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篇
  4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对9个甘薯杂交组合实生苗做田间接种鉴定.结果表明,9个家系实生苗对蔓割病抗性有较大的分离,出现不同程度的连续性分布,显示以加性效应为主的遗传特点.亲子间抗性相关测定达到d=0.01的极显著水平,说明F1群体抗性受双亲基因型支配,但正反交反应有异,有明显偏向母性的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22.
室内和田间接种鉴定表明,甘薯新品种金山57具有高抗蔓割病兼抗薯瘟病菌群Ⅰ,且对来自不同地区蔓割病的9个菌株抗性反应稳定.追溯渊源,该品种抗性来自 C180,亲子间有密切相关的抗性遗传及不同世代品种间的抗性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23.
冰核细菌对低温胁迫下枇杷幼果中果肉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早钟6 号”枇杷幼果为试材, 采用人工降温的方法, 观察接种冰核细菌后, 果肉细胞超微结构在冻害胁迫下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 冰核细菌不同程度地加重了冻害胁迫对枇杷果肉细胞壁、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破坏程度; 冰核细菌对叶绿体的破坏最明显, 其次是细胞壁、线粒体; 冰核细菌使叶绿体在-1 ℃发生胞内结冰导致细胞冻害, 而未感染冰核细菌的叶绿体则发生胞间结冰, 冻害类型不同; 与-1 ℃低温相比, -3 ℃低温条件下冰核细菌的破坏作用更强。表明冰核细菌的存在加重了低温对细胞的伤害。  相似文献   
24.
茶轮斑病菌与灰斑病菌的特性比较及致病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Pestalotiopsis属的P.theae和P.guepinii菌侵染茶叶后的症状表现、菌落、形态特征和病菌生物学特性作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发病初期二病症状差别不大,后期明显区分,轮斑病斑褐色具轮纹,着生明显凸起的黑点;灰斑病斑灰白,散生小黑点。前者菌落具轮纹,分生孢子附属丝2~4条;后者菌落波状隆起,分生孢子附属丝2~5条。2种菌孢子萌发适温25℃,萌发率分别为87.5%和86.1%。茶汁能促进孢子萌发和产孢。强光照对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产孢皆有明显抑制作用。P.theae菌丝生长适温为26~28℃,P.guepinii菌则为24~25℃;以PDA培养基最适2者菌丝生长,PSA+200g/L茶叶煎汁培养基利于产孢。P.theae菌适宜pH值为6.0,P.guepinii菌则为7.5。用2种菌孢子茶汁悬液结合磨擦对新梢不同叶龄作涂抹接种。结果显示:伤口利于侵染,P.theae菌孢子可直接从芽、嫩叶侵入,也侵染损伤的成叶;P.guepinii菌孢子只能从损伤的芽、嫩叶和成叶侵染。  相似文献   
25.
用9个不同抗瘟型的甘薯品种做亲本,对其杂交后代分菌系接种鉴定,并考察部分组合后代的产量性状.结果表明,甘薯对薯瘟Ⅰ型菌系抗性由显性主效基因控制,母本细胞质效应小.对Ⅱ型菌系抗性则呈现广泛的分离,并有超亲现象;双亲为抗病的组合,其后代出现抗病型的频率比抗×感或感×感的组合有明显提高,显示出加性效应的遗传特点.相关分析可看出,甘薯F1抗Ⅱ型菌系的能力与鲜薯重呈负相关,与干率呈弱相关.  相似文献   
26.
对青枯病菌抗性的不同2个烟草品种接种青枯菌后,随接种时间的延长,病株叶片中过氧化氢(H2O2)、超氧物阴离子自由基(O2)、丙二醛(MDA)累积明显高于健株,感病品种"红花大金元"累积幅度大于抗病品种"岩烟97",抗病、感病品种间差异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病菌感染初期叶片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随后升高,抗病品种活性高于感病品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上升而后下降,感病品种降幅高于抗病品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下降而后上升,感病品种升幅大于抗病品种;病株叶绿素可变荧光(Fv)、光系统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及光系统Ⅱ的潜在活性(Fv/Fo)均受到抑制,感病品种受抑制程度大于抗病品种,这表明烟草品种对青枯菌的抗性与H2O2代谢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7.
