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2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
闽研6号苦瓜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用MA0361自交系为母本,ZK25-2自交系为父本配制而成一代杂交品种,2018年7月通过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组织的专家田间现场鉴评,已经在福建省内外示范推广约3000亩(200 hm2)。1特征特性植株生长旺盛,分枝能力强。主蔓第9-~15节着生第一雌花,雌花多,节成性好。瓜呈棒状,瓜皮绿白色有光泽,短棱平滑间断,瘤中圆、粒光滑。瓜长25~37 cm,瓜径6~7 cm,肉厚1 cm左右,单瓜质量约500g,肉脆微苦。  相似文献   
12.
桂林地区秋冬季高湿,因此采用南北走向、东南走向拱棚避雨栽培番茄。对普通露地栽培和避雨栽培番茄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晚疫病病情、产量效益等比较表明,避雨栽培有助于提高提高番茄的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从而提高品质;能有效地减少晚疫病的发生,减少病果,提高商品:果率;有助于提高产量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适合于苦瓜的ISSR反应体系,为后续苦瓜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亲缘关系鉴定奠定基础,本研究以"609"苦瓜品种作为模板DNA,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对影响反应体系的DNA模板、引物、d NTP和Taq酶的含量进行优化,并对单因素结果进行L9(33)正交试验设计。研究结果表明,苦瓜ISSR:20μL最佳反应体系为:2μL的10×Buffer(含Mg2+),30 ng模板DNA,0.25 mmol/L的d NTP,0.5μmol/L的引物,1.25 U的Taq DNA聚合酶。在此基础上,对优化引物的退火温度,确定最适宜的退火温度。验证优化的最佳反应体系,选用引物cw39132对48个苦瓜品种进行所确立扩增体系的验证,结果显示扩增产物条带清晰明亮、多态性丰富,且特异性强和重复性好,表明本研究所确定的反应体系适用于苦瓜的ISSR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苦瓜品种更新换代,增强菜农对苦瓜品种的可选择性,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出苦瓜新品种闽研6号,该品种植株生长旺盛,分枝能力强,坐瓜多,节成性好,肉质脆嫩微苦,品质好,单瓜质量约500 g,一般667 m2产量为3000 kg左右,高产时可达5000 kg.闽研6号可在福建省各地周年栽培生产,各栽培茬口667...  相似文献   
15.
丝瓜过氧化氢酶基因CAT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普通丝瓜果肉中分离到1条长达1 755 bp的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包含1个1 479 bp的开放读码框(ORF);预测编码492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56.98 kD,等电点为7.126;编码的蛋白与黄瓜(Cucumis sativus)、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萝卜(Raphanus sativus)同源蛋白的相似性均在92%以上,显示其高度的保守性,将基因命名为Lc CAT1,Gen Bank登录号为:KP222260。Wolf Psort预测其亚细胞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al)内;Motif Scan分析显示,蛋白氨基酸序列344~352位和54~70位分别为过氧化氢酶近端血红素—配体及血红素活性位点特征序列,推测其属于典型过氧化氢酶类(typical catalase,t CAT)。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Lc CAT1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在普通丝瓜品种‘福丝3号’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将近为花、果实、根和茎中表达量的5倍。Lc CAT1在所选的6个丝瓜品种的果肉中呈差异表达,普通丝瓜中的表达量均高于有棱丝瓜;在普通丝瓜品种‘福丝3号’鲜切及采后储藏褐变过程中随时间增加而呈现上调表达趋势,且与其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Lc CAT1可能在丝瓜果肉褐变产生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丝瓜18S rRNA基因克隆及其作为内参基因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q RT-PCR)准确性的重要条件。18S r RNA基因表达范围广、表达量恒定,常作为内参基因应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中。为了获得丝瓜18S r RNA基因,并设计合适的荧光定量PCR内参引物,解决丝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中无内参基因的现状,通过PCR和序列测定,首次克隆到了丝瓜的18S r RNA基因序列,其长度为1 862 bp,Gen Bank登录号为KM656452。在此基础上设计1对荧光定量PCR引物,该引物特异性强,扩增效率高,在丝瓜各生长发育阶段及各种非生物胁迫条件下均能稳定表达,适合在丝瓜基因表达研究中作为内参基因。该研究结果可为开展丝瓜重要功能基因的表达模式和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闽茄6号是以自交系HLB107-2-3-1为母本,以自交系艳后-2-1-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茄子一代杂种。中早熟,定植至始收48~53d(天),植株生长势强,株型直立,株高105cm,开展度95cm,始花节位为第11节左右,主茎紫绿色;果实长条形、顺直,果长35cm,横径4cm,果皮紫红色、亮丽,萼片紫绿色,果肉绿白色,平均单果质量210g;连续坐果能力强,每667m~2产量4500kg以上,抗青枯病、黄萎病、枯萎病,适宜福建省设施栽培。  相似文献   
18.
利用SNP分子标记对12份番茄种质的Ty-1基因连锁标记进行检测,同时采用田间鉴定方法,综合评价番茄种质资源的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FQSH1、FQSH4、FQSH5、FQSH10、FQSH11和FQSH25为纯合抗病资源(基因型Ty-1/Ty-1),田间表现为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FQZJ6和FQSH34为杂合抗病资源(基因型Ty-1/ty-1),田间表现为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野生2、FQZJ4、FQZJ9和野生3为感病纯合资源(基因型ty-1/ty-1),其中FQZJ4田间表现为抗病,其他为感病。分子标记分析结果与田间鉴定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福建省发生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病原进行分子鉴定,并对其病原分子的变异和进化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已知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对获得的特异性片段回收、克隆并测序,结果表明,PCR分子标记反应扩增到541bp的特异性条带,将该特异性产物经回收和纯化并进行克隆与测序,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后,表明该分离物的序列与国内外的病毒序列相似度为97%~99%。试验结果表明福建省的5个地市的番茄均已被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危害,应当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苦瓜种子的低温发芽能力,测定了52份苦瓜种质种子在15℃处理下的8个发芽指标,并运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1)52份苦瓜种质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生长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平均发芽时间、平均发芽速度和种子萌发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变异幅度为25.648%~127.182%。(2)发芽率、发芽势、生长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种子萌发指数两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发芽速度与其他所有的指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3)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到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7.773%,其中主成分1贡献率为71.313%,主成分2贡献率为16.460%。(4)聚类分析将参试材料分成4个类型,基于综合评价值排序发现BG9、BG5、BG15、BG8和BG55的低温发芽能力强。(5)建立低温发芽能力评价方程D=0.162+0.001×X1+0.003×X2+0.137×X3+0.02×X5,为挖掘及培育耐冷品种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简化生产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