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水产渔业   40篇
畜牧兽医   1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活体鲍倍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丁君  张国范  宋坚  巩宁 《水产科学》2000,19(6):14-16
分别取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足肌和血液制样,经DAPI染色后,用PartecPAS-Ⅲ型流式细胞仪测定其倍性,试验证明三倍体鲍的DNA相对含量是二保体的1.5倍,切足法和抽取血液法两种制样方法均得到满意结果,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鲍倍性适应鲍多倍体产业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52.
大连群体两种壳型菲律宾蛤仔的双列杂交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为探讨不同壳型菲律宾蛤仔的杂种优势,于2007年6月开展了壳宽型(W)和壳扁型(P)两种壳型菲律宾蛤仔的双列杂交。实验由2个杂交组PW(P♀×W)、WP(W♀×P)和2个自交组WW(W♀×W)、PP(P♀×P)组成。结果表明,杂交子代壳宽与壳长的比值、放射肋数介于两个自交子代之间,表现为中间型。浮游期间,幼虫未表现出生长优势,但表现出一定的存活优势,幼虫大小存在显著的母本效应。PW和WP子代的存活优势分别为(3.43±0.54)和(4.21±0.55)。室内培育阶段,杂交子代稚贝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存活优势,但母本效应逐渐减弱,PW和WP子代的生长优势分别为(10.76±2.25)和(8.28±1.88),存活优势分别为(5.52±0.62)和(11.10±2.41)。养成期间,杂交子代的生长、存活优势更加明显,母本效应消失,PW和WP子代的生长优势分别为(16.22±0.23)和(14.80±1.50),体重的杂种优势分别为(50.29±1.13)和(35.27±2.43),存活优势分别为(12.30±1.37)和(17.45±0.75)。以上结果说明两种不同壳型蛤仔杂交可以产生杂交优势,随着个体发育杂交优势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53.
近几年来,研究囊虫病的实验室检验方法如:环状沉淀、琼脂扩散、补体结合、间接血凝、乳胶凝集等试验都有报导。我们用炭凝集试验快速检验猪囊虫病曾进行探讨,现就其应用价值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54.
通过二倍体、三倍体杂交的方法制备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非整倍体。实验组设为2n♀×3n♂组、3n♀×2n♂组和3n×3n组,对照组为2n×2n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畸形率高,担轮虫孵化率及D形幼虫生成率等参数均降低,幼虫死亡率高。在担轮幼虫向D形幼虫转化期,实验组发育滞后。培育过程中染色体数为25左右的非整倍体不能存活,整倍体和染色体数与整倍体接近的非整倍体能够存活。实验证实该方法是进行贝类非整倍体制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5.
<正> 近年来,随着饲养科研工作的进展,美、英、日等国饲养标准的营养水平较前均有下降的趋势。美国国家科委(NRC)1964年规定妊娠母猜日粮营养水平要求D.E8,200—9,800千卡,D.C.P 396—410克,到1973年D.E降到6,600千卡,D.C.P降到280克,1975年D.E降到6,560千卡,1979年又降到6,120千卡,D.C.P 216克。为了更合理的利用饲料,不断提高母猪生产水平,降低饲养成本,我们连续进行3年妊娠母猪不同营养水平试验,为拟定母猪的合理饲养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6.
菲律宾蛤仔稚贝最适生长环境条件的响应面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温度(T)、盐度(S)、pH及三者交互作用对菲律宾蛤仔稚贝期壳长生长的影响,使用Design-Expert 7.0软件采用BBD(Box-Behnken Design)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响应面分析,寻找最适生长条件组合,并构造蛤仔稚贝壳长生长模型。实验进行30 d对蛤仔稚贝壳长(L)进行测量。实验条件梯度设计为温度(30℃、25℃、20℃)、盐度(15、20、25)、pH[(7.00±0.09)、(8.00±0.09)、(9.00±0.09)]。结果显示:(1)温度在实验区间内与蛤仔稚贝壳长生长呈一定的正相关,在30℃附近达到壳长极值,盐度在实验区间内也与壳长生长呈一定正相关,但在接近25时达到壳长极值,pH在8~9时出现壳长极值,略偏碱性水体有利于蛤仔稚贝生长。(2)温度、盐度及pH三者间对蛤仔稚贝生长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通过Design-Expert 7.0软件对数据进行二次多元回归拟合,得到蛤仔稚贝壳长Y对编码自变量A、B和C的二次多元回归方程:Y=4.08+0.10A+0.18B+0.11C-0.055A2-0.13B2-0.12C2(R2=0.977 4),软件模拟最适蛤仔稚贝生长的条件组合为[T=29.65℃,S=23.35,pH=(8.46±0.09)]。  相似文献   
57.
