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1篇
林业   26篇
农学   40篇
基础科学   48篇
  37篇
综合类   228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213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0 毫秒
51.
土壤坡面侵蚀模型是当前水土流失监测预报的重要工具,明确其应用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指导生产实践并提升水土流失监测与水土保持评价的科学性。采用同一数据源,对比研究三因子模型、USLE模型及CSLE模型的坡面侵蚀监测结果,揭示了3种模型侵蚀强度分级的差异性。三因子模型与USLE模型的侵蚀等级划分结果相近,而CSLE模型划分的侵蚀等级偏高。CSLE模型划分的中度及以下等级侵蚀分布在3.0°以下坡耕地,5.0°以上坡耕地以强烈及以上侵蚀等级为主且极强烈和剧烈侵蚀面积占总侵蚀面积的80%以上,3.0°~5.0°的坡耕地各侵蚀强度等级所占比例相当,5.0°可以确定为东北地区坡耕地侵蚀强度由轻变重的临界坡度。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覆盖与行距配置对旱作区春玉米叶片光合性能、茎秆力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旱作区玉米高产稳产最优种植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西省抗旱性强的主推玉米品种大丰30为材料,于2020-2021年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大田试验,以覆盖方式为主区,设无覆盖(T1,对照)、秸秆覆盖(T2)、地膜全覆盖(T3)3个处理,行距为副区,设40 cm+40 cm、40 cm+80 cm、50 cm+50 cm、80 cm+80 cm 4个处理,在不同生育期测定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叶绿素含量、茎秆农艺性状、力学特性(茎秆硬皮穿刺强度和抗压强度)及产量。【结果】(1)2020-2021年,随生育时期的推进,不同覆盖和行距配置下玉米叶片Pn均呈现上升趋势,在灌浆期达到峰值,而叶片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在T3处理40 cm+80 cm行距配置下,玉米叶片Pn和叶绿素含量最高,平均为26.14 μmol/(m2·s)和5.90 mg/g,其中Pn较T1(CK)和T2处理提高19.49%和8.87%,叶绿素含量较T1(CK)和T2处理提高16.37%和13.68%。(2)2020-2021年,T3处理玉米的株高、穗位高和穗位高系数最低,其次为T2处理,T1(CK)最高;在T3处理40 cm+80 cm行距配置下玉米茎秆农艺性状表现优越,不易倒伏。(3)2020-2021年,随节间数的增高,抽雄期玉米茎秆第3~5节的节间直径、茎秆硬皮穿刺强度和抗压强度减小,而节间长度增加。在T3处理40 cm+80 cm行距配置下玉米茎秆的节间直径最高,茎秆硬皮穿刺强度和抗压强度最大,抗倒伏能力增强。(4)2020-2021年,T3处理玉米产量最高,T2处理次之,T1(CK)最低。在T3处理40 cm+80 cm行距配置下玉米平均产量为13 616.46 kg/hm2,较T1(CK)和T2处理增产10.28%和5.57%,平均倒伏率为1.05%,较T1(CK)和T2处理下降8.35%和5.40%。(5)抽雄期玉米的倒伏率与第3节间直径、第3节间硬皮穿刺强度和抗压强度、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玉米产量与株高、第3节间直径、第3节间硬皮穿刺强度和抗压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T3处理40 cm+80 cm行距配置为最佳模式,适宜在山西省旱作春玉米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3.
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以及网络游戏、网络虚拟社区的普及,网络虚拟财产案件也愈来愈多、愈演愈烈,逐渐成为各个国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文章通过论述网络虚拟财产的广泛性、价值性、可度量性特征,分析网络虚拟财产的物权属性及其归属原则,并进一步探讨网络虚拟财产的司法保护。  相似文献   
54.
