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51篇 |
免费 | 192篇 |
国内免费 | 20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76篇 |
农学 | 335篇 |
基础科学 | 263篇 |
319篇 | |
综合类 | 2248篇 |
农作物 | 372篇 |
水产渔业 | 291篇 |
畜牧兽医 | 1195篇 |
园艺 | 374篇 |
植物保护 | 1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2篇 |
2023年 | 119篇 |
2022年 | 142篇 |
2021年 | 151篇 |
2020年 | 162篇 |
2019年 | 152篇 |
2018年 | 155篇 |
2017年 | 82篇 |
2016年 | 107篇 |
2015年 | 96篇 |
2014年 | 282篇 |
2013年 | 187篇 |
2012年 | 221篇 |
2011年 | 236篇 |
2010年 | 207篇 |
2009年 | 251篇 |
2008年 | 195篇 |
2007年 | 238篇 |
2006年 | 221篇 |
2005年 | 213篇 |
2004年 | 191篇 |
2003年 | 179篇 |
2002年 | 132篇 |
2001年 | 123篇 |
2000年 | 166篇 |
1999年 | 174篇 |
1998年 | 176篇 |
1997年 | 158篇 |
1996年 | 140篇 |
1995年 | 129篇 |
1994年 | 150篇 |
1993年 | 152篇 |
1992年 | 125篇 |
1991年 | 108篇 |
1990年 | 120篇 |
1989年 | 78篇 |
1988年 | 54篇 |
1987年 | 40篇 |
1986年 | 38篇 |
1985年 | 30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34篇 |
1982年 | 22篇 |
1981年 | 23篇 |
1980年 | 19篇 |
1979年 | 8篇 |
1960年 | 11篇 |
1959年 | 12篇 |
1958年 | 9篇 |
1957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分析了近些年小型水库存在的问题,如工程建设质量、年久老化失修、安全监测设施管理环节薄弱等几方面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水利管理方面的改革,在县一级的管理单位建立安全监测及预测预警管理中心,并对水库工程的加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3.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种能简便、快速、准确鉴定水稻种子上寄藏的三类黄色细菌的方法。通过对三类菌株的菌体蛋白质和DNA限制性片段的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三类细菌的蛋白质和DNA限制性片段电泳图谱明显不同,而在同一类群内不同菌株间的电泳图型则基本相同,因此能应用蛋白质和DNA限制性片段电泳分析于这些类群细菌的分类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特别是菌体蛋白质是电泳分析具有简便、快速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4.
<正>洛城街道东斟灌村主要产业是大棚五彩椒。多年来,村党支部坚持强化政治功能,建强支部堡垒,打造过硬党员队伍,围绕提升创新"寿光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村民致富为目标,全力推进蔬菜生产产业化。先后领 相似文献
995.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研究小麦的遗传与机理能为小麦抗赤霉病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小麦赤霉病抗性类型可以分为抗侵染(TypeⅠ)、抗扩展(TypeⅡ)、抗脱氧雪镰刀菌烯醇毒素(DON)积累(TypeⅢ)、籽粒抗性(TypeⅣ)、耐病性(TypeⅤ)5种,前两者是目前小麦抗赤霉病研究的主要途径.迄今为止,已定名的抗性基因有7个,为Fhb1~Fhb7,但仅Fhb1和Fhb7被克隆,正在被逐渐应用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理分为被动抗性(形态抗性)和主动抗性(生理抗性)2种.本文主要从小麦赤霉病危害、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和其他抗赤霉病QTL定位、生理和形态抗性机制研究进展等方面对小麦抗赤霉病的部分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提出在抗性基因克隆的基础上,结合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利用基因沉默、基因编辑等方法更进一步地对抗病遗传机制和机理进行研究,为小麦抗赤霉病遗传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6.
997.
本文探讨了土壤铜、锌、铝、镉、镍、汞、铬、砷、氟、锰、钴等十一种元素背景值与地形、地貌、土壤质地、有机质、土壤亚类及地下水位等环境因素的关系,找出了影响元素背景含量的主导因素。应用显著性检验分级统计图法编绘了环境背景值图。 相似文献
998.
1000.
本试验用龙角(K)×大造的F_1连续回交大造((?))所获得的K系统为材料。采用黑田的系数限制给桑法,比较了遗传背景同一的K/K、K/+、+/+各系统饲料效率的差异,证明K基因对幼虫食欲、体重、全茧量和茧层量的饲料效率等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论证了突变基因的利用是饲料效率育种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