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23.
24.
基于作物生态足迹的江苏省市域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各地市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作物生态足迹模型和作物生态可持续指数计算并分析2014年江苏省13个地市的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情况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江苏省种植业处于生态盈余状态,各地市种植业都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具体表现为:作物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均表现为由苏北向苏中、苏南递减的趋势;各地市的作物生态可持续指数都大于0.5,其区域差异为苏南地区好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苏南的无锡、常州、苏州、镇江和苏北的宿迁的种植业处于强可持续性状态,其余地市处于弱可持续性状态。 相似文献
25.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寻求适宜当地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最适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方式组合,通过开展2年(2009-2011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翻耕还是旋耕,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秸秆不还田,除速效钾外,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两季秸秆均还田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高于两季秸秆均不还田;除旋耕秸秆两季均还田外,旋耕麦季稻秸还田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与翻耕秸秆不还田相比,翻耕两季秸秆均还田和旋耕两季秸秆均还田均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脲酶提高了10.96%和9.72%,蔗糖酶提高了30.36%和17.87%. 相似文献
26.
连续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为探索苏中地区适宜的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和产量的影响,本文通过开展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养分、碳库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经过连续5季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秸秆还田量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以连续5季75%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效果最为显著,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54%、3.97%和10.28%;2连续5季75%秸秆还田量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而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则以50%和75%还田量表现出明显优势,其对土壤碳素有效率以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亦是如此;3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对周年粮食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为稻麦秸秆均还田仅稻秸或麦秸还田稻麦秸秆均不还田,且以连续5季75%还田量影响最为显著,增幅为10.01%。综合考虑,在该地区稻麦轮作条件下,以75%秸秆还田量为宜,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27.
在能值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修正的生态足迹模型,利用2012年江苏省的统计资料,分析江苏省稻秸和麦秸的生态足迹盈亏。结果表明,2012年江苏省稻秸与麦秸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095 5和0.054 4 hm2,但人均生态盈余/赤字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稻秸人均生态盈余为0.018 6 hm2,麦秸人均生态赤字为0.018 3 hm2。即稻秸的利用尚处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秸秆消纳空间,而麦秸的利用不尽合理,甚至存在过度利用现象,已超出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8.
高校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和促进高校各方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正确认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能,准确定位辅导员的职能,对推动高校学生工作,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从辅导员定义开始追溯,分析了目前高校辅导员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辅导员的职能定位问题,并提出了更好发挥辅导员职能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9.
城乡一体框架下城市发展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小城市为对象,在现有城乡一体行政框架下,从区域中心城市(以建成区为核心)发展的要求与全市域(含农村)生态系统支撑能力之间的相互协调性角度,提出了城市发展生态适宜性概念,构建了以人为中心、以生态为根本,包括城区资源支撑、城区环境状况、城区效率效益、城区民生安全、市域(主要为辖区农村)生态支撑等5个方面的城市发展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扬州市为例,采用剩余配权的方法计算其城市发展生态适宜性指数,分析生态适宜性各相关指标变化状况,对改善扬州市城市发展生态支撑环境,促进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