,对其体长、体宽和体质量等生长参数进行测定,同时用复合形态指标SLW(square root of the length width)和理论体长Le(estimated length)表征刺参体长生长,拟合实测体长和Le与体质量的相关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0~30.8 ℃条件下,经过12个月的养殖,刺参体质量为0.03~85.35 g/头,平均体质量为(9.8±9.4) g/头,变异系数高达96.1%。刺参体质量频数分布曲线呈现单峰状,右偏,为不对称分布。其中以大规格和中规格刺参个体占优势,尤以中规格个体最多,有78.8%的苗种体质量在1~17 g;其次是体质量在17~50 g的大规格个体,占比为15.4%,有0.6%的个体可生长并达到体质量70 g以上的商品参规格,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刺参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符合幂函数方程,相较于实测体长L,理论体长Le与体质量的拟合度更好,12月龄刺参的生长为负异速生长模式,体长生长优势明显快于体质量。【结论】在12月龄刺参苗种阶段,刺参形态性状表现出优于体质量的生长趋势。在刺参苗种培育和养殖过程中,应为其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及营养条件,以达到最佳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23.
本研究比较分析了在对照组(pH为8.4)、低pH胁迫组(pH为6.8、7.0、7.2、7.4、7.6和7.8)和高pH胁迫组(pH为8.6、8.8、9.0、9.2、9.4和9.6)的养殖水环境下,胁迫36 d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存活、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pH对刺参存活、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在pH 7.4~9.0范围内,刺参存活率为100%,随着pH胁迫强度和胁迫时间的增加,刺参存活率逐渐降低,当pH为6.8、7.0和9.6时,自第3天起,刺参处于过度应激状态,继而有死亡个体出现,至30 d时刺参死亡率为100%。不同pH显著影响刺参生长,刺参特定生长率随pH胁迫程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当pH为9.0时,刺参出现负增长。各pH胁迫组刺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随pH胁迫程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低pH组中,以pH=7.4时刺参SOD和CAT活性最高,分别达到(74.92±2.24)U/ml和(14.99±2.38)U/ml,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高pH组中,SOD和CAT活性分别以pH 8.8和9.0时最高,分别达到(72.90±1.10)U/ml和(15.68±0.89)U/ml,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pH在7.4~9.0范围内是刺参存活与生长的适宜水环境,过高或过低均会引起刺参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进而导致刺参的死亡。  相似文献   
24.
于1999年9月-2000年6月对日本紫海胆进行了秋季人工育苗培育技术的试验研究。在整个海胆人工育苗全过程中,采取在换水量、投饵量、吸底清污次数及操作管理强度等方面均降低50%的情况下.受精卵孵化率达96.6%(比较组为95.9%),进入附着变态期的八腕后期幼体成活率为80%(比较组为74.4%)。稚海胆壳径达4mm左右进行剥离,成活率为100%,壳径达到10mm增养殖规格的海胆苗种时,其成活率为43.2%。  相似文献   
25.
春季随着水温逐渐升高,越冬的刺参开始活动和摄食。如何营造良好的池塘水环境,促进越冬期刺参恢复体质,提早摄食,增强抵抗力,从而充分把握和延长春季适温生长期,对于提高全年的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将大兴安岭东部林区划分为3个亚区,对3个亚区的森林进行了区划,阐述了生态林业建设的目标,并提出了总体设想。  相似文献   
2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对仿刺参生长、消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芽孢杆菌和乳酸菌为主要成分的微生态制剂,其活菌数为1.0×10^9CFU/mL,在配合饲料中分别按0(对照组)、10、20、30和40mL/kg的添加量添加,配制5种试验饲料,经混合放置9~12h后,投喂初始体重为(15.36±0.19)g的仿刺参30d。试验用仿刺参饲养在25L的塑料箱中,每箱中放置仿刺参10头,每种试验饲料投喂3箱仿刺参。结果显示:1)饲料中添加10、20mL/kg微生态制剂的试验组仿刺参各项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中添加30、40mL/kg微生态制剂的试验组仿刺参出现个体吐脏现象,吐脏率分别为13.33%、26.67%,微生态制剂的有益效果明显减弱。2)仿刺参消化道中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增加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峰值分别出现在添加量为20、20、30mL/kg时。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的4个试验组仿刺参体腔液中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增加而上升,而溶菌酶(LZM)活性则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添加量为30mL/kg时达到最高。由试验结果可知,当饲料中微生态制剂添加量不超过30mL/kg时,可有效促进仿刺参的生长和消化,提高仿刺参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8.
<正>本文围绕中国畜牧业的有关情况介绍了中国畜牧业发展总体概况,当前畜牧业面临的形势,中国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思路与措施。生产方式日趋现代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畜牧养殖大国,生产方式日趋现代,畜牧业总产值约3万亿元。中国肉、蛋、奶总产量约1.52亿吨,产量位居世界第三。当前我国畜牧业生产方式比较现代,但现代  相似文献   
29.
<正>由于营销业绩的好坏决定了企业的生死与发展,因此,可以说,我们营销管理者们的工作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决策方式对在企业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工作方式、与把握。行为方式及决策方式又取决于管理者对自身角色的认识营销管理者必须认清自己的角色。现代营销管理者具有以下三大  相似文献   
30.
海洋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效应气体方面作用巨大,人类活动每年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达55亿t,其中约20亿t被海洋所吸收,陆地生态系统仅吸收7亿t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