阐述了烟草青枯病菌系致病型及分布特点,种质资源抗性分类,主栽品种抗性表现,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讨论了病原菌与寄主相互作用中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28.
花生品种对疮痂病抗性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花生栽培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差异,为品种抗性鉴定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病菌孢子悬液对32份品种作田间接种鉴定,对不同叶位病情做调查;用不同病级叶片作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测定。对8份品种作表皮组织显微计测和病程观察。【结果】粤油5号等11份表现感病;濮花16等10份为中感;淮花8号等8份和徐花8号等3份则为中抗和抗病。抗病型品种(MR-R)顶端嫩叶发病率0~23.8%,Ⅴ、Ⅵ级病叶比率0;感病型品种(MS-S)则分别为84%~100%和10.7%~37.1%。随着叶片病害逐级加重,POD活性和MDA含量相应上升;CAT和SOD活性则呈下降趋势。不同品种皮层结构差异决定对疮痂病抗性,抗病品种具较厚的角质层,叶片气孔较少;且病菌潜育期长,产生病斑少,果荚带菌率低。【结论】主栽泉花10号等感病品种表皮角质层薄,嫩叶气孔多,病菌潜育期短,产生病斑数多,释放孢子量大,这是导致该病流行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29.
作物轮作对土壤中烟草青枯菌数量及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查明春烟换茬后青枯菌在土壤中的消长规律, 采用接种耐药性青枯菌的盆土种植烟草, 烟草枯死后种植不同轮作作物的方法, 研究不同作物对土壤中青枯菌数量及其越冬状况的影响。设茄子、大豆、花生、甘薯、大蒜、玉米、晚稻和双季稻8 个轮作物处理, 后作生长期间定期取样, 用含利福平的选择性培养基检测样品中的青枯菌数量。结果表明, 栽后第4 周起秋茄子和秋大豆根中皆测出青枯菌, 秋茄子根达106 cfu·g-1;晚稻和秋花生根只第2 周和第8 周测出带菌。秋茄子、秋大豆、秋花生和晚甘薯生长期间土壤皆测出青枯菌,数量先降后升至104~106 cfu·g-1; 晚稻和秋玉米土壤中青枯菌数量持续下降; 大蒜处理先测出带菌后未测到。冬季对水稻残桩青枯菌数量监测显示, 稻桩根和土壤中青枯菌数量先后出现峰值, 分别达1.00×105 cfu·g-1 和5.17×104 cfu·g-1; 发现病菌能在稻根变黑腐烂时增殖。翌年春季从茄子、大豆、花生和甘薯茬口土壤中测出遗留青枯菌数量皆达104 cfu·g-1, 玉米为103 cfu·g-1。烟草移栽后青枯病调查表明, 不同处理发病迟早取决于茬口土壤中菌源数量, 两者相关系数r 为0.908 9。不同茬口土壤发病轻重有显著差异, 茄子茬土发病最重,病情指数100, 大豆和大蒜茬土发病略重于花生、甘薯和玉米茬土; 晚稻茬土发病最轻, 病情指数16.7, 与茄子茬土相比发病期推迟20 d, 病情指数下降83.3%; 双季稻茬土未见发病, 证明烟稻轮作对青枯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30.
甘薯是福建省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也是粮食、加工、饲料三者兼用的作物,每年的种植面积都在27万hm^2以上,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实施,种植面积将逐年扩大^[1]。目前的甘薯产业已经形成了品种类型较齐全、利用途径多样化的新局面,但随着高产、优质目标的实现,甘薯病害防治问题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