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35篇
  4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选用系谱明确的和系谱来源复杂的38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在玉米基因组上均匀选取62个SSR引物进行遗传关系分析:(ⅰ)分析SSR引物在这些自交系中的差异程度;(ⅱ)进行自交系的类群划分;(ⅲ)明确SSR标记在不同来源类型玉米自交系的类群划分和遗传关系分析上的应用价值。62对SSR引物共检测到238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4.08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0.612,平均标记索引系数(MI)2.58,三个指标对标记多态性的分析不完全一致。UPGMA聚类分析将38个玉米自交系分为瑞德、旅大红骨、塘四平头、兰卡斯特、P1、P2和热带素湾7个类群,划群结果与系谱基本吻合,同时对系谱来源复杂的自交系进行分析,明确了它们的归属。  相似文献   
42.
Wrkl是在EMS诱导群体中分离得到的玉米胚乳显性突变基因.Wrk1突变体玉米胚乳严重皱缩,导致玉米子粒的千粒重降低30%~50%.研究利用B73为回交亲本构建BC1分离群体,通过9 800个单株把Wrk1基因定位在开发的SSR标记Mssr1824和Mssr2042之间,二者之间的物理距离约1.2 Mb.在此基础上,另外构建一个以M017为回交亲本的BC1群体,通过11280个单株把Wrk1基因定位在开发的SSR标记Mssr1916.2和Mssr1838之间,二者之间的物理距离约185 kb.通过基因预测和注释,发现在该区域内有7个候选基因,为Wrk1基因的最终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3.
干旱胁迫一直是玉米产量损失的重要逆境因素。本文结合最新玉米组学研究成果,高通量的数据信息分析平台,从玉米表型和基因型两方面重点讨论耐旱玉米在遗传及育种实践上的研究进展,分子育种技术在进行耐旱玉米新品种的选育过程中的新策略,利用新的技术和平台进行耐旱玉米的创新,为未来提高育种遗传增益以及玉米增产稳产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4.
【目的】分析早中熟玉米籽粒直收新品种新玉108号的产量潜力、耐旱性和适应性,为新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新疆北疆早中熟春播玉米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多点试验结果量化数据,采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系统RCT99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玉108号两年区试平均产量953.5 kg/666.7m2,比对照登海3672增产5.89%,增产点率89%。生产试验产量907 kg/667m2,比对照增产2.97%,增产点率80%。平均机收产量1103.4 kg/667m2,高产田产量1 327 kg/667m2。平均生育期120.1 d,较对照早熟0.45 d,所需≥10℃有效积温2 500℃。籽粒容重782 g/L,粗蛋白9.6%,粗脂肪3.5%,粗淀粉75.49%。倒伏倒折率1.2%,收获含水量24.9%,机收籽粒破损率3.78%,落穗率0,落粒率0.7%,产量损失率0.7%。耐旱指数0.95,属强耐性级别,与先玉335相同,较郑单958高两个耐旱等级。耐密性较好,耐密系数为1.12。【结论】新玉108号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品质优良,脱水快,抗倒伏,耐密植,耐旱性强,抗玉米黑粉病、丝黑穗病和青枯病,适宜机械收粒。  相似文献   
45.
利用基因芯片杂交方法,检测强优势玉米杂交种(C8605-2×W1445)雌穗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动态,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雌穗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证据。在雌穗到达小穗分化期之后8 d内,有671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出4种不同的表达模式。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涉及代谢、发育、刺激应答、细胞信号转导、物质运输等多个方面。细胞分裂基因、细胞壁结构和修饰蛋白基因在雌穗发育过程中大多表现为上调表达,可能对雌穗细胞的分化和果穗性状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蛋白激酶、细胞信号转导以及转录因子基因等上游的信号传输和调控基因在雌穗的发育中也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6.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CMS-P的胞质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育性恢复专效性测定、PCR分类鉴定、类质粒鉴定3种玉米不育细胞质分类方法,对本室从爆裂玉米(Zea mays everta)种质中发现的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CMS-P”进行了胞质分类研究,一致表明CMS-P属于S型不育胞质。这为CMS-P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卡方测验表明,S组田间育性表现恢复的各组合花粉可染率并不完全符合1∶1的分离比例,CMS-P向可育方向偏移的程度更大。花粉可染率在不同测验系、不同胞质、不同环境间都表现出较大差异,胞质与核微效基因间的互作可能是影响育性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7.
