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6篇
农学   3篇
  9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系统性、前沿性和应用性专业知识;通过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和专题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增设综合性实验、利用校外教学基地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32.
[目的]筛选混合药剂的最佳配比以有效控制长尾粉蚧的发生为害。[方法]采用浸虫法测定了杀扑磷与马拉硫磷混配后对防治长尾粉蚧若虫的增效作用及两种药剂混配的最佳配比。[结果]采用杀扑磷与马拉硫磷进行复配,当杀扑磷与马拉硫磷的比例为30∶70和20∶80时,两种配方的药液对长尾粉蚧2龄若虫的毒力相差不大,其共毒系数分别为347.72和356.67,均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从这2组配方的CTC值看,杀扑磷与马拉硫磷的比例为20∶80时配方的增效作用比30∶70配方的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结论]该研究为杀扑磷与马拉硫磷混配防治长尾粉蚧的最佳配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甘蓝薄翅螟对毒死蜱的抗性风险评估及解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毒死蜱对甘蓝薄翅螟Crocidolomia pavonana的实验种群进行抗性品系的选育. 经10代的室内汰选,该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显著下降,筛选后F10的LD50(0.486 2 μg*头-1)比筛选前F0的LD50(0.048 μg*头-1)提高了10.13倍. 应用Tabashnik的阈状分析法分析了甘蓝薄翅螟对毒死蜱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并对其在毒死蜱不同选择压下的抗性发展速率进行了预测. 该虫对毒死蜱的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570 8,当室内汰选的死亡率为50%~90%时,甘蓝薄翅螟要获得对毒死蜱的10倍抗性,需要经过5.03~11.13代. 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甘蓝薄翅螟对毒死蜱的抗性与羧酸酯酶、谷胱苷肽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这3种酶的活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4.
山石榴果实提取物对小菜蛾的拒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室温冷浸法,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甲醇等溶剂对山石榴Catunaregam spinosa果实进行提取,其提取率分别为0.44%、1.80%和17.10%.拒食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10mg/mL的质量浓度下,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的拒食活性最高,24h非选择性拒食率达82.49%.对甲醇提取物进行活性成分分离,初步确定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正丁醇萃取物和甲醇/水(体积比为10/3)的沉淀物中,质量浓度为10mg/mL时,正丁醇萃取物和甲醇/水沉淀物对小菜蛾幼虫24h拒食率分别为91.24%和96.77%.  相似文献   
35.
龙眼亥麦蛾Hypitima longanae Yang et Chen在南宁年发生5-6代。其对龙眼石硖品种及春梢、花穗、二次秋梢蛀害较严重。龙眼结果母枝或花梗受蛀害可减产60%以上。此虫蛀害龙眼新梢与龙眼鬼帚症状无因果关系。采用修剪及疏花疏果时结合剪除虫枝,合理施肥,促进新梢抽发整齐;在顶牙萌动期及新梢小叶平展率达80%左右时,各喷一次高效灭百可或巴丹与乐果混合剂等药剂保梢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达90.20%。  相似文献   
36.
注干施药技术防治入侵害虫螺旋粉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药剂注干技术,研究了各种常规防治药剂、溶剂、新制剂对螺旋粉虱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以及植物生长势、注干部位、注干孔深对注干剂吸收的影响。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乐果液剂的效果最高达90%,其次为20%吡虫啉浓可溶剂和10%啶虫脒乳油;树木对注干剂配伍溶剂的吸收试验结果表明,大叶榄仁对乙醇的吸收最快,其次分别为异丙醇、二甲基甲酰胺、丙二醇和甲醇.环已酮(1∶1),甲醇.环已酮(1∶1)对大叶榄仁易产生药害;在3种新制剂中,20%乐果液剂对螺旋粉虱的防治效果最好。树径越大,对药剂的吸收越快,5 cm孔深对药剂吸收最快,1.0 m处位置药液的吸收率最高。  相似文献   
37.
