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8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6篇
  66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3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7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利用16对家猫微卫星引物和4对苏门答腊虎微卫星引物,对东北虎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其中15对引物可以稳定扩增.这15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7个,共检测到83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53个.期望杂合度为0.585 0~0.841 3,平均为0.750 4;多态信息含量为0.512 9~0.821 7,平均为0....  相似文献   
42.
"互联网+"正以其超强的资源整合与运营能力,深层次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它的出现促进了教育方式的改革,助推了教育信息化,打破了传统教育的诸多界限。《动物遗传学》作为畜牧兽医专业类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将"互联网+"应用于《动物遗传学》课程,不仅可提供更为丰富的共享资源,也为遗传学教学及学习提供了更好的沟通平台。文章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尝试通过打破学习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习的自主性等措施开展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3.
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 genome,mt DNA)具有进化速率快、多态性丰富、无重组、母系遗传等特点,是开展群体遗传学、系统发育学、分子生态学、分类学等研究的理想分子标记。本研究根据鸿雁(Anser cygnoides)同属近缘物种豆雁(Anser fabalis)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EU009397.1)设计引物,采用直接测序技术对鸿雁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鸿雁线粒体基因组序列(Gen Bank登录号:KJ124555)全长16 739 bp,包含22个t RNA、2个r RNA基因、13种蛋白质编码基因和一个D-loop区。碱基组成T占22.49%,C占32.24%,A占30.21%,G占15.06%,无明显的AT偏好性。22种t RNA都为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参照原鸡(Gallus gallus)、黑尾地鸦(Podoces hendersoni)的12Sr RNA,对鸿雁12Sr RNA的二级结构进行了预测,含有4个结构域、37个茎环和13个突出部。对D-loop控制区序列分析发现,含有LSP/HSP、ETAS1-2、Goose hairpin、E-box、F-box、D-box、C-box、Bird similarity-box、CSB1-box、CSB-like和OH。以原鸡作为外群,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拟然法(ML)算法以及贝叶斯法,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鸿雁与灰雁(Anser anser)、豆雁(Anser fabalis)、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和加拿大黑雁(Branta canadensis)处于一个分支,亲缘关系较近。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鸭科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为研究鸿雁的系统发生和分子进化研究以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4.
以10周龄白羽番鸭为材料,对ApoVLDL-II基因内含子1进行克隆和SSCP检测,并分析其多态与生长、肉质和脂肪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白羽番鸭ApoVLDL-II基因内含子1序列全长1 362 bp,与家鸭和鸡的同源性分别为93.6%和69.2%;经SSCP分析,仅A4位点检测到多态,共3种基因型,序列比对发现在770 bp碱基之后插入/缺失1个AAAATCTTGTTTA序列和803 bp处发生A→G突变,该位点属中度多态,并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关联分析显示,CC基因型个体的pH和胸肌水分显著低于DD基因型的(P<0.05),肌内脂肪(IMF)、血清甘油三酯(TG)和血清胆碱酯酶(ChE)则显著高于DD型的(P<0.05),CD基因型个体的胸肌水分显著低于DD基因型的(P<0.05),其他性状各基因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推测,白羽番鸭ApoVLDL-II基因内含子1的多态可能对肉质和脂肪代谢有着重要影响,CC基因型可能是脂肪沉积的有利基因型。  相似文献   
45.
为了探讨不同饲养方式和密度对小体型肉鸭体重的影响,选取810只小体型肉鸭(益客集团E品系)为对象,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设置三种饲养方式(笼养、上网下床和网床)和三个饲养密度(5、7、9只/m^2)共9个处理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分别于4、6、8、10周龄对各组体重进行称量。结果表明:采用网床方式,饲养密度为5只/m^2时,8周龄体重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饲养密度为9只/m^2时,所有饲养方式的出栏体重(10周龄)显著低于其它饲养密度(P<0.05);采用笼养方式,饲养密度为9只/m^2时,6周龄体重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其它周龄虽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整体趋势仍是该处理组体重较低。结果提示,笼养方式且饲养密度过高不利于小体型肉鸭的生长,适宜饲养方式为网床,密度为5只/m^2。  相似文献   
46.
