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4篇
农学   14篇
  3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2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弱筋小麦育种进展及生产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优质弱筋小麦适合制作饼干、糕点、南方馒头等食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饼干、糕点的需求量快速增长,与此相适应,优质弱筋小麦的需求量也将持续增加。经过十几年的工作,我国已育成了一批优质弱筋小麦品种应用于生产,形成了以江苏沿江沿海为重点的优势区域。本文总结了我国弱筋小麦育种进展和生产现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与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弱筋小麦产业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22.
普通小麦株高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麦扬麦9号和CI12633构建了184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双亲间多态的212个SSR标记绘制分子连锁图谱,图谱总长1 567.2 CM,标记间平均距离8.2 CM。在3年9次条件下对株高性状进行鉴定,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监测到6个株高QTL,它们分别位于1D、2A、2B、3A和5A染色体上,其中位于2B染色体上的QTL来自品种CI12633,其余5个QTL均来自矮杆亲本扬麦9号,单个QTL能够解释4.13%~17.44%的表型变异,每个环境条件下检测到的所有QTL能解释29.46%~46.46%的表型变异,5A染色体上的QTL在9次试验环境下均能被检测出来,同时其效应也是最大的QTL,说明这个QTL能够在育种中被利用。  相似文献   
23.
种性加工与小麦品质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种育成初期,原始群体内存在着复杂的剩余变异,包括株高、粒色、成熟期、抗病性等农艺性状的差异,也包括个体间籽粒蛋白质含量、籽粒质地、面筋的量和质等品质性状的差异,这些群体内剩余变异为种性再加工提供了充分的条件.长期以来育种目标和实验室条件制约着种性加工在品质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表明:种性加工对小麦不同品质性状的影响作用效果不同,必须加强种性加工与实验室检测手段相结合,才能更好将种性加工应用于小麦品质改良.同时小麦品质改良也离不开种性加工.  相似文献   
24.
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扬麦16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麦16(原名扬00-126)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扬州分中心以扬91F138和扬90-30杂交育成的春性中熟中筋小麦新品种,2004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2005年被列入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的品种。2005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证  相似文献   
25.
运用主基因 多基因模型对N553的6家系抗赤霉病性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553符合E-1-0(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其中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占明显优势,是第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的2倍,两对主基因具负向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显著,多基因的互作效应明显;主基因的遗传率为25.71% ̄91.61%,多基因遗传率为3.15% ̄64.00%,环境对抗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6.
扬麦14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抗性强、品质好,属优质中筋蒸煮类小麦品种,适宜在长江中下游淮南及沿淮地区种植,其推广前景十分看好.  相似文献   
27.
扬麦16(原名扬00-126)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扬州分中心以扬91F138和扬90-30杂交育成的春性中熟中筋小麦新品种,2004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2005年被列入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的品种.2005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证书,品种权号为CNA20030436.4,公告号为CNA000663G.  相似文献   
28.
研究抗黄花叶病毒病转基因小麦新品系的利用价值,对小麦黄花叶病抗性遗传稳定性、农艺性状、主要品质特性和其他主要病害抗病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抗黄花叶病毒病转基因小麦新品系N12、N13、N14和N15抗性稳定,具有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及穗粒数多、品质好等优点,可作为优异种质资源利用.通过回交育种技术,成功地将抗黄花叶病毒病基因转入到当地推广品种或中间材料中,已育成的1个兼抗黄花叶病和白粉病新品系04T19,以及聚合Wax基因、Pm基因与抗黄花叶病毒病转基因的材料6株,在丰产性、抗病性等方面均较N12、N13、N14和N15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29.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的SSR标记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望水白/安农8455的一粒传(SSD)产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对抗赤霉病QTLs的微卫星(SSR)标记进行筛选。结果表明:75个SSR引物在两亲本间有多态性,多态性达32.47%,其中5个SSR引物在2个亲本和抗、感池间均具相同的多态性。经标记-抗性关联分析和区间作图,引物Xgwm512、Xgwm114、Xgwm340和Xgwm3经2年关联分析F值均极显著,LOD值均大于阈值2.4,表明在2AS、3BL和3DL各有1个抗赤霉病QTL位点存在。区间作图分析表明,3BL上的1个QTL位于Xgwm340和Xgwm114之间,距Xgwm340位点约10cM,能够解释20.45%的赤霉病抗性变异。  相似文献   
30.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优质专用小麦的需求量呈不断增长趋势,优质专用品种缺乏和种植不足戚为我国目前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改善我国小麦生产品质结构,国家制订了《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稳定发展中筋小麦。长江下游以江苏为主体的淮河以南地区及皖豫鄂接壤地区.由于降水量多.自然条件不利于小麦籽粒蛋白质和面筋等的形成.但对弱筋小麦的生产相对有利.是弱筋小麦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而弱筋小麦在栽培技术上与中筋、强筋小麦有很大的差异,产量和品质难以协调。本文总结了扬麦15的选育过程,研究了密度、氮肥用量和运筹比例对其产量与籽粒品质的调控作用.为其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