多种药剂对螺旋粉虱不同虫态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otter喷雾法,测定30种杀虫剂对螺旋粉虱成虫与15种杀虫剂对螺旋粉虱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杀扑磷、毒死蜱、辛硫磷、溴氰菊酯、马拉硫磷等对成虫、若虫均具有较高活性。对成虫杀扑磷毒力最强,其LC50值为0.9123mg/L,毒死蜱、辛硫磷、马拉硫磷、顺式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敌敌畏及丙溴磷对成虫毒力均较高,其LC50值分别为1.571 4、1.673 1、2.248 2、2.5570、3.039 1、3.186 8、4.1895 mg/L。对若虫溴氰菊酯毒力最强,其LC50值为8.5276mg/L,杀扑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对若虫同样具有较高毒力,其LC50值分别为11.486 5、12.9503、12.973 8、13.703 6 mg/L。另通过不同龄期若虫对毒死蜱等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发现1~4龄若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随虫龄增加而降低,1龄若虫最敏感,2龄和3龄若虫的敏感性相当,4龄若虫敏感性最低。  相似文献   
38.
测定了螺旋粉虱3龄若虫在感染蜡蚧轮枝菌后几种保护酶和解毒酶的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螺旋粉虱在感染蜡蚧轮枝菌后不同时间其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的活性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螺旋粉虱的SOD、GST和EST比活力在感染36 h后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的比活力,分别为对照组的1.21、1.27倍和1.47倍;感染后36 h和48 h,CAT的比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比活力;而感染后不同时间的POD及MFO比活力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的比活力也无显著性差异.初步判断,螺旋粉虱感染蜡蚧轮枝菌后,其体内的防御机制与SOD、CAT、GST及EST活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与POD和MFO活性关联不大.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究鸦胆子去油后废渣的抑菌活性成分,为开发生物药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滤纸片法等测定鸦胆子废渣粗提物及不同溶剂萃取物对禾谷镰刀菌、茄子黄萎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等18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并通过生物活性跟踪对其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鉴定。【结果】在10 mg/mL浓度下鸦胆子甲醇提取物仅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抑制活性,其抑制率为33.33%;但在5 mg/mL浓度下其石油醚萃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供试病原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菌活性最明显,对12种供试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火龙果溃疡病菌、苦瓜枯萎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75.71%、56.47%和51.72%,对应的致死中浓度(EC50)分别为2.65、3.48和2.10 mg/mL。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火龙果溃疡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在浓度为2.5000 mg/mL时抑制率达100.00%;在紫外光和自然光条件下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火龙果溃疡病菌的抑菌活性稳定。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catechol(1)、benzofuran-2-carboxaldehyde(2)、1H-Indazole(3)、vanillic acid(4)、cleomiscosin A(5)等5种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鸦胆子中分离获得,但化合物1、2、4和5对供试火龙果溃疡病菌、苦瓜枯萎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均无显著抑菌活性(P>0.05)。【结论】鸦胆子废渣中含有抑菌活性成分,在植物病害防控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0.
为探讨除草剂环嗪酮对甘蔗不同品系、品种的应用安全性,通过盆栽试验测定桂糖32号、桂糖42号、粤糖60号、新台糖16号、新台糖22号在甘蔗苗期生长阶段对环嗪酮的敏感性。5个甘蔗品种株高、叶长、地上总鲜质量的t测验表明:新台糖16号、新台糖22号对环嗪酮较为敏感;粤糖60号敏感性处于中等水平;桂糖32号、桂糖42号敏感性较弱。施药剂量为60、120 g a.i./hm2时,各品种甘蔗的地上部总鲜质量大于对照,可见环嗪酮对甘蔗呈现一定生长促进作用;当药剂浓度大于120 g a.i./hm2时,各品种甘蔗的地上部总鲜质量小于对照,可见环嗪酮对甘蔗呈现一定生长抑制作用。抑制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个甘蔗品种的敏感性与t测验结果一致,抑制率总体趋势为:新台糖粤糖桂糖,且3个品系间抑制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桂糖系列甘蔗品种对除草剂环嗪酮的抗性强于粤糖系列、台糖系列,表现出良好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