<正>柯尔鸭是世界著名的小型鸭、观赏鸭、宠物鸭品种。近年来笔者收集到的《欧洲家禽图鉴》《家禽品种实用指南》《家禽品种》《漂亮的鸭》等国外家禽品种志、饲养书上多有介绍。而国内家鸭品种志书、养鸭书上却少有介绍。目前《欧洲家禽图鉴》(1994)介绍白色柯尔鸭为小型鸭。公鸭570~680克,母鸭450~570克。蛋壳色以白色为主,也有淡青色。嘴短,呈橙黄色,脚呈黄色。羽色有橙黄、褐色、黑色、青色4种。  相似文献   
47.
利用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及自动站等资料,对秦巴山区一次致灾冰雹过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是在高空前倾槽东移过程中产生的,中低层切变线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地面辐合线是此次强冰雹天气的触发机制;适宜的0℃和-20℃层高度、地面暖低压和特殊的“喇叭口”地形等有利于强冰雹天气的发生;冰雹发生在低空急流左前方、高空急流出口区的左侧和地面辐合线附近。较强不稳定层结和垂直风切变是导致对流快速发展并维持的原因之一;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对流单体中心强度大于68 dBZ且维持5个体扫,有超级单体生成;反射率因子剖面图上有有界弱回波、回波悬垂等出现;速度图上具有低层辐合和中气旋等特征;在反射率因子和速度图上均可看到三体散射;VIL跃增和骤降的时间与冰雹发生的时间相对应。  相似文献   
48.
为探究鸭在稻田间的运动规律,揭示不同鸭品种在田间的行为学差异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稻鸭共作试验田9块(766 m2/块),按225只/hm2分别放入役用鸭(绿头野鸭♂?金定鸭♀)、金定鸭、白改鸭等3个鸭品种,通过视频监控系统,采用连续观察法记录鸭在每天的5:00—20:00时间段内在田间的游动、休息、采食等行为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连续观察5天。经观察发现,鸭田间活动高峰一般是在早上5:00—7:00,8:00—11:00以及15:00—18:00等时间段,役用鸭和金定鸭每天的活动时间分别为324.50 min(36.06%),315.75 min(35.08%),极显著高于白改鸭264.50 min (29.39%) (P<0.01)。采用役用鸭、金定鸭、白改鸭进行稻鸭共作后,水稻产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2.75%,20.14%和10.89%。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鸭游动时间相关性分析发现,结实率、理论产量与游动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9,P<0.01;r=0.858,P<0.01),千粒重、实际产量与游动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627,P<0.05;r=0.767,P<0.05)。研究结果表明:役用鸭对水稻的增产效果最好,且发现游动时间可作为影响稻鸭共作水稻产量的重要评价指标。该研究结果为稻鸭共作鸭品种的筛选以及稻鸭共作系统水稻产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9.
【目的】克隆鸭维甲酸诱导基因I(retinoic acid inducible gene I,RIG-I),分析其不同结构域的功能。【方法】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鸭RIG-I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克隆鸭RIG-I基因CDS(coding sequence)区,根据保守结构域预测结果,构建携带6*his组氨酸标签的不同结构域缺失突变体的真核表载体(RIG-I-Full、RIG-I-N和RIG-I-C),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DF1,经RT-PCR、间接免疫荧光方法鉴定重组质粒在细胞中转录与表达;同时,利用RT-qPCR检测RLR抗病毒信号通路中的IFN-β、Mx1和PKR等下游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鸭RIG-I基因CDS区全长2 802 bp,共编码933个氨基酸;不同结构域缺失突变体的真核表载体转染DF1细胞后,重组蛋白均在DF1细胞中表达;RT-qPCR结果显示,N端能显著激活RLR通路上IFN-β、Mx1及PKR基因的表达上调。【结论】 duRIG-I及不同区段均能在DF1细胞中表达,其中N端在调节RLR抗病毒信号通路下游基因的表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0.
中国白浆土元素淋溶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室内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还原作用下锰的淋溶呈现先增后降,而且起落较大;铁的淋溶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淋溶特点是初时淋溶量很大,以后不断地降低;铝的淋溶量较小,硅的淋溶量较大,尤其在盐基淋失到一定程度后,渗透液中硅铝含量在缓慢地增加本文还讨论了母质类型及土壤有机质类型对元素淋溶的影响.“双层母质”不是白浆士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