生物基因组中简单重复序列的多态性是同源染色体不对等交换的结果之一,因此明确不对等交换的热点区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利用来源于优良玉米杂交种豫玉22的一套重组近交系(RIL)群体,对其遗传组成进行了SSR标记分析,发现40个不对等交换的SSR标记,不对等交换在群体间发生的概率介于0.34%~14.63%之间,每世代发生的频率为10-2~10-1,其中(AG)n重复的标记占发生不对等交换总标记的58.3%。有31个不对等交换标记分布于染色体上的11个热点区域,位于第9染色体以外的其它染色体上,其中第3和第5染色体上各分布2个不对等交换的热点区域。  相似文献   
48.
利用SSR分子标记鉴定若干玉米自交系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当前和过去广泛应用的12个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划分了杂种优势群。在SSR分析中,选用107对基本均匀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扩增带清晰且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419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出3.9个等位基因,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60。聚类分析将12个自交系划分为6类,即Ⅰ(综31,综3,自330,Va35)、Ⅱ(吉63,旅28),Ⅲ(黄早四,大秋36)、Ⅳ(B73),Ⅴ(太183),Ⅵ(87-1,P138)。研究结果表明,用SSR标记划分杂种优势群与自交系系谱关系基本一致。来自于综合种的综31、综3在本研究中被归为Ⅰ类,它们与组成综合种的亲本自交系的关系依次为与自330最近,其次为Va35,而与吉63、黄早四、旅28、B73、大秋36、太183的亲缘关系较远。新选系综31、综3与其亲本系相比与Ⅵ类杂交可产生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49.
适于玉米杂交种纯度鉴定的SSR核心引物的确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确定一套适于玉米杂交种纯度鉴定的核心SSR引物,利用10个SSR引物对420份已知玉米(Zea mays)杂交种进行DNA指纹分析。综合考虑多态性和杂合率两个指标,确定bnlg161和bnlg1450为玉米杂交种纯度鉴定的首选核心引物,利用这两个引物进行筛选,412个品种(占98%)能够找到具有杂合带型的鉴定引物,确定5个引物bnlg439、bnlg125、umc2105、umc1705和bnlg1792为玉米杂交种纯度鉴定的备选核心引物。研究了纯度鉴定所用特异引物的选择,将特异引物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利用单个引物检测,某品种的基因型仅出现1次,将该引物作为该品种在特定品种范围内的特异引物,在420个品种中,累计29个品种具有第一类特异引物,其中umc1705和bnlg1450作为特异引物的次数最多,均为8个,phi072和phi065没有作为特异引物;第二类是根据引物基因频率表,将预测基因型频率低于2.40E-03(即1/420)的基因型作为特异基因型,除了phi072和bnlg161外,其它8个引物均可能成为具有特定基因型品种的第二类特异引物。利用推荐的7个纯度鉴定用核心引物可进一步筛选每个玉米杂交种的双亲互补型引物,建立了已知玉米杂交种的纯度鉴定DNA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50.
优良玉米杂交种农大3138的选育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大3138的选育主要是针对生产用品种的缺点和弱点,通过亲本材料的科学选择,实现性状互补,加大亲本间的遗传差距;同时加大适应性、抗逆性和抗病性等的选择压。该品种在多年各类区域试验中表现优异,名列1,2位。先后通过北京市、山西省、河北省及国家品种审定。山西省近3年种植面积累计达40.7万hm2,居省内玉米品种占有面积的第1位(2年)和第2位(1年),总增产1.5亿kg。1997~2001年在国内9省市累计推广166.7万hm2,其中2001年种植面积达53.3万hm2。全国5年累计增产玉米12.5亿kg,增收12.5亿元。制种增收获利1.25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