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29篇
  1篇
综合类   116篇
农作物   56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本研究以宁杂1号不育系宁A6、恢复系宁R1和单基因显性白花标记恢复系90M1780为材料,研究了亲本不同行比配置及同一行比母本不同种植密度对制种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宁杂1号制种亲本行比以2∶4或3∶6为宜,并适当增加母本种植密度,有利于确保制种质量,提高制种产量。文章还对影响杂种纯度的杂株类型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52.
顾慧  戚存扣 《作物学报》2008,34(3):376-381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蓝型油菜浙平1号×04Pb11(I)和宁1243×04Pb11(II)的P1、P2、F1、B1、B2和F2 6个世代初花期单株抗压力的遗传。结果表明:抗倒伏性状的遗传在组合I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在组合II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2个组合中的2对主基因都以加性效应为主,都表现抗倒对易倒部分显性或完全显性,2对主基因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互作效应;2个组合中,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平均为54.71%,而多基因遗传率只在B1群体中检测到,平均为10.56%,表明2个组合的抗倒伏性状是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2个组合各群体中,遗传变异平均占表型变异的53.43%,而环境变异平均占表型变异的46.57%,表明环境对油菜抗倒伏性状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53.
应用作物数量性状QTL体系的主位点组检测方法分析不同遗传来源的12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亲本的千粒重性状的遗传差异类型、主位点组基因型和基因效应。结果表明:12个甘蓝型油菜亲本间千粒重性状受3个主位点组基因控制,各主位点组基因效应的方向、大小不等。3个主位点组基因的加性效应(dM)分别为0.3163^**、-0.1419^*和-0.0037;3个主位点组基因的显性效应(hM)分别为-0.0337、0.1843^*和-0.2129^*。主位点组基因加性效应(dM)的和为正值;显性效应(hM)的和为负值。主位点组遗传变异百分率为54.44%,微位点组的遗传变异百分率为33.26%。文中讨论了亲本和亲本间杂种千粒重性状的遗传特点和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154.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抗倒伏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利用SSR和SRAP标记技术,以甘蓝型油菜浙平1号(抗倒)×04Pb11(易倒)F2共189株作为作图群体,获得了包含24个SSR标记和137个SRAP标记的连锁遗传图谱,分布于19个连锁群,图谱总长2 154.0 cM,标记间平均图距13.5 cM.并进一步利用该图谱定位了控制甘蓝型油菜抗倒伏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获得了3个与RPPP(单株抗压力)相关的QTLs,命名为qLR2、qLR18-1和qLR18-2,其中qLR2位于LG2连锁群上,在标记m3e20和m2e20之间,LOD值为4.14,加性效应2.69,显性效应-3.28,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2.38%;qLR18-1位于LG18连锁群上,在标记m6e7a和m6e5之间,LOD值为3.08,加性效应-1.92,显性效应1.58,可解释表型变异的7.88%;qLR18-2位于LG18连锁群上,在标记m3e56和m6e45a之间,LOD值为3.51,加性效应0.19,显性效应2.83,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3.52%.qLR18-1和qLR18-2在LG18连锁群仅相距16.2cM.  相似文献   
155.
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11号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宁杂11号属甘蓝型半冬性早熟杂交油菜新品种,母本是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G2A,父本是双低恢复系P10,2004年育成,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08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该品种产量高、熟期早、品质优,在国家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648.25 kg/h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3.15%;成熟期比对照早2~3 d.在江苏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925.15 kg/hm2,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5.12%,成熟期比对照早3~5 d;芥酸含量0.05%,硫苷含量(饼粉)20.33 μmol/g,含油率43.34%.宁杂11号适宜于长江上游、江苏省及邻近省市种植.  相似文献   
156.
应用气相色谱仪分析油菜脂肪酸含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Agilent 6890N GC对具有不同脂肪酸组分的油菜样品,采用半粒、单粒和混合样3种测试方法进行分析,建立适合于油菜籽各脂肪酸组分含量的定量测试程序.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设定的分析条件下,二阶程序升温条件下对油菜7种主要脂肪酸的检测效果好于恒温条件,而测试效率则恒温条件高于二阶程序升温条件下.重复性和再现性试验结果显示:在二阶程序升温和恒温条件下半粒种子、单粒种子和混合样3种方法测试的脂肪酸含量大于5%的组分和小于5%的组分重复间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均小于国家标准,表明这3种方法重复性、再现性好,能满足不同品质材料、不同检测要求的全脂肪酸组分的定量分析需要.  相似文献   
157.
通过对不同田间温度下的油菜花蕾大小、冷处理时间、更换培养液和培养密度等影响因素试验,建立并优化了长江下游生态型甘蓝型油菜高效小孢子培养体系。结果表明,适宜的花蕾大小与田间温度有密切关系,随着温度升高,应适当降低选取花蕾的长度;冷处理对特定的基因型材料的出胚有效,总体影响不大;在高浓度蔗糖的NLN液体培养基培养2d后换NLN13培养液后可使材料的出胚数升高;培养密度以1ml培养液含0.5个花蕾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158.
为获得转基因高油酸油菜新种质,以甘蓝型油菜品种宁油12号带柄子叶为转基因受体,通过与含有油酸脱饱和酶基因(fad2)ihpRNA表达载体(pCNFIRnos)的农杆菌LBA4404共培养,将油菜fad2基因的反向重复序列表达框转入宁油12号,获得转基因植株。结果表明:4日龄的带柄子叶在含有2,4-D 1 mg/L的共培养基中预培养48 h后,再进入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能显著提高不定芽的诱导频率;在含20 mg/L卡那霉素的诱导培养基中抗性绿芽的频率达到5.04%;PCR检测卡那霉素抗性苗的基因组DNA,均扩增出NPTII基因和目的基因序列表达框的特定条带。初步证明目的基因序列已经整合到了油菜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59.
在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中鉴定出18个BnGPDH基因,参考拟南芥AtGPDH基因家族分类信息将它们分为BnGPDHp、BnGPDHm和BnGPDHc 3个亚家族。基因结构、保守模块分析发现亚家族内的基因成员具有较高的保守性;染色体位置定位显示BnGPDH分布在10条染色体上;qRT-PCR分析发现BnGPDHc家族成员在所检测的组织部位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此外,在花后21 d(day after flower, DAF)和30DAF的种子中 BnGPDHc1-2、 BnGPDHc2-1、 BnGPDHc2-2的相对表达量在高油材料中要显著高于低油材料,表明这些基因可能与油菜种子中三脂酰甘油的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60.
宁杂9号属甘蓝型半冬性早中熟杂交油菜新品种,母本是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430AB,父本是双低品系P65,2002年育成,2005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该品种产量高、熟期早、品质优,在江苏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871.90 kg/hm2,比对照宁杂1号增产12.61%;成熟期比对照早1.8 d;芥酸含量0.69%,饼粉硫苷含量23.05μmol/g,含油率41.06%。宁杂9号适宜于江苏省及长江下游邻近省市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