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7篇
林业   58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47篇
  53篇
综合类   335篇
农作物   31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140篇
园艺   127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831.
【目的】克隆鸭血清白蛋白(duck serum albumin,DSA)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mRNA表达规律研究。【方法】以前期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的白蛋白(albumin,ALB)基因为候选基因,通过构建雏鸭肝炎病毒和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inosinic polycytidylic acid,Poly(I:C))感染模型,利用RT-PCR、RACE技术和基因组步移技术分别克隆ALB基因cDNA序列和5′侧翼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利用RT-qPCR检测ALB基因各组织时空表达量。【结果】①ALB cDNA全序列长为2 107 bp,包括47 bp的 5′UTR、212 bp的 3′UTR和1 848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其5′侧翼序列具有典型的TAAT box、CAAT box以及HSF、HNF、C/EBP等多个肝脏富含的潜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②RT-qPCR显示,ALB mRNA 呈肝脏组织特异性表达,且在雏鸭肝炎病毒和Poly(I:C)等抗原刺激后,肝脏组织ALB mRNA表达量总体表现水平为先上升后下降,24 h后保持在稳定水平。【结论】成功克隆了鸭ALB基因cDNA和5′侧翼序列,该基因在不同禽类(鸡、鸭、火鸡)中表现为相当保守,主要在肝脏组织中表达,且在雏鸭肝炎病毒和Poly(I:C)感染下,ALB mRNA表现水平为先上升后下降。  相似文献   
832.
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结合淇县实际情况,从土地利用的结构、程度、投入程度和产出效益4个方面建立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计算综合分值,采用聚类分析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分为优化整理利用、加强整理利用和重点整理利用3级,并阐述各级别在今后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833.
利用UniGene数据库转录本序列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已有全长mRNA序列数据的基因进行其转录本5'端序列的比对,获得该基因编码区前所有转录本的启始位点信息.通过7种植物17437个基因的分析表明,植物基因平均在171 bp(mRNA水平上)或174 bp(基因组水平上)的区间内转录启始,转录频率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为此我们研发了基因转录启始频率分析程序包PIFMaker,并基于以上分析获得的数据,建立了植物基因转录频率数据库(PIFdb,http://ibi.zju.edu.cn/bioinplant/).本研究分析基于该数据库第2版(Release 2.0)的数据.  相似文献   
834.
在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克山农场(东经125°7′40″~ 125°37′30″,北纬48°11′15″~48°24′7″)内,选择坡度、坡向、坡长、前茬作物基本一致的有农田防护林带和无林带的坡面为试验地,在每个试验地内分别布设1条垂直等高线水平距离为390 m的样线,每条样线上按垂直等高线水平距离30 m等间距设置12个样方,每个样方内按照不同土壤深度(h)范围分别采集表层(0<h≤20 cm)和下层(20 cm<h≤40 cm)土壤样品用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的测定,分析农田防护林带对黑土坡面土壤养分侵蚀-沉积规律的影响.结果 表明:①林带对黑土坡面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侵蚀-沉积分布规律,均通过改变侵蚀-沉积周期、缩减甚至消除侵蚀区范围、阻断侵蚀区并实现侵蚀区向沉积区转变而产生影响.②林带直接消除了坡面中上部的有机碳和全氮侵蚀区,阻断了坡面中下部土壤有机碳和全氮侵蚀区,并通过缩减侵蚀区范围、实现侵蚀区向沉积区转变对坡面土壤全磷分布规律产生影响.建议:将黑土坡面农田防护林带配置间距调整为120~ 140 m.  相似文献   
835.
