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8篇
  1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滇杂46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利用育性稳定的不育系合系42 - 7A与强恢复系南46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株型紧凑,抗倒伏,生育期和株高适中,蒸煮品质好,田间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强,产量高,适应性广.2011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稻2011007).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滇型杂交粳稻不同种植条件下恢复系花粉量的差异性以及恢复系花粉量与花药长宽的相关性,采用显微计数及测微的方法,对滇型杂交粳稻恢复系花粉量及花药大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滇型杂交粳稻恢复系的花粉量既受品种遗传性决定,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恢复系花粉量多少与花药长、宽度具有相关性,且达极显著水平(R=0.725 3>R0.01).  相似文献   
13.
滇1型粳稻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113个育性稳定的滇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及其保持系(B)的花时特性,结果表明,不育系与保持系的单穗花期为5~10 d,大部分材料为6~7 d;不育细胞质对花时有影响,94%的不育系花时较其相应保持系晚,平均晚约40 min;根据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时早晚、花时相遇情况等将其分为4种类型。提出滇1型粳稻不育系优良花时性状的2个评价指标:一是不育系的始盛花时间不迟于14:00;二是不育系的理论有效相遇颖花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4.
滇杂46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利用育性稳定的合系42-7 A不育系与强恢复系南46组配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株型紧凑,剑叶挺直,耐倒伏;生育期和株高适中,全生育期174 d,熟相好;蒸煮品质好,食味佳、冷饭不回生;田间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强;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明显,产量高;适应性和适应范围广。于2011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稻2011007)。文中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5.
甘蔗品种灰色模糊多维综合评估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方差分析,灰色模糊多维综合评估分析,选用2个主要经济性状与9个主要的工、农艺性状,对14个全国第二轮区域试验的甘蔗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云蔗89/7、粤糖89/240、福农91/23,云蔗91/16、闽糖92/649、福农91/21、桂糖91/116、桂糖90/958个品种综合性状优良,可以考虑给予进一步繁殖,示范,推广;闽糖90/55、粤C29、粤农89/525、川糖91/91、川糖79/155个品种需要进一步试验观察,或者考虑作为亲本材料保存利用。  相似文献   
16.
滇型杂交粳稻及其亲本稻米铁、锌元素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析了208份滇型(滇1型)杂交粳稻(杂交稻及其恢复系和保持系)稻米的铁、锌元素含量。结果表明,这些材料的铁、锌含量的变幅很大,糙米、精米的铁含量分别为14.49~38.06 mg·kg-1和5.50~27.81 mg·kg-1;锌含量分别为11.64~42.39 mg·kg-1和10.95~36.74 mg·kg-1。糙米的铁、锌含量分别是精米的2.11倍和1.23倍。糙米和精米中锌元素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684,铁的相关系数为0.271。铁含量与锌含量在糙米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铁含量与锌含量在稻米中的遗传机制可能不一样。无论是糙米还是精米,恢复系平均含锌量均显著高于保持系。同一亲本(保持系或恢复系)配制的不同杂交组合都有高于或不低于亲本含量的组合。虽然杂交稻亲本(保持系或恢复系)稻米铁、锌含量分别与其杂交稻的铁、锌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大部分杂交稻稻米的铁、锌含量居于双亲含量之间,但有少数组合的铁或锌含量超亲明显。因此,选配富铁、锌的杂交组合是非常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目前生产上使用的水稻恢复系之间的遗传基础过于狭窄,应积极开发水稻新恢复系的选育工作。云南地理气候条件特殊,地方老品种资源丰富,是筛选新恢复系的理想材料。以61份云南地方老品种水稻资源为父本,通过测交筛选到6份可以恢复野败型不育系的品种。再利用5对特异引物,对这6份恢复材料和7份恢复系的恢复基因位点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对特异引物对6份恢复材料的扩增结果各不一样,而与对照恢复系仅有2.8 kb的一条扩增带型一致。说明云南地方老品种水稻中蕴藏的恢复基因与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恢复基因的亲缘关系较远。从云南地方老品种水稻中发掘利用新型恢复基因和资源,是突破水稻恢复基因遗传基础狭窄、筛选新质源恢复系的一种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甘蔗属及其近缘植物的染色体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301份甘蔗属及其近缘植物的染色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47份割手密(S.spontaneum L.)中具有11种染色体类型,其中2n=104、2n=108两种类型为国内首次报道;46份斑茅(S.arundinaceum Retz)中具有3种染色体类型,其中2n=20类型为国内首次报道;2份芒(M.sinensis Anderss)、4份河八王(N.porphyrocoma Bor)、2份蔗茅(E.fulvus Nees)分别具有2n为60、30、20等染色体类型。同时,通过对种质原生境条件和农艺性状(茎径、株高)的数据统计分析,对不同染色体类型的地理分布和农艺性状表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海拔环境差异对水稻雌配子体基因型选择及其对后代表型遗传分化的影响,为研究植物表型对海拔环境的遗传响应及利用海拔差异进行雌配子体选择育种的方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2个滇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耐寒粳稻地方老品种杂交,在4个具有明显海拔背景差异的试验点构建并种植了7个水稻F1雌配子体基因型选择群体及其28个F2遗传分离群体,通过估算这些世代群体的形态性状差异来检测不同海拔条件对雌配子体基因型频率变化和后代表型遗传分化的影响。【结果】对F1雌配子体基因型选择群体的形态性状分析发现,在4个不同海拔点都检测到8个性状发生了偏分离,说明海拔背景差异对F1雌配子体基因型具有选择作用,且在2 200和400 m两种海拔环境的影响都大于海拔1 860和1 250 m;产生于海拔1 860 m群体的形态性状多样性指数最大,据此随产生海拔的升高和降低,其多样性指数均减小;差异性比较显示产生于2 200 m高海拔的群体几乎与其他3个海拔产生的群体在所有性状上的差异都达显著水平。对种植于不同海拔环境的28个F2遗传分离群体的形态性状分析,结果显示海拔差异导致的雌配子体基因型选择影响其F2群体的表型遗传分化,且产生海拔差异越大,其后代表型分化就越明显。经2 200和400 m选择过的分离群体,在7个性状上检测出21处差异达显著水平;经1 860和1 250 m 选择过的分离群体,仅在3个性状上检测出6处差异达显著水平。总体变化趋势是,经高海拔2 200 m选择的群体,种植在不同海拔表现结实率高、整体生长势较差,而经低海拔400 m选择的群体的性状表现与高海拔的相反,经中海拔1 860和1 250 m选择过的群体表现多居于高、低海拔之间,但群体形态性状多样性指数较大。【结论】海拔环境差异对水稻F1雌配子体基因型具有选择作用,进而影响其后代的表型遗传分化,形成对不同海拔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性,这意味着利用海拔背景差异进行雌配子体选择育种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云蔗89-151是云南省甘蔗研究所从赣蔗64-137×内江57-416的杂交后代中选育的优良新品系。在本所和全省不同生态型蔗区的区域化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示范中,表现蔗茎产量高、早中熟、高糖、耐旱、抗病、宿根性强、适应性广,实属难得的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本文从亲本血缘,种性表现及抗性鉴定等方面对种性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