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0篇
  1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以水稻两用不育系培矮64S成熟胚为外植体,以不同组合培养基为诱导和继代培养基,建立了适合水稻培矮64S转化的高效再生体系,并通过农杆菌EHA105介导,将大肠杆菌C1基因转入培矮64S,获得再生植株.结果表明.J0N1D3为合适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诱导率达56.44%;通过潮霉素筛选后,获得的抗性愈伤组织分化率为73.08%,经分化,获得133株再生植株;随机挑选67株再生植株经PER检测,其中46株检测到目的条带,阳性检出率占68.66%;对PCR阳性植株进行荧光定量实时PCR分析,结果表明C1基因能在转基因植株中表达.通过对T1代PCR分析,得到目的条带,表明C1基因能在转基因后代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22.
机械采粉、授粉对水稻花粉活力和异交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机械采粉、授粉及低温贮藏对水稻花粉活力的影响以及机械授粉技术与异交结实的关系,结果表明:机械采粉明显降低花粉活力,在培养基上萌发率为33.2~36.7%,而人工采粉萌发率为55.7%;机收花粉低温贮藏15天后,萌发率降为15.6%,而人工采粉萌发率为23.7%.授粉液以5%蔗糖十2ppm GA_3 100ppm CaCl_2 100ppm NH_4H_2PO_4效果较好,在无自然授粉情况下,喷施含花粉授粉液给母本,结实率可达7.0%~13.0%.  相似文献   
23.
24.
为了探讨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临界温度遗传稳定性问题,以连续6个世代的温敏核不育水稻96-5-2S(从培矮64S中选育出的新株系)为材料,研究了它们育性对低温的反应差异。结果表明,(1)在它们育性转换敏感期用23.5℃恒温冷水处理10 d(水深20 cm左右)或遇到2~3 d平均日均温22.9~23.1℃(平均日最低温21.7~22.0℃)的自然低温时,所有世代的96-5-2S均表现不育, 自交结实率为0, 花粉可染率为0~0.9%,世代间差异不显著;(2)在它们育性转换敏感期用21℃、22℃恒温冷水处理10 d或遇到4 d平均日均温22.9℃(平均日最低温20.7℃)的自然低温时,所有世代的96-5-2S均表现可育, 自交结实率为0.2%~7.1%,花粉可染率为1.1%~19.5%,世代间存在差异,随繁殖世代增加,花粉可染率与自交结实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当繁殖到第5代时,花粉可染率显著提高,当繁殖到第6代时,自交结实率显著提高。(3)对照培矮64S(05株系)在相同低温条件下,花粉可染率与自交结实率均极显著高于各世代的96-5-2S。以上结果说明, 随繁殖世代增加,96-5-2S的临界温度会发生缓慢的遗传漂移,到第5、6代时,就会在花粉与结实水平上明显表现出来,但不同世代间临界温度的差异小于不同株系(96-5-2S与培矮64S-05株系)间临界温度的差异,据此认为,通过单株选择是降低光温敏核不育系临界温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5.
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双低培eS遗传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双低培eS是由双低S通过辐射诱变选育出的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其穗颈伸出长度比双低S增长17 cm。用双低培eS与9311杂交,F1表现为正常半矮秆,但比培矮64S/9311(两优培九)穗颈伸出长度增加2.7 cm,且不包颈。从F2群体中分离出的正常半矮秆与长穗颈高秆比例经χ2测验符合3∶1分离规律,说明该突变的长穗颈性状为一对隐性基  相似文献   
26.
采用Affymetrix60K水稻基因表达芯片系统分析了水稻培矮64S(Oryza sativa ssp.indica)在低温、高温和干旱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片与穗全基因组的转录丰度,筛选出一个类糖基转移酶基因OsCrGtl(Oryza sativ a cold responsive glycosyltransferase-like gene,GenBank登录号为FJ828672),该基因主要受低温诱导且在各生育时期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该基因的在逆境条件下的转录丰度进行了验证分析,也得到与基因芯片分析基本相同的结果。以培矮64SmRNA为模板,通过RT-PCR方法扩增,得到包含其完整开放阅读框的cDNA克隆。根据其开放阅读框的核苷酸序列推测,OsCrGtl编码一个包含462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理论分子量为50.327kD,等电点为5.35。查询蛋白质数据库,得知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籼稻(indica)、粳稻(japonica)、玉米(Zea mays)及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编码的糖基转移酶家族蛋白相似,且包含糖基转移酶结构域。对其推测的启动子区域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找到9个可能与逆境应答有关的顺式作用元件。  相似文献   
27.
茶陵普通野生稻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高产或高产栽培稻两优培九、汕优63、威优46和93-11为对照,测定了湖南茶陵普通野生稻抽穗开花期1 d中不同时间点的净光合速率(Pn)以及Pn对不同光强、不同CO2浓度与不同温度的响应曲线。结果表明,茶陵普通野生稻的Pn在下午极显著高于对照,在高温(40℃,45℃)胁迫下也是如此;光补偿点为22.3 µmol photons m-2 s-1,与对照差异不显著(20.1~23.7 µmol photons m-2 s-1),光饱和点为1 810 µmol photons m-2 s-1,与对照93-11无显著差异,但极显著高于其他对照材料(1 530~1 628 µmol photons m-2 s-1),表观量子效率(AQY)与对照无显著差异;CO2补偿点(52.7 μmol mol-1)稍高于对照(42.7~50.1 μmol mol-1),而饱和点(644.5 μmol mol-1)则明显高于对照(521.1~581.3 μmol mol-1),羧化效率(0.1511 mol m-2 s-1)显著高于对照(0.1277~0.1384 mol m-2 s-1);叶绿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说明茶陵普通野生稻的光合性能强于超高产或高产对照栽培稻,且在高温下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