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22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8篇
  18篇
综合类   116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鲁西牛和秦川牛体尺性状与胴体性状间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肉牛体尺性状与胴体性状两组变量之间相关本质,对鲁西牛和秦川牛的4个体尺性状和7个胴体性状分别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鲁西牛和秦川牛的体尺性状和胴体性状间都存在较强的相关,其第1典型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P0.01),典型相关系数分别是0.886和0.985,占到总相关信息的66.00%和92.92%,第2典型相关系数分别是0.738和0.802,累积占到总相关信息的87.73%和98.16%。鲁西牛体尺性状和胴体性状间第1对典型相关主要由胸围(A4)与胴体重(B1)引起,第2对典型相关主要由体高(A1)与后腿长(B5)引起,而秦川牛体尺性状和胴体性状间第1对典型相关主要由管围(A3)、胸围(A4)与胴体重(B1)、后腿长(B5)、胴体长(B7)引起,对2个品种牛两组性状的选育应侧重于这几个性状的表现,可以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除草剂对花生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猛  王金信  段敏  丁君 《花生学报》2008,37(1):42-45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精喹禾灵、高效氟比甲禾灵、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等4种除草剂对花生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除草剂对离体条件下的花生根瘤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高效氟吡甲禾灵对根瘤菌的毒力最大,在中等剂量10000 mg/L时,抑菌圈直径为2.27 cm;异丙甲草胺在中等剂量10000 mg/L对花生根瘤菌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圈直径为0.30 cm.在对花生根瘤菌共生固氮影响方面,精喹禾灵对花生抑制作用最强,对花生株高、鲜重和干重的抑制率分别为12.42%、32.85%和30.00%,与对照植株的结瘤率和总含氮量80.00%和2.43%相比,其分别为55.00%和0.95%;异丙甲草胺抑制作用最弱,对花生株高、鲜重和干重的抑制率分别为:4.29%、8.68%和1.12%,与对照植株的结瘤率和总含氮量88.62%和2.23%相比,其结瘤率和总含氮量为75.26%和1.59%;花生经过4种除草剂处理后,总含氮量明显低于对照植株的总含氮量.  相似文献   
13.
张猛  林辉  龙湘仁 《农业工程学报》2020,36(24):257-264
高精度湿地制图对湿地生态保护与精细管理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针对传统湿地分类方法的精度不高和泛化能力弱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联合全卷积神经网路(fully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FCN)与集成学习的湿地分类方法。首先利用全卷积神经网络(SegNet、UNet及RefineNet)对GF-6影像的语义特征进行提取与融合,然后利用Stacking集成算法对融合后的特征进行判别和分类。结果表明,联合全卷积神经网络与Stacking算法能有效提取湿地信息,总体分类精度为88.16%,Kappa系数为0.85。与联合全卷积神经网络与单一机器学习RF、SVM与kNN算法相比,该文提出的湿地分类方法在总体分类精度上分别提高了4.87%,5.31%和5.08%;与联合单一全卷积神经网络(RefineNet、SegNet、UNet)与Stacking算法下的湿地分类结果,该文提出的湿地分类方法在总体分类精度上分别提高了2.78%,4.48%与4.91%;该文方法一方面能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提取遥感影像深层的语义特征,另一方面通过集成学习根据各分类器的表征性能进行合理的选择并重组,从而提高分类精度及其泛化能力。该方法能为湿地信息提取及土地覆盖分类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垂枝柳( Salix babylonica L .),别名水柳、倒挂柳等,乔木,树高10~20m ,小枝细、长,下垂,枝条直立的很少,深褐色。叶互生,叶披针形,长7~15cm ,宽4~11mm ,顶端渐尖,叶基部大多楔形,无毛或幼叶微有毛,有细的锯齿。雄蕊2,花丝分离,花药呈黄色,有腺体2个。雌花子房没有柄,具有腺体1个。蒴果,果内具有种子2~4粒,成熟的种子较细小,呈深绿色,外果皮具有白色柳絮。千粒重约0.1 g。花期4月,果熟期5月。  相似文献   
15.
鲤(Cyprinus carpio)slc15a1基因是利用质子梯度逆浓度转运小肽和肽类似物到各种组织细胞内的一种低亲和力、高容量的转运载体,该基因在免疫反应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从蛋白质水平上探究slc15a1 (slc15a1a和slc15a1b)基因在鲤体内免疫应答机制中的变化,将slc15a1a和slc15a1b基...  相似文献   
16.
从河南省具有地域代表性的5个不同地区分离小麦黑胚病原菌Alternaria spp.菌株17株,经形态鉴定主要为链格孢属两个近似种A.alternata和A.tenuissima.通过与GenBank中登录的链格孢属中的9个种的rDNA-ITS序列比较分析,发现所有供分析菌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其中与6个小孢子种A.alternata、A.tenuissima、A.mali、A.gaisen,A.citri、A.arborescens同源性为98%~100%,在聚类图上成为一支,而3个大孢子种A.radicina、A.porri和A.solani聚为另外一支,可明显地与其它小孢子种区分开.通过对Alternaria 58个菌株的rDNA ITS序列分析发现,同一个种或相似种内不分地域范围和寄主都有很高的保守性.与小孢子种相比,3个大孢子种在位点97-171、365-402、443-490处具有各自的特异位点,所以这些序列有可能作为它们分类鉴定、分子标记及系统发育的重要依据.分析结果表明,ITS1-5.8S-ITS2序列分析只能验证小麦黑胚病菌形态学鉴定的结果,但不能用于链格孢近似种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适合枳砧木苗生长的菌根菌种类及基质组合,促进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在柑桔砧木容器苗生产中的高效应用,选取腐叶土、麦糠和菌渣为主要基质,分别与园土和河沙按体积比2∶1∶1配成混合栽培基质,以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地表球囊霉G.versiforme、地球囊霉G.geosporum和透光球囊霉G.diaphanum为供试菌种,采用容器育苗方法,研究了4种丛枝菌根真菌及其组合处理在3种基质下对枳苗生长及其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接种菌根侵染率不超过40%,人工接种侵染率可高达80%;枳苗以地表球囊霉接种和腐叶土或麦糠组合的侵染率最高,分别为80.7%和78.7%;以地表球囊霉接种和麦糠组合促进生长的效果最显著,菌根依赖性达到342.4%,生物量比对照高出278%,该组合促进植株氮、磷吸收的效果也最显著,其吸氮总量比对照高482.0%,吸磷总量比对照高553.8%。适合枳容器苗生长的最佳AM真菌和基质组合是地表球囊霉+麦糠混合基质。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了果-草人工生态系统中土壤生物因子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除全P与纤维分解菌、纤维分解酶、多酚氧化酶为负相关外,其余养分与生物因子间均呈正相关,且多数养分与生物因子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经通径分析发现,脲酶、硅酸盐细菌、纤维分解酶是促进有机质积存的主要生物因素,蔗糖酶是影响N、P、K速效养分的最主要因子,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纤维分解菌只是选择性地对有机质的积存和N、P、K速效养分的形成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弯孢属(Curvularia)的分类作了简要的阐述。报道了我国已发现禾本科植物上的弯孢属真菌24种,总结了弯孢属种级分类标准和禾本科植物上的弯孢属真菌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20.
报道生于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L.和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eamum L.上的弯孢属2个中国新记录种:水稻弯孢Qurvularia oryzae Bugmnicourt和黄茅生弯孢Curvularia heteropogonicola(sjvan.)Alcom。研究标本保藏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