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2篇
农学   23篇
  5篇
综合类   73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77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为探明茶树油粕提取物对香蕉采后主要病害炭疽病的防治作用,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茶树油粕粗提物的水提取方法,并以茶皂素为对照,研究提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离体生长和香蕉果实活体接种致病斑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以料液比1∶7(m∶V),在85℃条件下,将干燥的茶树油粕浸提2~2.5 h,或95℃条件下浸提1.5 h,粗提物的提取率较高,可达50%以上。获得的水粗提物可抑制离体培养的香蕉炭疽病菌的生长,且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当浓度≥0.2 mg·mL-1时,抑制率可达100%;而其10倍浓度的茶皂素(2 mg·mL-1)才具100%的完全抑制效果。茶树油粕水粗提物处理香蕉果实后,可显著抑制活体接种果实炭疽病病斑的扩展,而同浓度的茶皂素没有明显抑制效果。初步研究表明,茶树油粕水粗提物对香蕉炭疽病菌的离体和活体控制效果显著优于茶皂素,说明粗提物中含有除茶皂素之外的抑菌活性组分,且起主要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82.
香蕉栽培管理技术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20多年来香蕉栽培管理技术研究概况;对提高香蕉产量、品质的田间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综述;对农民种植高产优质香蕉提供了指导;并对提高香蕉田间栽培管理技术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3.
利用PEG-CaCl2法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sGFP)的表达载体pCT74转化进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CGMCCC 3.12196),sGFP在病原菌的菌丝及孢子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内稳定表达。将sGFP标记的病原菌接种巴西蕉,证明sGFP的导入未引起病原菌致病性发生改变。水培9个枯萎病抗性级别不同的香蕉品种,分别收集根系分泌物,生物测定其对sGFP标记的病原菌的抑菌作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高抗枯萎病的品种根系分泌物的有机成分对病原菌孢子有致死作用,中抗品种的对病原菌孢子萌发、菌丝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相反感病品种的根系分泌物则能够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4.
我国是世界上柚类生产面积最大的同家,产量居第2位,仅次于美国.世界柚类生产面积不断增加.产量保持平衡,2004~2005年由于受到病害和气候的影响,世界柚类生产规模萎缩,2005年的产量比2004年下降近1/5,2006~2007年又逐渐恢复.我国柚类的生产面积和产量逐年稳步上升,而且增长速度逐渐加快.我国的柚类生产主要是满足国内消费市场,出口量非常少,不足全世界的4%,但2000年后我国出口的柚类迅速增加,说明我国柚类产品慢慢得到国际市场的肯定,潜力十分巨大.目前国内对于柚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柚的起源、种质资源分析、新品种引进和选育、生物学特性和果实发育规律等领域.研究重点正逐步由栽培生理方面向分子生物学方面转化,研究手段也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5.
为了缓解沙糖桔采收旺季销售难、市价低的现状,延长鲜果供应时间,并避免成熟期间的低温冷害,提出建立成本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沙糖桔产地简易贮藏保鲜技术.即利用自然的低温高湿条件,在沙糖桔果园或离果园较近的地方搭建简易设施进行就地防腐处理,就地贮藏,以达到贮藏保鲜的目的.使用这种方法,可使沙糖桔的贮藏保鲜期延长至60 d左右,而基本不影响其品质和风味.  相似文献   
186.
以九仙蜜桃的离核和粘核两品系为材料,研究其在室温贮藏过程中果实硬度、果实腐烂率、果皮颜色、果皮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果实品质、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物酶( 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贮藏第12天,离核果实硬度为粘核果实的45.28%;果实腐烂率比粘核高51%;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离核和粘核分别增加了35.1%和30.8%;总糖含量离核增加了38.6%,粘核增加了30.0%,而可滴定酸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果实中MDA含量离核和粘核分别比贮藏初期增加了60.6%和25.1%,与离核果实相比,粘核果实SOD、POD、CAT活性的高峰期出现较迟,并在贮藏后期保持了较高的活性,从而提高了其耐贮性.  相似文献   
187.