施用壳聚糖水溶肥对西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温室试验研究了壳聚糖水溶肥不同施用方式及不同施用量对西瓜生长、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喷施与滴灌2种施用方式,各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喷施清水、喷施壳聚糖1 000倍液、500倍液和250倍液;每次滴灌清水,滴灌壳聚糖450、900和1 800 m L/hm2,3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西瓜定植35 d后喷施壳聚糖水溶肥处理西瓜叶片叶绿素、西瓜茎粗,叶片数及主茎长均显著大于清水喷施处理,其中稀释250倍液西瓜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SPAD值为65.90,主茎长最大,主茎长为80.73 cm;但是在第50 d西瓜生长差异不显著。施用壳聚糖水溶肥能够显著提高西瓜产量,其中喷施效果优于滴灌,其中每次滴灌1 800 m L/hm2处理西瓜产量最高,西瓜产量为49 550 kg/hm2。不论是喷施还是滴灌壳聚糖水溶肥均能够显著增加西瓜糖度,根据试验结果,喷施效果优于滴灌。综上所述,施用壳聚糖水溶肥能显著提高西瓜长势,增加西瓜糖度和产量,建议喷施为主要施用方式。  相似文献   
836.
抗稻瘿蚊新基因Gm6在分子标记抗性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发现与抗稻瘿蚊的基因Gm6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基础上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markeraidedse lection ,MAS)方法 ,成功地选育出抗稻瘿蚊的品系。首先用RAPDOPM0 6标记鉴别和确认大秋其及其衍生品系抗蚊青占、抗蚊 2号、抗蚊 3号、抗蚊 5号、多抗早占等 10个品系含有Gm6基因 ;分别用RG4 76 /AluI和RG4 76 /ScaI标记确定了育种亲本的多态性。 1999年用OPM0 6标记 ,从丰银占 /大秋其F3 家系中 ,鉴定出 15个抗稻瘿蚊的株系 ;2 0 0  相似文献   
837.
通过室内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评价了稻虫杀净,甲胺磷等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等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及对稻田有益生物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虫杀净对水稻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稻田有益生物种群的影响较小,在防治水稻害虫上可替代甲胺磷等高毒性杀虫剂。  相似文献   
838.
不同动物源新城疫病毒感染不同种属细胞的病变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0株不同动物源的新城疫病毒F48E8,La Sota、La Sota-GFP、ZJ1、ZJ1-GFP、JS-4-05-Go、Gx-1-05-Ch,JS-1-07-Os、Js-1-07-Du、JS-1-07-Pi等毒株分剐感染鸡胚、鹅胚、鸭胚成纤维细胞、PK-15、Dulac、FK81、MDCK、Vero、Hela多种不同动物来源的传代细胞系,通过对病毒感染细胞后病变的观察、ZJ-GFP及La Sota-GFP两个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指示的病变,了解不同的毒株对不同细胞感染性的差别.结果表明,不同毒力、不同动物源的新城疫病毒致不同种属细胞病变的作用不同,产生病变的时间有差异,强毒F48E8等毒株感染细胞后48~72 h可以引起几种禽源成纤维细胞全部裂解,而哺乳动物来源的细胞在60~120 h细胞发生病变,且病变也不如禽源成纤维细胞严重,出现了细胞的圆缩.弱毒株在胰酶处理后感染细胞,72 h以后出现明显细胞病变,引起的哺乳动物细胞病变不明显.受试毒株的动物种属来源与细胞的致病性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39.
广东省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对三化螟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化螟(Scirphaga incertulas),是广东省水稻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面积1000-2000万亩次,每年发生4-5代。全年为害又是钻蛀性害虫,选育抗虫品种是防治该虫的理想途径,但因缺乏高抗资源,至今未见成功的报  相似文献   
840.
对谷子品种豫谷 36 在 2020-2021 年华北夏谷区组和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构成因素等特征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以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豫谷 36 在华北夏谷区、西北春谷中晚熟区均能完成其生育进程并安全成熟,表现出较强的生态适应性;2 年 40 点次区域试验中,30 点次较对照品种增产,显示出豫谷 36 具有较好的产量适应性。豫谷 36 适宜在华北夏谷区、西北春谷中晚熟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