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5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11篇
  15篇
综合类   42篇
农作物   2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条件下2个高产小麦品种吸收利用不同来源氮素的差异。结果表明:1)同一灌水条件下,泰山23(T23)植株氮素总积累量、来自肥料氮的量、来自土壤氮的量、肥料氮和土壤氮开花期在营养器官中的总积累量及成熟期在子粒中的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山农664(S664)。2)泰山23底墒水+拔节水处理(W1)营养器官中积累的肥料氮向子粒的转移量显著高于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处理(W2),土壤氮的转移量W1与W2处理无显著差异;山农664营养器官中积累的肥料氮和土壤氮的转移量均为W2显著高于W1处理。3)泰山23的子粒蛋白质含量、灌溉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为W1显著高于W2处理,子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在W1与W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山农664的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为W2显著高于W1处理,子粒蛋白质含量、氮素利用效率、灌溉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在W1与W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从子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素与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综合分析,W1和W2处理分别是泰山23和山农664高产高效的灌水方式。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经济林生产生产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一系列经济林集约化栽培的新技术,对本区经济林的生产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3.
吹雪类和风沙类的天气现象能否同时存在并相互转变呢?我们经过多次观察和学习,认为它们是完全可以相互转变和同时存在的。当然,碰到这样的情况。应该谨慎、确切地判断和记录。  相似文献   
24.
为明确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花后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在大田条件下,以中穗型品种济麦229和大穗型品种泰山27为材料,设置3个水分处理[开花期不灌水(W0)、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0%(W1)和85%(W2)],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对小麦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个小麦品种W1处理的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在开花后7~35 d均显著高于W2处理,W0处理最低。(2)两品种开花后21~35 d的籽粒灌浆速率均表现为W1W2W0。(3)两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在不同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千粒重均表现为W1W2W0;济麦229的穗粒数表现为W2W1W0,籽粒产量表现为W1、W2W0;泰山27穗粒数表现为W1、W2W0,籽粒产量表现为W1W2W0;两品种的水分生产效率均表现为W1W0、W2。(4)开花后旗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开花后14~21 d的籽粒灌浆速率及千粒重均表现为泰山27显著高于济麦229;在W1条件下,泰山27开花后21 d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比济麦229分别高9.25%和12.80%,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高于济麦229。因此,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泰山27为高产节水品种,且在小麦开花期将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0%可同步实现小麦高产和节水。  相似文献   
25.
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在黄淮冬麦区,研究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利用规律的影响,为该区旱地小麦合理的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9-2010和2010-2011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6个施氮量处理(0、90、120、150、180和210 kg•hm-2),研究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在150 kg•hm-2及以下的处理增加施氮量,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开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吸收量显著增加;在150 kg•hm-2基础上增加施氮量,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开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吸收量与150 kg•hm-2处理无显著差异,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降低,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升高。施氮量为180 kg•hm-2和210 kg•hm-2,成熟期0-1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150 kg•hm-2处理,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施氮150 kg•hm-2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最高,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较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50 kg•hm-2,是兼顾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适宜施氮量。  相似文献   
26.
灌溉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和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许振柱  于振文  王东  张永丽 《作物学报》2004,30(10):1002-1007
在田间遮雨棚中研究了两种灌溉模式和两个冬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和运转规律,在本试验条件下,开花期吸收的氮来自土壤的占75.77%~83.09%,到成熟期为79.31%~83.74%。灌浆期间灌水增加植株各器官吸收肥料氮的比例,而降低了吸收土壤氮素的比例。小麦籽粒氮素的67.47%~83.37%来自开花前营养器官的贮存氮,虽然叶片的总含氮量  相似文献   
27.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逐步上升,国民经济水平日渐提高,对于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园、广场等娱乐场所越来越多的出现,随着人口不断上升,住房也在逐渐兴建。因此,我们需要的土地越来越多,而与之相关就使得其他生物生存空间不断缩小,全球生态平衡也就被打破。尤其在人口密集的今天,我们国家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已经威胁到了生态环境,为了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必须对土地资源做到最大化使用,开发土地资源的同时,也需要结合生态环境,做到两者的平衡。  相似文献   
28.
DNA芯片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NA芯片技术是近年迅速发展的一门生物高新技术 ,其突出特点在于高度并行性、多样性 ,即能一次性对生物遗传信息进行大规模的快速、同步分析。DNA芯片技术目前已用于基因重复测序、基因表达分析、新基因的发现、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 SNPs)研究、基因诊断、药物筛选等领域 ,而且其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展。本室运用这一新技术 ,检测水稻在受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及该菌株的 rpf C基因缺失突变体感染时基因表达的差异 ,发现一些基因可能与水稻抗白叶枯病相关  相似文献   
29.
9000 kg/公顷小麦施氮量与生理特性分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在本试验生产条件下和施氮量范围内, 具有9000 kg/hm2产量潜力的品种鲁麦22与7500 kg/hm2产量潜力的鲁麦14相比较, 鲁麦22品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长, 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和籽粒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活性高, 标记旗叶的14C同化物滞留在标记叶中的比例少、向籽粒分配的  相似文献   
30.
耕作方式对麦田土壤水分消耗和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置条旋耕、深松+条旋耕、旋耕、深松+旋耕和翻耕5种耕作方式处理,研究耕作方式对小麦各生育阶段土壤水分消耗和硝态氮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1)深松+条旋耕处理小麦各生育时期棵间蒸发量、播种至拔节阶段0-4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和农田日耗水量显著低于旋耕、深松+旋耕和翻耕处理的;开花至成熟阶段60-12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农田日耗水量和灌浆后期旗叶水势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的。(2)深松+条旋耕处理成熟期0-8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与深松+旋耕处理的无显著差异,均低于其他处理的;80-12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深松+旋耕处理的。(3)深松+条旋耕处理籽粒产量与深松+旋耕处理的无显著差异,均高于其他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是本试验条件下的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