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29篇
  1篇
综合类   116篇
农作物   56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遗传与QTL定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甘蓝型油菜品系APL01(低含油量亲本)与M083(高含油量亲本)杂交所获得的6个基本世代(P1, P2, F1, B1, B2, F2)的含油量进行遗传分析,并以(APL01/M083)BC1F1为作图群体,利用251个分子标记,构建了由19个连锁群组成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经WinQTLCart 2.0对种子含油量进行QTL扫描。结果表明,该杂交组合种子含油量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38.37%~47.16%,多基因遗传率为24.29%~38.28%。共获得qOC1、qOC8、qOC10、qOC13-1和qOC13-2等5个与含油量相关的QTL,其中qOC1位于N1连锁群的m19e21c~A0214Ra142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5.21%;qOC8位于N8连锁群的A0216Gb206~m5e42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6.34%;qOC10位于N10连锁群的m15e48~A0228Bb437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9.45%;qOC13-1位于N13连锁群的A0224Rb157~A0301Gb399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18.12%;qOC13-2位于N13连锁群的A0226Ba377~A0226Ba367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10.17%。5个QTL中qOC10和qOC13-2位点APL01对含油量的贡献为正值,qOC1、qOC8和qOC13-1位点M083的贡献为正值。qOC13-1效应值较大,属主效基因位点,其余4个QTL效应相对较小,可作为多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142.
虽然芸薹属栽培种的3个二倍体祖先,白菜型油菜(AA,2n=20)、甘蓝(CC,2n=18)和黑芥(BB,2n=16)有共同的起源,其染色体基数为6,但它们的进化距离有明显的差异。Attia和Robbelen(1986)用双单倍体杂种的染色体配对和交叉频率说明,A与C两染色体组之间的关系比它们与B染色体组之间的关系要密切得多。但是,所观察到的减数分裂构型不仅是由进化中累积的染色体结构差异所致,而且还可能存在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  相似文献   
143.
江苏油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油菜种质资源征集,整理,分类及其基本特性的研究,油菜种质资源在高产育种,品质改良及杂优研究上的应用,以及油菜特异种质资源筛选和创新研究等方面综述江苏油菜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提出油菜资源研究的今后发展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4.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油菜花粉生活力的两个重要因素,低温干燥条件能有效地延长花粉的保存寿命。本研究表明:在室温(18℃左右)条件下油菜花粉的生活力仅能维持4~5天,在室温干燥条件下能维持25天左右;在低温(0~3℃)条件下油菜花粉的生活力能维持30天左右,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能维持60天以上。因此,利用普通电冰箱保存花粉可以克服油菜亲本的花期不遇,同时为油菜花粉的远距离采集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5.
花叶性状的遗传及其在杂交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花叶油菜宁RS1和CMS恢复系TD7、宁R1为亲本材料配制杂交组合,研究花叶性状的遗传表现,选育花叶恢复系。结果表明,宁RS1的花叶性状为显性性状,由1对基因控制,可以作为苗期标记性状,通过苗床间苗、定苗和移栽时甄别能有效提高杂交油菜的种植纯度。在产量比较试验中,花叶杂交组合(宁A6×T102)产量3195kg/hm2,比对照宁油10号增产10.94%,有生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6.
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主要脂肪酸的积累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主要脂肪酸地域间积累差异及相互关系,比较了高油材料3种主要脂肪酸在3个地方(南京、西宁和拉萨)的积累过程和△12脂肪酸脱饱和酶(FAD2)、△15脂肪酸脱饱和酶(FAD3)相对活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油酸(C18∶1)含量不断增加,亚油酸(C18∶2)含量持续下降,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亚麻酸(C18∶3)含量变化不大.油酸与亚麻酸间、亚油酸与亚麻酸间相关关系均不显著.种子发育过程中不同海拔地区间油酸、亚油酸积累存在明显的差异.南京样品油酸积累速度最快,西宁样品次之,拉萨样品最低;拉萨样品油酸的快速积累比其他2个地点的样品晚10 d左右.南京样品亚油酸含量下降开始时间比其他2个地点提前10 d左右.种子发育过程中与油酸、亚油酸合成相关的FAD2相对活性不断下降,FAD3相对活性不断升高.拉萨样品FAD2相对活性下降开始时间较晚,为开花后29 d,下降速率最大;南京和西宁样品下降开始时间较早,均为开花后19 d,下降速率相等.不同海拔地区间FAD2相对活性差异可能与日最高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7.