为明确硼酸、蔗糖和pH值对火龙果花粉离体萌发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新鲜花粉为材料,采用液体培养基离体培养法,结合单因子与正交设计试验,以期优化液体培养基组分。结果表明,蔗糖、硼酸和pH值三因素均对火龙果花粉离体萌发和花粉管伸长产生极显著影响,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其中,对花粉离体萌发率的作用大小表现为硼酸×蔗糖蔗糖蔗糖×pH硼酸硼酸×蔗糖×pHpH硼酸×pH,对花粉管长度影响程度为蔗糖pH硼酸×蔗糖硼酸硼酸×pH蔗糖×pH硼酸×蔗糖×pH。促进花粉萌发的最佳组分为500 mg/L硼酸+25%蔗糖+pH 6.5,促进花粉管伸长的最佳组分为300 mg/L硼酸+20%蔗糖+pH 7.5。本研究为建立最佳火龙果花粉离体萌发的液体培养基配方奠定基础,也为生产中提高辅助授粉效率、加快人工杂交育种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8.
矮生香蕉品种可在南北方发展温室栽培,是优良的经济树种与观赏树种,研究矮生香蕉的品种特性与配套栽培技术,可为发展矮生香蕉的观赏与鲜食应用提供基础和指南。试验选取了矮生香蕉品种‘中蕉12 号’为材料,评估其枯萎病抗性,开展地培及盆栽试验研究其栽培特性,总结其温室栽培技术要点。试验结果表明,矮生香蕉‘中蕉12 号’株高仅为85.7~103.3 cm,树形矮小,树姿优美,生长期较短约为10 个月,与易感品种‘巴西香蕉’相比具较强枯萎病抗病性,产量适中(6.0~7.8 kg/株),品质优良,果实品质媲美常规鲜食品种‘巴西香蕉’。矮生香蕉品种‘中蕉12 号’可鲜食与观赏两用,用于休闲观光以及生态农业建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符合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89.
香蕉枯萎病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Foc)侵染引起,正严重威胁着我国香蕉产业,目前尚无有效的化学防治措施。本研究通过测定菌丝生长速率比较了香蕉枯萎病菌热带4号生理小种(Foc tropical race 4, Foc TR4)对4种常用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发现丙硫菌唑、戊唑醇、丙环唑、腈菌唑对Foc TR4的抑制作用依次减小。通过菌丝形态观察、相对电导率测定和丙二醛含量测定发现,与对照组相比,4种杀菌剂均可引起Foc TR4菌丝分枝增多、不规则扭曲,表面干瘪、凹陷和扁平化等畸形现象,使得菌丝细胞膜通透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性增加。三唑类杀菌剂可增大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并显著性上调细胞色素P450甾醇14α-脱甲基酶(cytochrome P450 sterol 14α-demethylase, CYP51)基因CYP51-1、CYP51-3的表达。本研究还通过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共振试验明确了4种三唑类杀菌剂与Foc TR4中CYP51的互作模式差异,发现虽然丙硫菌唑对Foc TR4的生物活性优于其他3种杀菌剂,但是...  相似文献   
190.
常见的栽培香蕉品种资源的基因组类型有AA、BB、AB、AAA、AAB、ABB、AAAA、AAAB等,一般依赖于外部植物学特征性状鉴定,耗时长、易出错。为建立一个快速、准确的香蕉基因组类型鉴定体系。本研究以已知基因组类型的香蕉品种资源为材料,利用流式细胞术与分子标记,建立了该体系:(1)首先使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倍性;(2)提取基因组DNA后,使用ITS-PCR-RFLP或BanActin分子标记鉴定是否含有A、B基因组;若只含有A或只含B基因组,结合倍性结果即可鉴定出类型为AA、BB、AAA、AAAA等;若同时含有A和B,倍性结果为二倍体,即可鉴定出类型为AB;(3)若同时含有A和B,且倍性结果为三倍体或四倍体时,则需下一步copia-IRAP分子标记鉴定。copia-IRAP分子标记结果在200 bp处有两条特异条带且倍性结果为三倍体,则鉴定为ABB类型,若为四倍体则鉴定为ABBB类型;若在300 bp和100 bp处有特异条带,如倍性结果为三倍体则鉴定为AAB类型,如果为四倍体则鉴定为AAAB或AABB类型。此外,本研究还使用该体系对8份未明确基因组类型的香蕉种质进行了鉴定,测得‘鸡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