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7篇
农学   21篇
  4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14篇
植物保护   4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1.
小麦抗病性遗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小麦抗病性的遗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小麦的抗病性遗传基础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主效基因控制的抗性;另一类是微效基因控制的抗性,主效基因对病原菌的抗性表现脆弱,在基因布局不合理时,容易被病原菌小种所克服,少数主效基因具有较好的持久性。微效基因单独存在时抗性作用很小,难以度量,对环境条件敏感,无明显的小种专化性,常表现为加性效应。小麦抗病性遗传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常规遗传分析法,基因的染色体定位法,基因推导法和遗传标记以及分子标记,丰富抗源和抗性品种的合理布局是保持品种持久性抗性的主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2.
干旱对玉米叶中超氧物岐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干旱胁迫下,玉米叶细胞中超氧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下降,其失活程度随胁迫强度的增大而加重;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上升及膜透性增加与SOD、CAT活性变化趋势相同;过度干旱对SOD活性的影响在复水10天时仍较明显;对不同强度干旱胁迫的生理反应最终表现在籽粒产量变化上,胁迫强度愈大,生理干扰愈重,产量愈低。  相似文献   
13.
 Spaldings Prolific是国际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和国内外重要抗源。以含有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SpP的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YrSpP及其轮回亲本Taichung29为材料, 用目的基因所在2B染色体上88对微卫星引物对其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电泳分析,发现用WMC441引物在近等基因系与轮回亲本间稳定扩增出特异性DNA片段。经F2代群体162个抗、感单株检测证实,该片段位点与抗条锈病基因YrSpP连锁,遗传距离为10.9 cM,确定WMC441为抗条锈病基因YrSpP的标记,并可用于该基因的检测和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4.
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4,自引:4,他引:54  
研究指出抗旱系数及脯氨酸含量、叶水势、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蒸腾速率、叶面积和叶形态变化等指标均可作为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的良好参数 ,并以抗旱系数为主要参数计算了各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系数 ,用以衡量这些指标在玉米抗旱性鉴定及综合评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70份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基因推导及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小麦品种的合理布局和小麦条锈病防控提供参考信息,选用我国当前流行的条锈菌混合小种对70份小麦品种(系)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利用基因推导的方法对供试品种(系)所含的基因进行分析,结合系谱信息,并采用分子标记进行已知抗病基因验证。结果表明,对条锈菌混合小种(CYR34、CYR33、CYR32、CYR31、CYR30、CYR29、CYR17和Su-1)表现免疫和近免疫的品种(系)有24份,占供试品种(系)的34.29%;表现高抗和中抗的品种(系)有17份,占24.29%。说明供试小麦品种(系)对当前流行条锈菌混合小种具有良好的成株期抗性,可用于品种布局。基因推导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中18份携带抗条锈病基因 Yr21,20份含 Yr3,11份含 Yr1,8份含 Yr5,3份含YrSD, 3份含 Yr32,6份含 Yr10,1份(烟836)含有YrSu,1份(金禾9123)含有 Yr26。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携带的抗性基因分别为 Yr5(11份)、 Yr9(2份)、 Yr10(9份)、 Yr15(1份)和 Yr26(4份)。由于遗传背景和遗传距离等因素,分子标记检测和基因推导结果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6.
探讨2008-2009年度河北、河南、四川、江苏四省参加区试的70个小麦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和抗条锈性,以期了解小麦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差异,并为小麦品种抗条锈病基因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亲缘系数(coefficient of parentage, COP)分析2008-2009年度四省的70个供试小麦品系的2 415对组合并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对这70个品系接种条锈菌混合菌系CYR32、CYR31、CYR33、CYR30和CYR29,进行抗条锈性鉴定。供试的所有品系的COP值的变化范围在0.000 0~0.750 0之间,COP值的总和为24.607 5,其平均值为0.010 2。聚类分析分为6大类,聚为一类的多为同一个骨干亲本培育的品系且它们的抗性相似,说明使用同一骨干亲本抗病性得到了较好的遗传,但使用同一亲本降低了小麦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增大对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的应用,有利于增加小麦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创造出更多的优异种质。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四省的小麦区试品系对条锈病感病和抗病分别占总参试品系的57.14%和40%,其中,四川抗病品系占参试品系的61.55%,总体上看抗条锈性相对较好,其他三省抗条锈性相对较差,抗病品种选育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小麦地方品种和生产主栽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以及MFLP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有效性,利用MFLP标记技术对24个地方品种和12个来自河北、山东和河南的生产主栽品种基因组DNA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NTSYS pc 2.1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非加权组法(UPGMA)聚类研究。结果表明,5对MFLP引物共扩增出279 条具有特异性的多态性谱带。主栽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6989~0.8746,其遗传距离比较近;而地方品种间及地方品种与生产品种间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利用34个MFLP指纹图谱标记位点编制了分子检索表,能成功区分36个小麦品种。研究结果还表明,MFLP分子标记技术可有效地应用于小麦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  相似文献   
18.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重要的气传叶部病害。不断发掘和利用新抗源是持续控制条锈病流行危害的重要基础研究工作。‘老白麦’是我国小麦农家品种,对我国当前主要流行小种和致病类型均表现为高抗水平。本研究采用常规杂交分析方法,对‘老白麦’及其与感病品种‘Taichung 29’的杂交后代在成株期和苗期分别接种CYR32号小种和CYR33号小种,进行抗条锈性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老白麦’对CYR33号小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近免疫,其全生育期抗条锈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CYR32号小种在成株期表现近免疫,苗期表现高感,成株抗条锈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属细胞核遗传。研究结果表明‘老白麦’至少含有2对显性抗病基因,分别控制‘老白麦’对CYR33号小种的全生育期抗性和对CYR32号小种的成株抗性。基因推导分析认为‘老白麦’对CYR33的全生育期抗性基因可能为未知新基因。建议在抗病育种中加以有效合理利用,促进小麦品种中抗病基因多样化布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59份美国西北部小麦品种(系)对中国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分析其抗病基因的存在情况,为培育中国抗条锈病新品种提供资源和依据。【方法】选用中国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条中33号对大部分具有高温成株抗性的美国59份小麦品种(系)苗期及成株期进行抗性接种鉴定,利用与当前有效的全生育期抗性基因Yr10、Yr15、成株抗性基因Yr18、高温成株抗性基因Yr39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抗性鉴定表明,Expresso、02W50076、ACS52610、WA008012、WA008018等5份材料苗期与成株期对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条中33号混合菌均表现为抗病,属于全生育期抗病品种。 33份材料苗期表现感病而成株期表现抗病,属于成株期抗病品种。分子检测发现59份材料均不含有Yr10;含有Yr15、Yr18和Yr39的材料分别为12、33和29份,占20%、56%和49%。【结论】Yr18、Yr39在美国西北部小麦品(系)中的分布较普遍,并且大部分可以抵抗中国当前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可应用这些抗性材料配制中国小麦抗条锈病新品种。  相似文献   
20.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最经济、有效、安全的措施。‘Cham-plein’引自法国,对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良好持久抗性。为了明确其抗性遗传特点,以感病品种‘铭贤169’与其杂交、自交和回交获得了F1、F2、F3和BC1代,人工接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CY32,在温室和田间对‘Champlein’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苗期‘Champlein’对CY32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成株期‘Champlein’对CY32的抗病性由2对显性和1对隐性抗条锈病基因以互补方式控制;系谱分析表明基因可能来源于‘Vilmorin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