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8篇
  1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1 126份水稻材料为试验材料,采用5 cm静止水层对其幼苗耐低氧能力进行鉴定,测定耐低氧材料的相关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低氧环境中绝大部分材料胚芽鞘能伸长,但仅约2.8%材料的幼苗顶端能超过5 cm水层表面并正常生长;淹水幼芽在第4天出现生长缓慢,不耐低氧材料此后一直生长缓慢或停止,而耐低氧材料在第6天能恢复生长直至顶端突破水表面层;在低氧和正常条件下,耐低氧材料的可溶性糖含量、淀粉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均明显高于同期不耐低氧材料,而丙二醛含量明显较低。耐低氧材料表现出幼苗和胚根伸长快、淀粉酶活性高、可溶性糖含量多、丙二醛含量少的特征。  相似文献   
22.
连续4a调查了以袋繁和自繁方式生产的4个滇I型不育系的11个群体,发现"可育株"的出现频率为0.087 1%.其表型与相应保持系一致.采用测交和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这些"可育株"的基因型,发现袋繁不育系群体存在核恢复基因位点基因型为r矿的"保持株"和Rf/rf的"回复株"2种类型,而自繁不育系群体还新出现基因型为RfRf的"纯合株"类型.与袋繁群体比,自繁群体出现"可育株"的频率提高了74.7%.其中"保持株"频率提高了42.6%,"回复株"频率提高了149.3%.基于不育系繁殖方法不同,不育系中出现"可育株"混杂的几率不同,为获得高纯度的不育系种子,滇I型不育系繁殖应在袋繁基础上,扩大自繁群体,减少自繁次数.  相似文献   
23.
水稻亚种间、品种间杂交揭示杂草稻的起源和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草稻是在稻田或可耕地周边生长的类似杂草并兼有野生稻和栽培稻特性的稻属植株或群体。迄今对杂草稻的发生和进化尚有很多的争论和假说,本研究通过水稻亚种间和品种间的杂交试验以及亲本与杂交后代籼粳分化分子标记的遗传分析,对杂草稻起源和进化途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策略。研究结果显示:亚种间和品种间特定亲本杂交组合(7个籼/粳,4个籼/籼)的后代中均可分离出类似杂草稻的植株,其频率为籼/粳>籼/籼;籼粳交或籼籼交F2-F4代群体中产生类似杂草稻植株的频率随世代增加呈现递增趋势(F2最低为1.26%,F4最高为15.35%),这与双亲的遗传背景有密切关系,即籼、粳亚种的遗传背景差距越大,其杂交组合后代中产生杂草稻的机率越高;籼/粳交组合安山稻/9311F3代分离群体中类似杂草稻的植株以籼型为主(占52.8%);韩国粳稻品种安山稻在籼粳组合中不论作母本或父本,杂交后代都易产生类似杂草稻单株,这可能与其籼粳组分遗传异质性较高有关;粳/粳组合后代中未鉴定出类似杂草稻的植株,预示粳稻品种间杂交可能不易产生杂草稻。本研究为杂草稻的防控和利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4.
利用植物顶端优势原理,研究形成和生产甘蔗良种侧枝快繁的几项关键技术是:植期大田以夏植母茎侧枝苗生产环节最适宜;品种应选择生长旺盛,根茎发达,血缘关系较近的,有利于侧枝苗发生和生长;甘蔗侧枝苗处理技术,去顶时间以有10个有效节为宜,二、三次处理以侧枝苗形成4片叶或侧枝茎部萌动、使甘蔗侧枝苗假植生根、大田移栽成活率均达90%以上,甘蔗繁殖速度由传统的5-8倍提高到30倍,为甘蔗良种的迅速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5.
本文根据云南高海拔蔗区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形成的立体气候和小气候环境差异及干湿季分明,冬春干旱严重,蔗区多无灌溉条件,甘蔗大生长期热量不足,冬季霜冻出现频率和大小不一,土壤瘦瘠等特殊生态条件。论述了高海拔旱地甘蔗农业生态系统的育种目标是:萌发力强,早生快发,前中期生长快,成茎率高,有效茎多,抗旱,抗病,耐寒力强,宿根性好,糖分高,早中熟的中至中大茎品种。认为通过导入新种质,扩大遗传背景,以增强后代的抗逆性,改良甘蔗的产量和糖分性状;从生态条件差异不大的蔗区引种,在不同生态型蔗区进行选育,鉴定;采用相宜耕作栽培技术,创造良好的小生态环境是选育不同生态型优良品种,实现高产、高糖、高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6.
 将106份粳稻滇1型不育系在温度明显不同的3个地点种植,研究其花粉败育的特点。结果表明:滇1型不育系的花粉以染败类型为主,而且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染败率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典败率和园败率却因温度的不同而不同。生长在海拔400 m的高温条件下,不育系的园败花粉率增高,典败花粉率降低;相反,生长在海拔1 960 m温度较低的昆明,典败花粉率增加而园败花粉率降低。本研究还发现虽然滇1型大多数不育系的花粉以染败为主(多于50%),但还是发现个别不育系的花粉染败率低于10%。  相似文献   
27.
滇杂37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用育性稳定的滇Ⅰ型不育系合系42-7 A与优质抗病恢复系引恢1号组配育成的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稻瘟病、株型理想、穗大粒多、适应性广等特点,于2010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稻2010001).  相似文献   
28.
勐伴镇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以玉米、橡胶、甘蔗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以蔬菜、瓜果、砂仁等为辅助产业。近年来由于干旱和草地贪夜蛾的入侵等因素影响,造成玉米产量下降,农用物质价格不断上涨,玉米经济效益下滑,加之土壤肥力下降,品种混杂退化现象严重,种植密度不合理及农户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意识淡薄等因素影响,严重制约了勐伴镇玉米产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中,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加强杂交玉米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加强玉米病虫害防治及当地优良品种的选育,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方面制定出具体的方案措施并加以实施,因此,建议勐腊县农业农村局加强业务指导,镇党委、政府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才能改善勐伴镇玉米生产实况,。  相似文献   
29.
恢复系秧龄对高原滇型杂交粳稻制种产量相关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研究了恢复系南34在3种不同秧龄时移栽对杂交粳稻滇杂35的制种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恢复系南34秧龄42 d移栽的有效穗数明显高于45和52 d秧龄移栽,达到显著水平;恢复系不同秧龄移栽对母本穗实粒数、异交结实率及制种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恢复系南34适时提早移栽,缩短秧龄,有利于促进分蘖,提高成穗率,进而提高花粉供给量.  相似文献   
30.
为明确不同稻作区对杂交籼稻表型的影响, 2014—2015年连续2年对种植于3个不同稻区(双季籼稻区、单季籼稻区和籼粳交错区)的40个籼稻杂交组合的农艺和抗病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双季稻区和交错区对40个籼稻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生育期、株高、穗长、有效穗、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变化影响很大,而单季稻区的杂交组合性状表现居于双季稻区和交错区之间。双季稻区的穗颈瘟、纹枯病和白叶枯病严重,交错区是穗颈瘟和纹枯病严重。基于农艺性状和发病情况数据,采用特有性简约性分析法分析,40个杂交组合的综合表型在不同稻作区多数呈现连续分布,在交错区87.5%(35/40)的籼稻杂交组合综合表型发生聚集,单季稻区为75.0%(30/40),双季稻区为57.5%(23/40)。在交错区和双季稻区都适宜种植的籼稻杂交组合占比仅为2.5%(1/40),在双季稻和单季稻区都适宜的杂交组合占比为40.0%(16/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