通过RACE方法获得皱纹盘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的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1446个碱基,其中开放阅读框为410个碱基.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Serpin家族的结构相近.另外,在基因启动子区发现一些与免疫和癌症发生有关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采用qRT-PCR方法分析该基因不同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所有检测的组织包括外套膜、鳃、消化腺、血淋巴和肌肉中均有表达.另外,使用鳗弧菌感染并检测鳃组织中该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发现,细菌刺激后该基因表达量逐渐升高,表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在皱纹盘鲍抗菌反应中能够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8.
利用3种壳型的菲律宾蛤仔,即壳宽型(H)、中间型(M)和壳扁型(P),采取双列杂交方式,成功建立3种杂交组合(PH、HM和MP),每个杂交组合由4个杂交家系组成,共12个杂交家系。结果表明,不同壳型亲本形态差异显著(P〈0.05,n=4);各杂交组合的D形幼虫、附着规格、变态规格和单水管稚贝的大小彼此间差异不显著(P〉0.05,n=120)。幼虫浮游期间,3种杂交组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长、存活优势。PH杂交组合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与HM、MP组幼虫大小差异显著(P〈0.05,n=120),生长速度分别为(10.21±0.42)、(9.96±0.52)和(9.29±0.52)μm/d;从存活率上看,9日龄时,PH杂交组合存活率最高,与HM、MP组合差异极显著(P〈0.05,n=12)。变态期间,幼虫生长缓慢,PH、HM和MP杂交组合的生长速度分别为(1.72±0.48)、(1.93±0.53)和(2.08±0.39)μm/d,差异显著(P〈0.05,n=120);变态率分别为(83.20±8.47)%、(6.45±3.06)%和(10.75±3.70)%,差异极显著(P〈0.01,n=12)。稚贝培育期间,3组稚贝的大小差异极显著(P〈0.01,n=120),生长速度分别为(16.74±3.06)、(13.08±2.24)和(15.20±2.55)μm/d;本阶段3组存活率均较高,分别为(93.25±2.99)%、(90.75±2.22)%和(87.25±4.86)%,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n=12)。  相似文献   
59.
我国养殖贝类大规模死亡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我国贝类养殖的历史悠久,现代贝类养殖业起源于本世纪六十一七十年代,老一代科学家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从事贝类养殖科学的研究,在牡蛎、贻贝、扇贝、珍珠贝等贝类的养殖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并最终形成产业。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贝类养殖生产国。随着养殖品种的增加、养殖规模的扩大及养殖历史的延长,病害问题也日趋严重,不同种类出现了不同规模的死亡。本文在对我国贝类养殖的基本情况做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就发病规律和死亡原因做初步的分析并对防治方法提出建议。一、我国贝类养殖的主要种类和养殖现状我国养殖的经济…  相似文献   
60.
药物诱导皱纹盘鲍三倍体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分别用细胞松驰素B、咖啡因、6-二甲基氨基嘌呤处理皱纹盘鲍受精卵抑制第一极体后,分析了对照组和处理组受精卵染色体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对照组受州人18条四分体染色体,经过减Ⅰ和减Ⅱ,放出两个极体,受精卵的发育具有不同步性;处理组受精卵在第二次减数分裂中出现了特殊的分离类型,即“三极分离”、“联合二级分离”、“独立二极分离”。分析了三种药物抑制第一极体的机理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