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6篇
农学   4篇
  5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西藏砂生槐的研究现状及其利用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砂生槐是西藏特有的重要生物资源,具有很好的固沙、饲用和药用价值.以往研究表明:砂生槐种子天然萌发率较低,萌蘖苗是对种群数量保持稳定有力的补充,遗传多样性表明砂生槐在长期进化中各居群分化较大;其枝、叶和种子饲用价值较高;种子内含生物碱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目前存在问题是由于保护措施缺乏,种群受干扰较多,导致天然砂生槐灌丛受破坏严重,种群面积减少;由于饲用和药用产品开发少,导致经济效益低下,人工种植积极性差.在未来应该加强对快繁技术的研究,增加人工种植面积;进一步开发相关的饲用和医药产品,提高其经济价值,提高人工种植积极性;制订相应的保护对策和合理的开发方式,为砂生槐灌丛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以西藏砂生槐无菌实生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外植体、基本培养基、细胞分裂素种类及浓度、pH对其丛生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子叶节为外植体,接种于pH 6.0~6.5的MS+6-BA 2.0 mg/L+NAA0.2 mg/L培养基上,丛生芽的诱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西藏砂生槐林地豆荚螟幼虫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不同的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Iwao法,测定和分析了豆荚螟幼虫在砂生槐林地和植株内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豆荚螟幼虫在砂生槐林地和植株内均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而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在砂生槐植株内的水平方向上,以南向的平均虫口密度最大,聚集度最高,北向的虫口密度最小,聚集度最低,各方向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砂生槐植株的垂直方向上,以上层的平均虫口密度最大,聚集度最高,各层次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以雅鲁藏布江中游半干旱河谷山地灌丛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围栏封育对灌丛草地植被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以期为有效修复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山地植被退化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围栏封育3年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围栏外,土壤表层(0~10cm)养分含量增加显著(P<0.05),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与围栏外逐渐趋于一致,至30~40cm到达相同水平;围栏封育后灌丛草地群落高度和产量显著增加(P<0.05),分别比围栏外增加了74%和101%,高度、产量增加主要是由禾本科和莎草科引起;围栏封育对群落组成和物种重要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增加,禾本科、莎草科等适口性好的物种重要值增加,杂草类不可食物种重要值相对下降;Rarefaction曲线法结果显示,围栏内物种多样性大于围栏外,与传统多样性指数方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西藏沙棘是西藏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植物,为促进西藏沙棘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西藏林芝地区的西藏沙棘种子为对象,研究不同温度对其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西藏沙棘种子在10,15,20和25℃下种子发芽率均高于90%,说明种子具有较宽的萌发温幅。同时,在4个温度处理下种子的萌发势均大于50%,种子在萌发3 d内都达到了萌发高峰期,发芽进程时间均较短,表明西藏沙棘的种子属于“速萌型”。西藏沙棘种子在20℃具有最高活力,25℃处理的种子对温度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种子活力下降更快,温度在20℃以下,种子对温度具有相对较低的敏感性,种子活力下降较慢。在10℃时种子依然具有较高的活力和发芽率,证明了西藏沙棘种子的萌发阶段对青藏高原的高寒环境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西藏林芝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以西藏林芝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应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价格法和生产成本法等,首次定量评价了林芝地区涵养水源、保护土壤、固定CO2、净化空气和游憩功能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经济价值。结果表明,林芝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平均每年达到883.91亿元,其中涵养水源价值为651亿元;保护土壤价值为37.63亿元;固定CO2的价值为68.35亿元;净化空气价值为124.94亿元;游憩功能的价值为1.99亿元。  相似文献   
17.
使用便携式光合系统仪LI-6400测定西藏川滇高山栎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的净光合速率在11:00点左右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到20:00左右净光合速率降到0以下,转入暗呼吸。从川滇高山栎的日进程可以看出,叶片出现明显的“午睡”现象。在温度(15.5±2)℃,大气CO2浓度386.5 μmol/mol和相对湿度48%±5%的条件下,光补偿点为22 μmol/(m2·s)左右,光饱和点在1 029 μmol/(m2·s)左右。在大气CO2浓度为381.5 μmol/mol,相对湿度为48%±5%,光强800 μmol/(m2·s)的情况下,15~30℃川滇高山栎的净光合速率都是比较高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种群的结构动态及演替趋势,为该种群的保护与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色季拉山东坡海拔3 800 m处设立100 m×100 m的典型样地,对固定样地内所有基径≥0.1 cm的乔木树种进行调查,记录树高、基径、胸径、生长状况等信息,对于基径0.1 cm的幼苗采用抽样调查统计其数量。采用基径和胸径2个指标将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划分为13个龄级,分析该种群的龄级结构;利用种群动态量化方法计算相邻龄级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指数(V_n)和种群结构对随机干扰的敏感性指数(P_(max))等;采用种群静态生命表、生存分析等方法,分析种群结构特征;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种群未来数量动态变化趋势进行量化预测。【结果】(1)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呈典型的"金字塔"型,1龄级幼苗储备丰富。(2)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指数显示该种群为增长型种群,但对外界干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3)种群林龄结构完整,1龄级阶段存在强烈的环境筛选作用,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直线型(Deevey-Ⅱ型)B_3亚型,种群死亡率与消失率随龄级的增大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4)生存分析表明,随龄级的增大,种群生存率逐渐降低,累积死亡率与生存率为互补关系,死亡密度与危险率总体呈降低趋势,但危险率曲线波动较大。(5)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呈增长趋势,与种群结构及数量动态变化指数分析结果一致。【结论】虽然各种指标均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目前处于稳定增长期,但结合生境及气候条件认为,该种群目前处于以地形、风、雪为主导的一种多元演替顶级的稳定期,今后一段时间其种群数量虽有波动,但不会偏离目前整体状态。考虑该种群对外界干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建议进一步加强生境的保护,防止生境破坏引起种群衰退。  相似文献   
19.
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分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为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在对西藏昌都地区生态环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新发展观的角度,采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地域单元,将西藏昌都地区三江流域划分为1个生态区、2个生态亚区、8个生态功能区。针对各功能区的现状特点,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木根系营养元素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根系的养分总含量在不同方向的大小顺序为:南>西>东>北,其中N、K、Fe、Mn等元素的含量差异显著;不同粗度级的根系,养分含量差异较大,养分总含量大小顺序为细根>中根>粗根,细根的总养分含量是粗根的1.46倍,其中N、Mg、Fe、Mn元素的规律性较强;随根系长度的增加,养分总含量也在增加,特别是在细根中,这种趋势尤为明显;单株林木根系养分贮量受生物量的大小和养分含量的高低影响,养分贮量的分布顺序是中根>粗根>细根,各元素在根系中的贮量大小依次为:N>K>Mg>Ca>Mn>P>Cu>Na>Fe>Zn,贮量范围在1.13~165.21 g之间.单位面积冷杉林木根系中大量元素贮量与华山松、锐齿栎和油松相比,只有N元素贮量高于华山松,Mg元素贮量高于华山松和油松,其它元素均低于这些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