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2篇
林业   49篇
农学   135篇
基础科学   6篇
  50篇
综合类   199篇
农作物   92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热应激大鼠小肠形态学变化,利用Realtime-PCR技术对小肠中昼夜节律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大鼠小肠上皮出现严重损伤,肠黏膜绒毛顶端上皮细胞脱落,固有层裸露;热应激导致Per2和DBP基因瞬时表达极大升高,节律性受到严重影响,Bmal1基因瞬时表达差异不明显,其mRNA表达量峰值后移。To observe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response to heat stress, rat small intestine was embedded in paraffin, sectioned in transverse and stained with hematoxylin and eosin. The expressions of genes related to circadian rhythms were detected by Realtime-PCR. Results: heat stress resulted in profound damage to the epithelium of rat small intestine, the villus tips shed into lumen and the lamina propria was exposed; the gene expressions of Per2 and DB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 after the heat stress and the rhythms was affected; heat stress could not induce Bmal1 different expression immediatley, whereas, the peak of mRNA was hysteretic.  相似文献   
72.
INTRODUCTION After his study in the change of liver cell in human body, Kerr (1972) discovered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a cell death model totally different from cell necrotic death, in which the cell necrosis usually appears typically as break of the protoplasm membrane and inflammatory leak of cell inclusions, which is a kind of abnormal process. PCD is a kind of active, physiologic death process. This kind of cell death process can helpthe body to eliminate decrepit, excrescent …  相似文献   
73.
GIS在农业上的应用是当今农业科学中一个新的重要研究领域。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包括GIS在内的农业高新技术的支撑。在简要介绍了GIS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现状的同时,分析了当前GIS技术在中国农业应用中面临的新问题,并对其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4.
针对抛秧持有的秧苗直立过程,以洗根手插为对照,研究了抛秧稻活棵立苗及其生理生态特点。结果表明,抛秧稻带土秧苗抛后,平躺小苗、中苗、大苗一般分别在2-5、5-6、7-10天内直立。在活棵立苗期间抛秧稻苗体内水分、养分及肖合等状况明显优于同质洗根手插苗。根、叶、蘖等生长在数量、质量上也优于同质洗根手插苗。抛秧稻缓苗恢复的先后顺序为发根、出叶速度加快,体内养分含有率及干物重的递增。秧苗素质、苗龄、带土状况、苗姿以及水、温等一些内外因素均对抛秧稻活棵立苗有不同程度的间接或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5.
为探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的分蘖特性及其与群体生产力的关系,以超级稻淮稻9号和徐稻3号为材料,比较研究旱育中苗壮秧精量手栽、小苗机插、直播3种栽培方式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点及其生产力和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手栽稻最高,直播稻最低。机插稻和直播稻主茎和一次分蘖群对产量贡献大,尤其是直播稻,主茎产量比例达27.5%,二次分蘖群仅5%左右,而手栽稻主茎产量比例小(16.7%),二次分蘖群产量占近20%。一次分蘖群产量比例不同栽培方式间变化幅度较小,都在65.84%~67.09%之间。手栽稻分蘖发生叶位数多,且茎蘖成穗率高,单株成穗数多;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至第10叶位,其中第5至第8叶位分蘖发生率与成穗率较高,二次分蘖群以1/5、1/6、1/7发生和成穗为主。机插稻分蘖发生比较集中,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3叶至第7叶位,第4至第7叶是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二次分蘖群发生以1/4、2/4、1/5为主,但主要依靠1/4成穗。直播稻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至第5叶位,其中第1至第4叶位分蘖发生率与成穗率较高,二次分蘖发生较多,但仅在1/1、2/1、1/2有成穗,且成穗率很低。3种栽培方式均未见三次及三次以上分蘖发生。各栽培方式主茎及优势叶位分蘖群生产力高、穗部性状好,对产量贡献大,产量的85%以上来自这些茎蘖。说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是不同的,提高茎蘖成穗率,增加单株成穗数,充分发挥分蘖群的调控作用,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生产中应根据各种栽培方式的实际,应用各自配套的管理技术措施,通过肥水等的精确合理调控,促进优势叶位分蘖早发、多发,抑制无效叶位分蘖发生,提高群体质量,发掘优势叶位的增产潜力,从而实现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的高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76.
江苏稻麦两熟地区的水稻大,中苗栽培法,预留秧池面积大,土地利用很不经济,作者在水稻小,中苗简化育秧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小中苗稻的产量形成特点和生产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了简化育壮秧的配套方法,省工节本耕作模式和高产优质群体调控的技术,建立了麦茬小中苗单季稻节本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该体系在大面积生产上的应用结果表明,合理利用秧田面积后,稻麦两熟复种指数提高10-15%,夏熟总产提高10%以上,水稻亩产提高3.7-16.4%,每亩纯收益增加16.9-25%。  相似文献   
77.
在6种坪床结构上建植狗牙根、马尼拉草坪,用特制践踏器对其进行4种强度的践踏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践踏胁迫可使土壤容重和硬度增大,草坪草根系表层化。全土处理的坪床,其容重和硬度较大,根量仅有其他处理根量的50%~80%;而土表铺沙厚度超过15cm的坪床处理,其保持养分的能力差,在建植的第2年,其全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仅为全土处理的1/6~1/4,速效钾含量仅为全土处理的1/3~1/4;而土表铺沙厚度在5~15cm的坪床处理,其土壤容重和硬度较小,根系较多,可作为建植耐践踏草坪的配方。  相似文献   
78.
依叶龄施氮模式对优质水稻群体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基蘖肥与秆穗肥施氮比例与穗肥施氮叶龄设置 1 5种施氮模式 ,研究其对优质水稻群体生育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稻叶龄及其动态无显著差异 ,但群体茎蘖消长、干物质积累以及茎生叶和节间配置均有不同的特点。在施氮 2 2 5 kg· hm- 2和大苗栽培条件下 ,采用穗重法并辅以倒 4、1叶 2次穗肥施氮 ,可优化优质水稻群体茎、叶、蘖及节间等生长动态 ,促进群体的产量形成 ,且有利于水稻的高产与优质较好的统一  相似文献   
79.
抛栽水稻整齐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抛栽稻及常规移栽稻成熟期的6个主要性状,借助于Gini系数、变异系数及变幅等有关整齐性统计参数与频率分布结构分析表明,抛栽稻无论在穴间水平上还是单茎水平上,性状间大小不等系数明显要比常规移栽稻增加,分布结构上差异明显,抛秧稻较离散,表现了抛栽稻整齐度逊于常规手栽稻。同时研究了抛栽姿态对整齐度的影响,表明整齐度以抛栽直立苗为最高,倾斜次之,平躺最差。  相似文献   
80.
基于高光谱的稻米品质估测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试不同试验条件下稻米品质及其高光谱数据,研究稻米中淀粉、蛋白质和胶稠度与高光谱数据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条件下,通过构建归一化指数(NDI,x)与稻米品质指标(y)的多种关系模型,比较模型预测的显著性,得出的多项式模型对稻米品质指标具有较高预测性,通用模型y=ax2+bx+c中的构成系数a、b、c因肥料水平差异取值不同;在不同品种条件下,通过比较波段比值指数(RI,x)与稻米品质指标(y)的相关系数,得出的最佳波段组合分别为x直链淀粉=R783nm/R634nm、x蛋白质=R829nm/R646nm和x胶稠度=R900nm/R670nm,推算出预测稻米品质指标的线性回归方程通用模型y=ax+b中的构成系数a、b因品种差异取值不同。这表明,运用高光谱方法估算稻米中的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切实可行,可为稻米品质遥感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