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2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篇 |
农学 | 7篇 |
基础科学 | 38篇 |
47篇 | |
综合类 | 101篇 |
农作物 | 10篇 |
水产渔业 | 7篇 |
园艺 | 3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土壤酸碱缓冲能力是表征土壤抵抗酸化的重要指标,明确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酸化特征及酸碱缓冲性能的变化,对红壤酸化防治和耕地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红壤旱地30年定位试验的不施肥(CK)、单施化肥(N、NP、NK、PK、NPK)、化肥加秸秆还田(NPKS)以及单施或配施有机肥(M、NPKM)共9个处理,分析了各处理红壤酸度、酸碱缓冲容量等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与不施肥处理(16.89 mmol·kg-1·pH-1)相比,各施肥处理红壤酸碱缓冲容量均显著增加(19.08~28.01 mmol·kg-1·pH-1),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NPKM和M处理,分别增加了6.53和11.12 mmol·kg-1·pH-1。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与有效磷、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和全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长期施用有机肥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含量,是红壤酸碱缓冲容量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施用有机肥既可有效防治红壤酸化,又能提高红壤对酸的缓冲能力,是红壤酸化防治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2.
113.
“常优1号”系常熟市农科所1.998年育成的三系优质杂粳新品种。综合性状为优质、高产、熟期适宜、抗性强、制种相对容易等,2002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年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至2004年苏州市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已成为本地区水稻主栽品种,且随栽培技术成熟,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我市推广势头和农户接受水平正在逐年提高,2003年以来每年示范面积均超过5000亩,但出现育苗发芽率差、出苗成苗率低的突出问题,影响了该优良品种的全面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4.
为探寻江汉平原棉区麦后移栽棉模式最适宜施氮量,以中棉所63为研究对象,于2018—2019年连续2年进行不同施氮量(0、90、180、270、360、450 kg·hm-2)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氮量对麦后移栽棉的生长、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棉株倒4叶SPAD值呈增加趋势,花铃期倒4叶SPAD值与施氮量呈极显著一元二次关系。以施氮量在270~360 kg·hm-2之间籽棉占整株干物质量比例较大,且氮素向生殖器官转移速率最大。施氮量360 kg·hm-2处理的棉花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贡献率均最高。采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得出麦后移栽棉适宜施氮量为318.75 kg·hm-2(2018年)、310.64 kg·hm-2(2019年),产量潜力可达到4 463.58 kg·hm-2(2018年)、4 662.53 kg·hm-2(2019年)。综合棉花生长、产量、氮素迁移及利用的结果,推荐江汉平原麦后移栽棉适宜施氮量为310.64~318.75 kg·hm-2。 相似文献
115.
116.
117.
夏大豆花荚期受胁迫对农艺性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平原湖区易涝易渍耕地种植夏大豆的排水管理,选择大豆关键生育期--花荚期进行了不同处理试验,研究了夏大豆不同受渍胁迫对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渍胁迫引起大豆单株粒数、单株英数、单株粒重、百粒重等降低,从而导致减产。随着受渍时间的延长,减产幅度增大;籽粒中粗脂肪含量增加,粗蛋白含量下降,但是,各受渍处理间两者总含量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8.
运用倒置“W”9点取样法对湖北省涝渍地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场示范区油菜田杂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油菜田杂草的发生特点与耕作层土壤水分含量存在明显关系:对产量危害较大的禾本科杂草在重渍害区为优势种群,其相对多度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增高;稻槎菜在本地区所有油菜田均为优势种群,以轻渍害区发生最为严重;牛繁缕在本地油菜田为中等发生,以轻渍害区发生稍重;荠菜、泥胡菜等杂草在土壤水分含量较低的田块的相对多度较大。改良区杂草种类最多,但总重量最低;轻渍害区杂草总重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9.
为了揭示池塘种植莲藕(Nelumbo nucifera)对沉积物养分吸收及其养分转化相关酶的作用效果,将基本情况完全相同的养殖池塘分为植藕组(Tl)和非植藕对照组(CK),观察2组池塘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苗种培育过程沉积物中养分和4种酶(脲酶、磷酸酶、蛋白酶、蔗糖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与CK相比,Tl沉积物中的总氮(TN)、氨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在莲藕苗期后均显著降低,在莲藕休眠期分别降低了8.5%、54.1%和52.7%,其中NH+4-N减少是沉积物中TN降低的主要原因;莲藕苗期至花果期的总磷(TP)明显下降,最大降幅达22.6%;苗期后的有机质(OM)开始显著降低,休眠期相较对照组降低8.4%。对2组池塘而言,沉积物的酶活性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Tl沉积物中4种酶的平均活性均高于CK,酶活性的差异在莲藕苗期和休眠期达显著水平(P<0.05)。研究表明,4种酶之间存在着显著正... 相似文献
120.
江汉平原四湖流域近50年高温热害及热涝相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江汉平原四湖流域荆州、潜江、监利、石首和洪湖5站点1960-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运用常规统计手段和Mann-Kendal突变检测方法,对四湖流域高温热害过程年际变化趋势,高温热害过程在7-8月内各旬发生频次,高温热害发生密集度,热、涝相随灾害发生特征等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四湖流域1960-2010年年高温热害天数以3~ 19d为主,20世纪60年代初-80年代中期缓慢下降,80年代中期以后呈上升趋势,且5站点均有突变点出现,但出现的时期有所不同;(2)四湖流域高温热害以轻度热害为主,且集中在7月中旬、下旬和8月上旬这3个时段(即7月10日-8月10日),同时存在两次高温热害相连发生的现实,其中以间隔1~3d相连发生的次数最高,发生周期为3a,就热害形式来说,轻度高温热害与其它高温热害相连发生的次数最多,51a共发生39次,周期为1.31a;(3)四湖流域发生次数最多的热、涝相随灾害形式为轻度热害、偏涝相随型灾害,51a各站点平均发生了15次,占热、涝相随灾害发生总次数的44.12%,且大部热、涝相随灾害中两种灾害的间隔期在1~5d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