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7篇
  1篇
综合类   94篇
农作物   4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千粒重是油菜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利用高通量SNP芯片对496份具有代表性的油菜种质资源进行基因型分析,考察群体在3个环境(14NJ、15TZ、16TZ)中的千粒重表型,利用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和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本群体在3个环境中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为63.12%。MLM模型检测到6个显著位点,解释28.92%的表型变异;GLM模型检测到61个显著位点,解释47.08%的表型变异。合并共同位点后得到62个显著位点,联合解释47.31%的表型变异。这些位点分布在基因组所有染色体上,在A07、A03和C06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数目最多的9、8和7个位点。其中效应最大的位点Bn-scaff_17526_1-p1066214位于C09染色体,在MLM和GLM模型中表型贡献值分别为5.55%和15.26%。21个位点与前人报道的QTL重叠,其中8个位点得到至少2个群体的验证。其余41个位点为新鉴定的位点,其中多个位点效应高且在多环境中被检测到,如位点Bn-A03-p560769、Bn-scaff_15743_1-p599416和Bn-scaff_15743_1-p590955等。在11个位点附近找到DGAT、EOD3、AGL61、WRI1、DA2、RAV1等拟南芥已报道千粒重基因的同源基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解析甘蓝型油菜千粒重的遗传基础,为研究千粒重的调控机制、指导千粒重的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2.
小孢子胚转化成苗是油菜高效小孢子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探索了基因型、激素、冷处理、琼脂糖浓度以及胚大小等因素对油菜小孢子胚成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一定措施可明显提高胚成苗率,获得更多的小孢子苗.不同基因型材料的小孢子胚成苗率有明显不同,最高的胚成苗率可达42.9%;添加激素GA3和提高培养基的琼脂浓度至1.5%可提高...  相似文献   
63.
为鉴定双低杂交油菜宁杂15号的耐盐性强弱,研究了单盐与复盐对宁杂15号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不同盐浓度胁迫下,宁杂15号的耐盐性强于秦油10号和宁杂11号;宁杂15号对复盐的耐受性强于对单盐的耐受性,在单盐浓度为1.05%以下时,宁杂15号发芽率可达到79%以上,幼苗株高和根长生长正常.在复盐浓度为1.4%以下时,宁杂15号发芽率可达到85%以上,幼苗株高和根长也正常生长.因此,宁杂15号耐盐性较强,适宜在江苏沿海滩涂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4.
杂交油菜宁杂11号肥料与密度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杂交油菜宁杂11号的适宜施肥量和种植密度,进行了宁杂11号肥料与密度二因子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两个施肥水平间及种植密度间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农艺性状表现上,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单株生产力等产量构成因素均随密度增加呈递减趋势;宁杂11号适宜施肥量为22.5 kg/667m2(纯氮量)左右,直播密度宜控制在12 000株/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65.
核盘菌诱导下甘蓝型油菜防御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田田  彭琦  陈松  张洁夫 《作物学报》2014,40(3):416-423
菌核病是油菜主要病害, 至今尚未在油菜及相关植物中找到抗性基因。本研究利用qRT-PCR法比较了抗病品种宁RS-1和感病品种APL01在接种核盘菌后0~48 h内11个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 以揭示抗病品种宁RS-1的抗病机制。结果表明, 4个基因(PGIP、Cu/ZnSOD、OXO和GLP)在核盘菌诱导前后抗、感品种内表达量均较高, 且抗病品种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病品种, 尤其是PGIP基因, 抗病品种宁RS-1在24 h的表达量为诱导前的170.4倍, 而感病品种仅为诱导前的3.5倍, 该时期抗病品种PGIP的表达量为感病品种的1299.4倍;2个基因(LOX2和PDF1.2)在诱导前后抗、感品种内的表达量均较低, 但抗、感品种间表达量差异显著;5个基因(FeSOD、PAL、EDS1、PR1和EIN3)诱导前后抗、感品种内的表达量均较低, 且抗、感品种间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推测抗病品种宁RS-1对菌核病的抗性可能是由于PGIP的上调表达, 抑制了核盘菌PG蛋白对侵染部位油菜组织细胞壁的降解, 从而抑制了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蔓延。  相似文献   
66.