【目的】分离和鉴定自然突变的油菜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类除草剂抗性突变体M9抗性基因,阐明抗性产生的分子基础。【方法】通过配置杂交组合研究其遗传规律,应用同源序列法克隆油菜ALS家族基因,采用杂交转育和小孢子培养技术将抗性基因转育到陆奥-五十铃细胞质雄性不育(MICMS)恢复系中,进行PCR鉴定。【结果】该突变体抗性由1个显性核基因控制。克隆获得BnALS1-BnALS3,核酸序列比对发现,M9抗性是由BnALS1的点突变使蛋白序列的第638位丝氨酸(AGT)残基被天冬酰胺酸(AAT)替代所致,将此抗性基因命名为BnALS1R。抗性基因BnALS1R转育到MICMS恢复系中的PCR检测表明,所有抗除草剂的恢复系都携带有BnALS1R。【结论】突变体M9抗性由1个显性核基因控制,BnALS1第638位丝氨酸突变成天冬酰胺酸是抗性产生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48.
江苏油菜科学技术发展50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江苏省近50年(1959~2009)油菜品种改良、栽培技术发展进行了总结。江苏油菜栽培技术发展,从总结群众经验起步,逐步研究建立了以"看苗诊断(施肥、管理实践)"为核心的"油菜‘三发’栽培技术"、以"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为路线的"油菜群体质量栽培技术"和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目标的"油菜保优、轻型、简化、高效栽培技术"等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江苏油菜品种改良经历了"甘蓝型油菜品种替代白菜型油菜品种"、"优质品种替代非优质品种"和"杂交油菜替代常规油菜"3个阶段。每一次品种更替的结果都是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是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发展引导油菜从"小作物"走向"大作物",推动了油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9.
研究了甘蓝型油菜种子在低温和常温干燥条件下,密闭贮藏过程中种子脂肪酸组成分含量、含油量及发芽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年限增加,甘蓝型油菜种子油酸、二十碳烯酸、芥酸的含量逐渐增加,亚麻酸、亚油酸含量则逐渐下降,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变化不明显;在冷藏1~5年里脂肪酸成分含量变化较快,之后变化缓慢;低芥酸材料在贮藏过程中芥酸含量增加速率高于高芥酸材料。随着贮藏时间延长,种子含油量逐渐下降,含油量高的材料下降更快;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下降,后者下降幅度大;在同样冷藏条件下,套帐自交的种子比开放授粉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下降均快且幅度大,而常温贮藏的开放授粉种子发芽能力下降速度明显比冷藏的快,6年后发芽率几近于零。  相似文献   
150.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抗倒伏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利用SSR和SRAP标记技术,以甘蓝型油菜浙平1号(抗倒)×04Pb11(易倒)F2共189株作为作图群体,获得了包含24个SSR标记和137个SRAP标记的连锁遗传图谱,分布于19个连锁群,图谱总长2 154.0 cM,标记间平均图距13.5 cM.并进一步利用该图谱定位了控制甘蓝型油菜抗倒伏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获得了3个与RPPP(单株抗压力)相关的QTLs,命名为qLR2、qLR18-1和qLR18-2,其中qLR2位于LG2连锁群上,在标记m3e20和m2e20之间,LOD值为4.14,加性效应2.69,显性效应-3.28,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2.38%;qLR18-1位于LG18连锁群上,在标记m6e7a和m6e5之间,LOD值为3.08,加性效应-1.92,显性效应1.58,可解释表型变异的7.88%;qLR18-2位于LG18连锁群上,在标记m3e56和m6e45a之间,LOD值为3.51,加性效应0.19,显性效应2.83,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3.52%.qLR18-1和qLR18-2在LG18连锁群仅相距16.2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