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11篇 |
免费 | 77篇 |
国内免费 | 9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73篇 |
农学 | 214篇 |
基础科学 | 286篇 |
114篇 | |
综合类 | 1675篇 |
农作物 | 161篇 |
水产渔业 | 58篇 |
畜牧兽医 | 1002篇 |
园艺 | 226篇 |
植物保护 | 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5篇 |
2023年 | 99篇 |
2022年 | 103篇 |
2021年 | 139篇 |
2020年 | 110篇 |
2019年 | 120篇 |
2018年 | 129篇 |
2017年 | 67篇 |
2016年 | 125篇 |
2015年 | 116篇 |
2014年 | 222篇 |
2013年 | 193篇 |
2012年 | 237篇 |
2011年 | 220篇 |
2010年 | 249篇 |
2009年 | 255篇 |
2008年 | 196篇 |
2007年 | 187篇 |
2006年 | 160篇 |
2005年 | 184篇 |
2004年 | 126篇 |
2003年 | 125篇 |
2002年 | 93篇 |
2001年 | 107篇 |
2000年 | 106篇 |
1999年 | 65篇 |
1998年 | 45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64年 | 1篇 |
1962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通过对不同来源的19个青贮玉米杂交种的生育期、生物性状和经济性状的筛选及评价,结果表明,SD3玉米品种可以在昭苏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3.
摘 要:为了解河南省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现状, 采用现场诊断和试剂检测等调查方法,于2009年4月份、8月份和12月份分别对河南省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及郑州市五地区的87个奶牛场24257头泌乳期奶牛进行了乳房炎发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奶牛乳房炎总发生率为70.66%,其中临床型乳房炎的平均发生率为7.18%,隐性乳房炎的平均发生率为63.48%,两者之比为为1:8.84;郑州地区乳房炎发生率最高,为74.13%;河南省奶牛乳房炎在8月份发生率最高,为82.25%;4胎以上奶牛乳房炎患病率显著高于1~2胎奶牛患病率(P﹤0.05),不同泌乳阶段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 )。结果提示,河南省奶牛乳房炎发生率较高,和不同管理水平、季节、胎次、不同泌乳阶段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4.
根据前期棉纤维发育转录组、表达谱数据分析比较通过PCR技术从海岛棉‘新海21号’中克隆了一个同源基因,命名为GbVIN1,该基因具有一个1 93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45个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该蛋白的保守性较高,具有GH32家族保守的-NDPNG-和-WECVD-基序;进化树分析表明,GbVIN1基因与GhVIN1基因处于同一进化树分支。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GbVIN1基因在棉纤维发育不同时期中都有表达,且在5 DPA、10 DPA的纤维中表达量最高。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GbVIN1基因可能对棉纤维伸长具有重要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5.
66.
集体经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澄江镇兰堂村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期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能够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由于自然环境和传统耕种方式的制约、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头人和“领头雁”等原因,兰堂村集体经济尚未完全形成规模化、自主化、持续化发展的态势,影响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可采取选育配强、建好队伍,选准产业、精耕细作,整合资源、创新模式等举措,为兰堂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夯实基础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67.
<正>一、发病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主要危害根茎,使根茎组织腐烂、病部缢缩,幼苗倒伏。定植后叶片染病,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暗绿色水渍状,迅速扩大使叶片部分或大部分软腐,干燥后病斑成淡褐 相似文献
68.
青海东部气候变化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9~2004年青海东部11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等地面气象资料,建立了气象要素的年、季序列,用气候诊断方法对干旱变化的成因以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青海东部90年代四季平均气温比60或80年代平均偏高了0.3~0.5℃,冬季增温比较显著,这和中国北方地区的偏暖趋势比较一致。90年代该地区春、秋季降水量减少,导致土壤水分下降,河水的径流明显减少,农作物生长季干旱发生的频次增加,危害程度加重。气候变暖将有利于冬小麦的正常越冬和安全返青,同时也将导致农牧业供水矛盾加剧、晚霜冻和病虫害危害程度的加重以及夏季洪涝、高温热浪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加。及时掌握气候变化的信息,加快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是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9.
近年来泽普县推广采用双膜种植早春马铃薯套种莲花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有效提高了菜农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