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3篇
农学   60篇
  2篇
综合类   111篇
农作物   10篇
园艺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51.
中籼水稻品种产量与株型演进特征研究   总被引:40,自引:11,他引:40  
以江苏省近60年生产上应用的16个代表性中籼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品种应用时期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供试品种分为早期高秆(ET)、改良高秆(IT)、矮秆(DC)、半矮秆常规品种(SDC)、半矮秆杂交稻(SDH)和超级稻(SR)6个类型,研究其产量、源库关系和株型变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品种改良,籽粒产量逐步提高。这主要是由于总颖花量的增加,其关键在于每穗粒数的增多;结实率以DC最高,SR最低,千粒重变化不大。由ET到DC,植株高度降低,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同步提高,收获指数的提高更为明显。由DC到SR,植株高度略有增加,生物产量明显提高,抽穗后增加的量尤为显著,收获指数变化较小。品种改良明显减小了顶部3叶的着生角度,增加了抽穗期的叶面积,但颖花量的增加超过叶面积的增加,导致粒叶比(颖花数与叶面积之比)提高。随品种的演进,抽穗期根重以及根冠比提高,但根系伤流液量减少。抽穗至成熟根系伤流液和叶片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浓度下降的速度表现为SR>SDH>SDC。依据品种演进特征,对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2.
本试验研究了武香粳9号在两种密度水平下,穗肥对其主要米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促花肥用量增加,整精米率提高、垩白减小、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胶稠度变软、糊化温度无明显变化、粗蛋白含量上升、产量增加;增施保花肥,垩白粒率降低、胶稠度变硬、粗蛋白含量上升、产量增加;稀植则粗蛋白含量提高,胶稠度变硬。在本试验条件下,武香粳9号的促花肥用量宜定在尿素210kg/hm^2左右,保花肥用量宜在尿素69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53.
攀西地区水稻生育期的垂直变化特点及其积温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水稻生育期的垂直变化特点及其积温效应, 本文选用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和常规粳稻3个类型5个代表性品种为供试材料, 在攀西地区海拔540~1 800 m范围内进行了多点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 供试材料从播种至抽穗所经历的天数(以下简称播抽期)及其所需要的有效积温在不同种植地点和播期之间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播抽期及其所需有效积温与海拔高度和纬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 播抽期和全生育期与种植地的海拔高度和纬度呈线性正相关, 播抽期所需有效积温与海拔高度和纬度呈二次函数关系; 播抽期和全生育期随着海拔和纬度的升高而延长, 播抽期所需有效积温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后减, 中海拔地区(1 200~1 300 m)需要的有效积温最多。  相似文献   
54.
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了N、P、K肥运筹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黏滞谱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期后移,直链淀粉含量下降,最高黏度值在生长前期不同品种间变化有一定差异,但后期均呈下降趋势,消减值呈上升趋势,崩解值和回复值在倒3叶以前上升而后下降。施氮量增加,使直链淀粉含量降低,最高黏度值和崩  相似文献   
55.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米质形成的生理生化特性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的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和淀粉磷酸化酶及Q酶的活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供试品种在4个氮素水平下叶绿素含量变化及与稻米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在品种间存在差异,直立穗型品种,由于每穗粒数多,着粒较密,在籽粒灌浆前期,起始生长势低(GR0),全穗籽粒平均灌浆速率较低,而后期  相似文献   
56.
结实期土壤水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5,自引:10,他引:65  
以粳稻武香粳9号和杂交籼稻汕优63为材料, 通过严格控制土壤水分的盆栽试验, 研究了结实期土壤水分(土水势)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1) 水稻籽粒整个灌浆结实期间, 当间歇灌溉的低限土水势为-15 kPa时, 整精米率提高, 对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无显著影响, 胶稠度变软, 稻米品质有所改善; (2) 而当低限土壤水势≤-30 kPa  相似文献   
57.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籽粒灌浆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受精子房体积膨大和粒重 2个方面研究两系亚种间杂交稻新组合两优培九的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 :1开花日序与受精子房体积膨大速度、饱满粒的充实度、单粒平均粒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2两优培九的受精子房体积膨大速度和粒重增加速率均比汕优 63慢 ,单粒平均粒重和充实度也比汕优 63低。 3施用粒肥、剪叶或疏花主要通过改变弱势粒的子房膨大速度来影响粒重的增加速率、粒重和充实度 ,施用粒肥和疏花后两优培九的单粒平均粒重和充实度明显提高 ,而剪叶处理后效果相反  相似文献   
58.
中稻各叶位叶片对产量形成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是1961—1965年间由已故业师夏永生院长主持的中稻高产规律研究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了解中粳稻在本田期长出的各叶片对各部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所起的作用,以期为调节冠层结构、控制高产群体的合理发展,得到理论上的阐明。由于“十年动乱”,当时未能发表。时至今日,本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结论,对现时的水稻高产栽培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庆祝校庆30周年及纪念夏永生老师,特重新整理发表。  相似文献   
59.
提高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略   总被引:389,自引:29,他引:389  
 介绍了中国水稻生产氮肥使用及利用率概况。中国氮肥消费量占世界氮肥总量的 30 %,水稻生产所消耗的氮肥占世界水稻氮肥总消耗量的 37%。与主要产稻国相比 ,中国水稻生产氮肥施用量较高而利用率较低 ;介绍了国际上公认的氮肥利用率的概念和相应的定量方法 ;总结了国内外水稻氮肥的施用方法 ,肥料种类 ,计算机推荐施肥以及实时施氮管理模式等对降低氮素损失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研究概况和研究进展 ;从水稻品种耐肥性、土壤供肥能力、施肥技术及水分管理等多方面分析了中国水稻氮肥利用率低的可能原因 ;提出了通过改善水稻品种对氮肥的敏感反应 ,以作物氮素状况为指导适时和适量施用氮肥 ,以及合理调节土壤背景氮来降低氮素损失 ,提高水稻的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60.
以反义Wx基因转化系水稻及其受体亲本武运粳7号(9522)为材料,研究了结实期水层灌溉和水分亏缺条件下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淀粉及直支链淀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以水层灌溉为对照,结实初期(花后5~10 d)的水分亏缺利于籽粒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ase)和颗粒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的提高,但随着水分亏缺时间的延长,到灌浆后期两种酶活性降低的速度要快于对照。水分亏缺显著降低了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的峰值。Q酶活性于水分胁迫下显著受到抑制,花后20 d到成熟期酶活性降低的幅度较大。而两类去分支酶(异淀粉酶和普鲁兰酶)于水分亏缺下活性显著升高,在灌浆后期花后25~30 d普鲁兰酶仍保持着较高的活性。与水层灌溉相比,水分亏缺下籽粒中总淀粉的积累和支链淀粉含量明显降低。GBSS最大活性与直链淀粉含量关系最为密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1**),SSS、Q酶和DBE最大酶活性分别与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不显著相关性。由此推测土壤水分对支链淀粉合成和积累的影响并不是由某一种酶调节的,而是由SSS、Q酶和DBE以及其他一些酶共同催化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