甘蓝型油菜主要脂肪酸组成的QTL定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应用RAPD、SSR和SRAP技术, 对甘蓝型油菜低芥酸品系APL01与高芥酸品系M083杂交组合的BC1F1群体进行检测, 获得251个分子标记, 构建了19个连锁群组成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 应用WinQTLCart 2.0对油菜主要脂肪酸组成进行QTL扫描, 获得与棕榈酸含量相关的QTL 5个, 分别位于N3、N8、N10和N13连锁群, 其中效应值较大的主效QTL qPA8-1和qPA13分别可解释棕榈酸含量表型变异的11.31%和14.47%。获得与硬脂酸含量相关的QTL 3个, 分别位于N1、N8和N16连锁群, 其中效应值较大的主效QTL qST16可解释硬脂酸含量表型变异的12.22%。获得与油酸含量相关的QTL 2个, 位于N8和N13连锁群, 均为主效QTL, 其中qOL8位于N8连锁群的m11e37b~A0226Ba267区间, 可解释油酸含量表型变异的11.73%, qOL13位于N13连锁群的m18e46~m20e25a区间, 可解释表型变异的27.14%。获得与亚油酸含量相关的QTL 3个, 其中主效QTL qLI8-1位于N8连锁群, 可解释亚油酸含量表型变异的13.25%。获得与亚麻酸含量相关的QTL 3个, 效应值均较小, 属微效QTL。获得与廿碳烯酸含量相关的QTL 4个, 分别位于N8、N13和N15连锁群, 其中主效QTL qEI8-1、qEI8-2和qEI13分别可解释廿碳烯酸含量表型变异的12.20%、10.22%和11.14%。获得与芥酸含量相关的QTL 2个, 位于N8和N13连锁群, 均为主效QTL, 其中qER8位于N8连锁群的m11e37b~A0226Ba267区间, 可解释芥酸含量表型变异的16.74%; qER13位于N13连锁群的A0301Bb398~m18e46区间, 可解释芥酸含量表型变异的31.32%。在N8连锁群的分子标记m11e27b附近及N13连锁群的分子标记m18e46附近存在多个主要脂肪酸的主效QTL, 这些标记可用于油菜脂肪酸改良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67.
张洁夫  戚存扣  浦惠明  陈锋  陈松  陈新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892-14893,14895
[目的]推广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11号。[方法]介绍了宁杂11号主要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结果]宁杂11号具有产量高、熟期早、品质优、抗性强、适合机械化等特点,3年区试、生产试验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了9.19%,1.04%和12.37%。[结论]宁杂11号适合江苏及邻近省市油菜主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8.
转基因高油酸油菜株系W-4种子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fad2基因下调表达对油菜种子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分析比较了转基因高油酸油菜品系W-4的T5、T6和T7种子以及非转基因对照Westar种子中的脂肪酸组成。数据显示W-4种子中油酸平均含量为84.61%±1.41%,较对照增加了25.91%,达到极显著水平;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分别为3.22%±0.56%和3.45%±0.51%,较对照分别下降了80.89%和47.00%,降幅均达极显著水平。此外,W-4种子中棕榈酸平均含量为3.42%±0.18%,较对照Westar下降18.10%,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硬脂酸平均含量为1.87%±0.19%,较对照下降了8.33%,亦达到显著水平;W-4种子中廿碳烯酸的平均含量为1.54%±0.06%,较对照平均增幅为18.46%,达到极显著水平;W-4平均芥酸含量较对照略有增加,但不显著。结果表明油菜种子中fad2基因下调表达对种子的脂肪酸合成与积累影响较大,其不仅显著降低种子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油酸的含量;而且也显著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并促进长链单烯酸的合成。  相似文献   
69.
作为世界重要油料作物之一的油菜(Brassica napus),其种子油不仅在食用植物油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在化工产业和生物能源领域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油菜种子含油量影响因素及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运用基因工程提高油菜种子油含量的策略,以期为油菜含油量的大幅度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0.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遗传与QTL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低芥酸油菜品系APL01与高芥酸品种M083杂交获得的6个基本世代(P1、P2、F1、B1、B2和F2)为材料,利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油菜脂肪酸组成中的芥酸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芥酸含量由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12.27和-8.83,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35和1.69,加性效应显著大于显性效应;芥酸含量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为92.54%~96.72%。以(APL01×M083)BC1F1为作图群体,利用251个分子标记,构建了由19个连锁群组成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并利用W inQTLCart 2.0对种子芥酸含量进行QTL扫描,获得2个与芥酸含量相关的QTL,其中qER8位于N8连锁群的m11 e37b~A0226Ba267区间,效应值为-8.32,可解释芥酸含量表型变异为16.74%;qER13位于N13连锁群的A0301Bb398~m18 e46区间,效应值为-9.12,可解释芥酸含量表型变异为31.32%。qER8和qER13两侧分子标记m11 e37b、A0226Ba267、A0301Bb398和m18 e46可用于芥酸含量的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