利用fnl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地面观测资料,对1509号台风"灿鸿"路径突变及影响南通稳定性降水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灿鸿"移动路径与副高强度、形态、台风内力的关系密切,副高与高压脊合并后转为南北向分布是"灿鸿"路径突变的主要原因;同时,"灿鸿"有追随200hPa高空辐散区移动的倾向."灿鸿"影响期间降水以稳定性降水为主;其北部的鞍型场形势及日本海高压坝的阻挡均为南通长时间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南到西南风的水汽输送带稳定维持,产生深厚湿层和明显的水汽辐合;垂直于32°N纬圈的次级环流,均为降水强度的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5.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及学生群体发展特征,对《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进行了教学现代教学模式的探究,通过积极有效地将现代科技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方式运用于该门课程的教授和实践中,并通过改进教学软件和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来。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的现代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56.
[目的/意义]数字人文研究在国内的发展已经近十年,明确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的差异有助于国内数字人文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方法/过程]首先通过对学科与机构合作的定量统计对比了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中各学科参与度、机构合作模式的差异。针对存在的差异,利用CiteSpace中的共被引聚类、突现检测、双图叠加等功能,以图谱为线索介绍了国外数字人文研究的研究进展。[结果/结论]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的主要差异在于国内外计算机、人文学科的参与程度。结合CiteSpace的共被引聚类功能,确定了国际数字人文研究中计算机学科的7个类群和两个研究主题,人文学科中的五个类群和两个研究主题。通过对两学科共被引网络的双图叠加,发现国际数字人文研究中计算机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合作相对较少,前者较为先进的技术未能较快融入后者的研究中。综上,笔者提倡国内计算机和人文学科深入参与数字人文研究中,并应注重加强数字人文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57.
对一例犬产后败血症进行诊断治疗,经过临床常规检查、血细胞学检查、血清生化检查、超声检查诊断,采取局部处理、全身治疗、对症治疗,患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8.
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以1990年、2000年和2007年3期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建立武川县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标志,获取各景观类型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建立空间信息数据库,研究了武川县近17年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土地覆被景观中,耕地、林地和草地的面积相对较大,耕地的异质性最高,居民及建设用地异质性较小,水域最小。林地的面积逐年增加,破碎化程度逐年减少,连通性逐年增强,说明在退耕还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作用下,武川县的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明显。区域内未利用地主要是沙地、盐碱地呈大面积连续分布,说明区域内土地荒漠化的形势仍非常严峻,必须继续坚持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59.
PRRSV国内流行毒株的分离鉴定及结构基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国内发病猪场采集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病料中,分离到8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病毒分离培养表明,JS1-JS5第1代即可适应Marc-145细胞。GD1-GD3经Marc-145细胞3次-4次传代后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8个分离毒株与抗PRRSV抗体均可出现特异性的胞浆荧光。它们对氯仿、甲醛、酸和碱均敏感。5-溴-2′-脱氧尿核苷对其无抑制作用。参照GenBank中已发表的PRRSV的序列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引物,分别对所分离毒株进行部分nsp2基因和结构基因的扩增。发现JS1-JS5nsp2基因发生了部分缺失。选择JS1、JS5、GD3进行nsp2基因和结构基因的扩增和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JS1、JS5和2006年以后国内分离到的高致病性PRRSV高度同源。GD3的Nsp2基因虽然没有发生第534位-第562位氨基酸的缺失,但与2006年以后分离的毒株一样,发生了第482位氨基酸的缺失。通过对3个分离毒株与其他国内分离毒株的结构基因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我国的PRRSV流行毒株可大致划分为两个亚型,JS1、JS5、GD3、CH-1a、JXA1、HUN4、SHH等属于一个亚型,BJ-4、CC-1属于另一个亚型。亚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1.2%-91.8%。  相似文献   
60.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经过数年发展游客量不断增加,为了处理好森林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结构调整、旅游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资源空间容量、生态环境容量、经济发展容量和当地居民心理容量4个子系统,对公园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测定,结果得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资源空间容量为11 153人次/d,生态环境容量为50 911人次/d,经济发展容量为8 871人次/d,旅游环境容量综合值取最差限制因子8 871人次/d,年环境容量约为100万人次;分析认为经济发展容量中的供电能力是限制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环境容量发展的主要因子,公园存在周期性超载问题,对此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控淡旺季游客量、进行日常监测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