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8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0篇 |
农学 | 5篇 |
基础科学 | 6篇 |
4篇 | |
综合类 | 49篇 |
农作物 | 4篇 |
水产渔业 | 8篇 |
畜牧兽医 | 49篇 |
园艺 | 16篇 |
植物保护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8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01.
基于2016年10月和2017年4月在台州益顽湾海域(27.9°N~28.6°N和121.1°E~121.9°E)的渔获物调查数据,采用功能群结合种间相遇机率(PIE)与生态位的方法,对主要游泳动物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春季与秋季主要游泳动物分别有13种与11种,多以短距离洄游种或定居种为主,季节更替率较低;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功能群(FG4)在两季主要游泳动物中占优势地位且营养级偏低;春季与秋季主要游泳动物种间相遇机率总和分别为0.66与0.76,秋季较春季的种间相遇机率高;春秋两季的生态位宽度差异均较大,春季广生态位种4种,中生态位种7种,秋季广生态位种5种,中生态位种4种,窄生态位种两季均为2种;生态位宽度(Bi)与种间相遇机率(PIE)呈显著正相关;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在两季相遇机率值最高且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其竞争能力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最强;春季与秋季种对间生态位重叠值分别为0.14~0.88与0.21~0.91,表明两季种对间重叠程度不均匀。综上,该海域主要游泳动物组成的季节性变化较小,单一功能群占主导且多为中低营养级物种,其生态位宽度值与种间相遇机率值却较大,可能造成了群落数量波动、群落结构与功能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102.
长白山有地球上最南的北极苔原景观。每年7月,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的野生花卉竞相怒放,色彩斑斓,又因为地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火山锥体上部,被称为“空中花园”。 相似文献
103.
为了解我国畜牧业碳排放效率,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的碳排放因子法,借助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对2002—2020年全国、四大经济带和31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畜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值出现高—低—高的趋势,区域间碳排放效率差异较显著,剔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因素,近年来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排放效率基本持平,说明畜牧业的碳排放问题开始出现好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差异,浙江省和山东省多年的效率值都大于1,是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追赶目标。为提高畜牧业碳排放效率,一方面应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畜牧业低碳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应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积极构建高质量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通过调查,已知极北鲵在长白山高山带的主要栖息地小天池已处于绝迹状态.为促进小天池极北鲵种群的恢复重建,于2008年6月中旬首次实施了极北鲵种群的再引入,共引入卵袋6个,蝌蚪约2000尾.观察结果表明,投放的卵能够正常完成孵化,蝌蚪能够正常生长、存活直至完成变态,说明再引入种群对所引入的水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至2008年9月中旬完成变态的近3个月时间里,其体长共增长了约30~35mm,完成变态时体长达到41~46mm.至变态末期有死亡个体出现,占当次观察总个体数的16.7%以下.我们对种群潜在的致危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深入了解并去除这些致危因素,是种群成功恢复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