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85篇
  18篇
综合类   30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炭醋肥对蔬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于1997年-1998年施用炭醋肥,研究其对蔬菜产量与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在氮、磷、钾肥基础上施用炭醋肥要使供试蔬菜增产9.29%-16.9%,维生素C含量提高4.36%-8.92%,硝酸盐含量降低9.61%-11.0%。  相似文献   
52.
为探寻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对黑土玉米田土壤CO2排放与碳平衡的影响,于2023年开展大田试验,设置秸秆离田(S0,对照)、秸秆覆盖还田(S1)、秸秆旋耕还田(S2)3种秸秆还田方式,同时设置常规施加氮肥(N, 250kg/hm2)与不施加氮肥(W,0kg/hm2,对照)2种施氮模式,共计6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玉米生育期土壤CO2排放通量以及玉米收获后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探究土壤CO2累积排放量与SOC、DOC、MBC含量的关系,并分析黑土玉米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状况。结果表明:各处理中土壤CO2累积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S2N、S1N、S0N、S2W、S1W、S0W,其中S2N处理土壤CO2累积排放量较S0W处理显著增加70.31%(P<0.05)。在相同施氮模式下,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增加SOC、DOC、MBC含量,且土壤CO2累积排放量与SOC、DOC、MBC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下,S1N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为13534.4kg/hm2,作物碳排放速率最低,为0.122kg/kg。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下黑土玉米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值均为正值,表现为较强的碳“汇”,其中S1N处理碳平衡值和土壤固碳潜力最大,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13.12%~94.05%、3.49%~25.32%。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常规施氮(S1N处理)可以实现黑土玉米田土壤固碳减排和作物增产目的。  相似文献   
53.
根据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3种肥力水平:低肥、中肥、高肥条件下大豆光合速率Pn、气孔阻力Rs在初花期和盛花期的日变化。结果表明,初花和盛花期大豆叶片光合速率、Rs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盛花期的Pn明显高于初花期,无论在初花还是盛花期,中肥条件的叶片Pn最大,高肥次之,低肥最低;叶片气孔阻力以中等肥力最低,低肥最高,和光合速率变化趋势非常符合。  相似文献   
54.
坡耕地局部打破犁底层对水分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我国东北半干旱地区坡耕地的耕作层逐年变薄,结构坚硬、紧密的犁底层上移变厚,造成土壤透水、通气性极差,土壤径流、泥沙侵蚀严重,严重影响水分的入渗。利用同心环有压入渗试验及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在垄作区田的坡耕地中,根据区田土垱之间打破犁底层范围的不同,来分析坡耕地的犁底层对水分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打破犁底层后水分稳定入渗率提高,产流时间延长,径流和泥沙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5.
土壤全方位振动深松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2005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进行田间试验发现,以常规耕作处理作对照,经全方位振动深松后地块在当地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全方位振动深松技术对于保证大豆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
初生羔羊的护理工作是羔羊生产的中心环节,实践证明,羔羊出生后3天是死亡的高峰时期,重点抓好接羔前准备、接羔和前期护理三项措施,可提高羔羊成活率。  相似文献   
57.
通过田间试验,以大豆为供试作物.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206)进行水肥试验,对不同水肥处理的滴灌大豆产量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条件下,水、氮对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氯素作用大于灌水作用;两因素交互作用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为正效应.  相似文献   
58.
祁连山节约高效小麦栽培技术研究表明,当地新技术产量较高,成本有所降低,纯收益居中,且有一定的稳定性,目前该技术虽很接近统一新技术,但要适当降低播量,尽可能采用机播;各单项新技术措施均有一定的增产、增值效应,其中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和品种更新在综合技术措施增产、增值中起主要作用,干耧湿锄和综合防草措施可因地、因时制宜地进行;各单项新技术措施的有机组合是双增(增产、增值)一稳的有效途径,宜在祁连山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9.
从东北半干旱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了黑龙江地区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讨论了水肥耦合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黑龙江地区农业的关系,以及水肥耦合研究对黑龙江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
为了探索北方寒冷地区温室蔬菜的耗水规律,基于温室豆角滴灌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寒地温室不同生育期不同灌水定额对秋季豆角耗水规律及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豆角在苗期耗水模数最高为37.75%,在开花期耗水强度最高为2.83mm/d;苗期灌水量对豆角产量的影响显著,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最佳的灌溉模式为:苗期灌水定额为12mm、开花期灌水定额为12mm、结荚期灌水定额为24mm、采摘期灌水定额为6mm,可提高产量7.63%,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98.26%,达到27.48kg/m3,该节水灌溉模式可实现豆角高产及水分利用高效的统一,为指导北方寒冷地区温室豆角的节水灌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