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5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为进一步明确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L.)Pers.成功入侵的化感潜力,利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其地下部分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化感潜力。结果显示,播后第1天,假高粱根状茎、须根和根状茎+须根水浸提液浓度为0.04 g/mL时,对小麦种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76.00%、96.00%和70.00%;播后第5天,分别为6.77%、22.03%和10.17%。土壤介质中,小麦播种5天后,假高粱根状茎、须根及根状茎+须根粉碎物为0.040 g/g时对小麦种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32.20%、42.37%和35.59%。抑制活性随浓度增大而增强,随时间延长而降低。以3种材料干粉混入土壤,均对小麦幼苗苗高和根长有抑制作用。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试验中,须根的抑制活性均强于根状茎。  相似文献   
32.
通过室内模拟小麦秸秆还田, 研究小麦秸秆对农田杂草种子萌发和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麦秸秆对杂草种子的萌发抑制活性随秸秆还田的时间呈动态变化, 0~10 d抑草活性逐渐增强, 10 d后抑草活性逐渐降低。对狗尾草种子的萌发抑制效果最好, 在10 d时对狗尾草种子萌发抑制率高达83%。采用Biolog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 10 d处理土壤微生物结构多样性及代谢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研究明确了小麦秸秆还田能够抑制杂草种子萌发, 并改变土壤微生物环境。  相似文献   
33.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了田旋花不同组织、不同叶龄的EPSPS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及草甘膦对EPSPS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田旋花EPSPS基因在不同组织表达量差异显著,在叶的表达量高于茎和根;该基因在9叶期的表达量最高,是3叶期的1.5倍;在草甘膦处理后,田旋花EPSPS基因的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在处理后24h达最大值。随草甘膦剂量增加,该基因的表达量升高。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解析田旋花对草甘膦耐药性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野燕麦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防除小麦田间恶性杂草野燕麦提供依据,采用添加系列试验和模型拟合的方法研究了野燕麦与小麦的竞争.结果表明,随着田间野燕麦密度的增加,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逐渐降低,而小麦千粒重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野燕麦密度与小麦有效穗数和产量间的关系以指数模型(y=beax)较好,与穗粒数间的关系以直线模型(y=ax b)较好,而与小麦产量损失间的关系以对数模型(y=alnx b)最佳.野燕麦对矮秆小麦品种郑麦9023产量性状的影响大于对高秆品种鄂麦35057的影响.根据小麦的经济危害允许水平,通过拟合的野燕麦密度与小麦产量损失的对数模型估算,当小麦品种为鄂麦35057时,野燕麦人工防除的经济阈值为9.04株·m-2,使用6.9%精噁唑禾草灵水乳剂化学防除的经济阈值为3.77株·m-2;而当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时,相应的经济阈值分别为5.85株·m-2和3.32株·m-2.不同小麦品种的生长竞争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是导致野燕麦与小麦间的竞争发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5.
抗苄嘧磺隆雨久花ALS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近年来,中国东北水稻田抗药性雨久花发生严重,部分地区用苄嘧磺隆已无法有效控制该杂草的危害。为明确该杂草抗药性发生的根本原因,本试验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稻田杂草雨久花(Monochoria korsakowii)对苄嘧磺隆的抗药性机理,以确定导致抗药性产生的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氨基酸突变位点。【方法】利用PCR技术,通过对抗药性雨久花生物型和敏感性雨久花生物型ALS片段进行扩增和基因克隆,最后对DNA序列进行测序比对。【结果】与敏感性的雨久花ALS相比,抗药性雨久花生物型的ALS共有3处发生突变,即第197位脯氨酸突变为组氨酸,第200位蛋氨酸突变为缬氨酸,第388位精氨酸突变为组氨酸,其中第197位突变与诸多文献报道相符。【结论】抗药性雨久花ALS第197位的突变可能是雨久花对苄嘧磺隆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其它2个氨基酸突变是否也导致杂草对苄嘧磺隆产生抗药性未见相关报道,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6.
不同化学试剂及人工处理对稗草种子休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应用不同化学试剂及人工剥去颖壳处理来提高稗草种子的萌发率,不同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不同.GA3、浓H2 SO4、KNO3、剥去颖壳处理都有利于稗草种子的萌发,但剥去颖壳破除休眠的效果不理想.通过800~1200 mg/L GA3浸种24 h,浓硫酸浸种10~ 20 min,都能打破稗草种子休眠,使其发芽率超过70%;KNO3溶液可打破部分稗草种子休眠,2% KNO3浸泡12 h,发芽率为34.67%;NaOH、HC1不宜用于解除稗草种子休眠.  相似文献   
37.
旱莲草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防治经济阈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大田条件下旱莲草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和为其防治提供有效经济参数,采用添加系列试验和模型拟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旱莲草密度下水稻田间透光率、水稻株高和产量性状的变化。当旱莲草密度≥2株/m2时,田间透光率显著降低,且随着旱莲草密度增加,水稻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等显著降低,空粒率显著增加,导致产量显著下降。二次曲线模型y=-0.0189x2+2.3546x+2.0819能很好地拟合旱莲草密度与水稻产量损失间的关系。人工拔除方法和10%苄嘧磺隆WP防除旱莲草,其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分别为22.22%和4.67%,经济阈值分别为9.3株/m2和1.1株/m2。  相似文献   
38.
田旋花对草甘膦的耐药性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温室条件下,测定了草甘膦对田旋花与打碗花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体内莽草酸含量变化的影响,比较了两者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5-enolpyruvylshikimate-3-phosphate syn-thase,EPSPS)基因及编码氨基酸的差异,以探讨田旋花对草甘膦的耐药性机制。结果表明,田旋花对草甘膦的耐药性较高,GR50值(有效成分)为2834.04g/hm2;打碗花相对敏感,GR50值为210.63 g/hm2。经有效成分922.50 g/hm2草甘膦处理后,耐药性高的田旋花体内莽草酸积累缓慢,处理后7天达到峰值,为397.69μg/g;而打碗花体内莽草酸含量呈现持续快速升高的趋势,处理后13天达到峰值,为1 299.52μg/g。克隆获得的田旋花和打碗花编码EPSPS cDNA长度相同,均为1 707 bp,编码520个氨基酸,两者在EPSPS保守区内存在不同的氨基酸位点,田旋花的第101位为极性丝氨酸,而打碗花为非极性苯丙氨酸。  相似文献   
39.
抗草甘膦杂草及其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介绍了迄今为止全球发现的13种抗草甘膦杂草的发生、发展,并从草甘膦的吸收、输导和分布,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S)的活性以及抗药性遗传等方面对其抗性机制进行了讨论,指出了中国在未来出现抗草甘膦杂草的潜在风险性,并提出了延缓杂草对草甘膦抗性发生的策略。  相似文献   
40.
抗药性杂草与治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抗药性杂草对农田杂草治理和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成为备受全球关注的严重问题。随着长期、大量使用相对有限的化学除草剂,全球抗药性杂草发展迅猛,目前已有217种杂草对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我国抗药性杂草发展也十分迅猛。本文在介绍杂草抗药性基本概念、抗药性杂草发展过程、抗药性杂草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描述了抗药性杂草治理策略,以期为我国抗药性杂草研究和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