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88篇
农学   44篇
基础科学   39篇
  31篇
综合类   342篇
农作物   85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121篇
园艺   54篇
植物保护   4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分析了新洋农场近14年来的气候变化,年平均气温达14.4℃,比1990年前24年提高了0.6℃,且有升幅逐渐加大趋向。近5年平均气温比1990年前提高了0.9℃。气温升高以冬季最明显。近14年11月中旬至3月中旬升温1.15℃,而极端最低气温的升幅比平均气温更大。降水量变化的最显著特点是变率增大,近14年降水量的变异系数为35.0%,前24年为22.3%。从种植区划、品种、播期、耕作制度、密度、抗灾、病虫草害防治、种植结构调整、品质控制和秸秆还田等方面提出了应变对策。  相似文献   
22.
为研发对枸杞炭疽病有良好防治效果的生防制剂,利用枸杞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对实验室已分离保存的芽胞杆菌菌株进行室内筛选,并对拮抗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生物学功能测定、稳定性测定、抑菌谱测定以及室内离体防治效果试验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菌株F3A对枸杞炭疽病菌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对枸杞炭疽病菌菌丝的抑制率为62.13%;结合形态学特征、16S rDNA以及gyrA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F3A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F3A具有溶解有机磷和无机磷的能力,在含色氨酸和不含色氨酸的金氏培养液中产吲哚乙酸量分别为5.76 mg/L和5.74 mg/L;菌株F3A产蛋白酶和葡聚糖酶的活性较高;菌株F3A连续培养20代后,对枸杞炭疽病菌的抑制率为61.21%,该菌对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esinfectum、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黄瓜枯萎病菌F.oxysporum f.sp.cucumerin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番茄叶霉病菌Cladosporium fulvum、茄子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黄芪根腐病菌F.solani的抑制率分别为40.71%、53.58%、32.00%、53.00%、79.27%、71.13%和66.08%;菌株F3A发酵液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治疗作用,菌株F3A发酵液1倍稀释液室内预防效果为90.32%;喷施菌株F3A发酵液1倍稀释液3 d和7 d后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78.26%和63.19%。表明菌株F3A有作为开发枸杞炭疽病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23.
草地贪夜蛾具有极强的迁飞以及繁殖能力,而且适应性广,危害严重,防治难度较大,是侵害我国农业生产的重点害虫之一,目前草地贪夜蛾已经入侵我国。基于此本文围绕肥东县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控展开探讨,详细介绍了肥东县应对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的措施,简要介绍了肥东县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的应用情况,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4.
为优化浮性水产饲料挤压膨化加工参数,以膨化度、容积密度、吸水性和溶失率作为饲料加工品质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螺杆转速、出料段机筒温度和物料含水率对饲料加工品质的影响,并利用扫面电镜观测了饲料微观形貌。结果表明:适中的螺杆转速、出料段机筒温度以及低物料含水率,有利于形成较高的饲料膨化度;高螺杆转速与高出料段机筒温度有利于形成较低的饲料容积密度、吸水性以及溶失率;优化后的浮性水产饲料膨化加工参数为螺杆转速130 r·min-1,出料段机筒温度150 ℃,物料含水率10%,其加工后的饲料膨化度、容积密度、吸水性和溶失率分别为1.223、0.398 g·mL-1、214.803%、4.297%;优化后的浮性水产饲料微观表面相对光滑圆润,物料的熔融效果较好,结构质密,饲料膨化加工综合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25.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打破了传统的耕作方式,而致稻田优势勒标杂草田间消长动态的变化。常规的施药技术已不适应抛秧田的杂草防除。根据试验调查,明确了抛秧田杂草群落组合及主要防除靶标杂草的田间消长规律。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用两项抛秧田除草配套措施。筛选出三种高效,广普、安全的除草剂配方。根据水稻苗情,作业速度及杂草发生状态,有针对性的选择相适应的除草剂配方,从而达到高效防治抛秧田杂草的目的。  相似文献   
26.
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作用及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0年以来, 我国一些林业学者在总结长期生产和科研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以林为主, 抑螺防病"的林业血防生态工程科学设想, 即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 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 采取以林为主, 生态学、环境学、农学、系统工程学以及流行病学等众多学科结合, 林、农、副、渔等多种经营, 创立融抑螺防病、经济、生态三效一体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抑螺防病林。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 提出了多物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低丘滩地的治理与开发模式以及不同类型的抑螺防病综合治理模式, 形成了以生物为主与工程措施相互结合的一整套较为系统的抑螺防病林体系。目前在长江流域湖区5省建立抑螺防病林试验点19个, 试验区面积6万多hm2, 抑螺防病效果十分明显。同时, 林业血防生态工程还兼具湿地保护、促进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有效降低滩地钉螺密度和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等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27.
对湘西女儿寨流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结构特征研究和健康评价的结果表明:荒草灌丛容重最高,人工林土壤容重高于天然林及混交林;对土壤孔隙状况的改善作用表现为林分类型优于荒草灌丛类型,天然林优于人工林,0~20 cm土层优于2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以油桐人工林、杜仲人工林最高,马尾松天然林、毛竹杉木混交林其次,而润楠次生林、荒草灌丛、杉木人工林较低;各层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值大小排序为:毛竹杉木混交林>马尾松天然林>荒草灌丛、润楠次生林>杜仲人工林>油桐人工林>杉木人工林;土壤结构健康综合评价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结构以荒草灌丛最差,油桐人工林最好,其余类型介于两者之间.研究结果可为女儿寨流域及我国类似生态脆弱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一定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8.
研究湘中丘陵区毛竹纯林、毛竹-杉木混交林土壤总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热水浸提有机碳(HWC)、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易氧化态碳(ROC)含量的垂直分布、季节动态及其土壤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土壤SOC,MBC,HWC,WSOC和ROC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0~60 cm土层SOC和WSOC平均含量以1月最高,MBC平均含量以7月最高,ROC平均含量10月最高,毛竹纯林7月、毛竹-杉木混交林1月土壤平均HWC含量最高;与毛竹纯林相比,毛竹-杉木混交林不同形式活性有机碳含量及所占比例均较高,但稳定性较差;温度、湿度与WSOC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MBC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降低土壤密度,改善土壤通气持水性能,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质含量与SOC,MBC和HWC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RO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全氮、有效磷含量与SOC含量及全氮含量与MBC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水解氮、全磷、全钾含量与SOC和MBC含量,速效钾含量与SOC含量,有效磷含量与MB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细菌、放线菌数量增加有利于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真菌数量的增加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稳定;过氧化氢酶较其他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关系更密切,与SOC和ROC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29.
30.
转录组技术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转录组技术的概念及研究的技术手段,并重点综述了转录组在果树的品种鉴定、生长发育、逆境胁迫以及发现新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果树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