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为快速分析苦楝Melia azedarach不同种源提供方法,揭示苦楝遗传多样性,为苦楝的开发、利用及选择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从783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20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组合,对苦楝国内全分布区的37个种源和肯尼亚1个种源样品进行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20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242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1条,多态性百分率平均值为40.89%,每对引物组合扩增条带5~17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12.1条;其多态性信息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值介于0.188~0.488,平均值为0.299。基于UPGMA法聚类以0.350为阈值可将38个苦楝种源划分为7类,在此基础上,去掉2个种源,将其余36个种源划分5个地理类群。【结论】SRAP分子标记可以很好地反映苦楝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类群划分结果有明显的地理趋势和气候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苦楝不同种源苗期生长性状和生长节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观测苦楝10个种源生长性状,分析苗高、地径和冠幅的生长节律,采用Logistic方程拟合其苗高、地径和冠幅生长过程。结果表明,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969~0998,符合“S”型生长曲线;不同苦楝种源在苗高、地径和冠幅的物候期和生长参数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各种源前期生长量小于后期;不同种源速生期起始时间变动幅度为5—6月,最早与最晚时间在种源间相差20d左右;速生期结束时间变动幅度为8—10月,最早与最晚时间在种源间相差50d左右;速生期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比例均在58%以上,速生期生长量最大种源约为最小种源的2倍左右;地径和冠幅速生期起始时间相差不大,且均早于苗高;冠幅速生期结束最早,其次是苗高,最晚为地径;在速生期起始时间上,北方种源早于南方种源,在速生期结束时间上,北方种源晚于南方种源。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幼林期苦楝不同种源的生长适应性,并初步筛选优良种源,为广东及周边地区苦楝种子调拨提供试验依据,对2个试验点3年生的53个苦楝种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苦楝于雷州生长更快,且种源间差异更为显著;苦楝种源间存在极大的遗传差异,生长性状主要被地点效应影响,形质性状受遗传控制较小,保存率由种源遗传基础与生长环境共同控制;性状相关表明生长速度快的种源,其树冠茂盛,干型良好,可以通过树高和胸径两个性状的综合排序,并结合保存率分析进行优良种源的初步选择;来自海南,广东与福建等3省的种源在广东适应性强,而北方种源适应性极差,说明在广东地区引种北方种源具有一定风险,建议在同一或相邻物候区内进行引种栽培;初步选择出6个优良种源供广东及周边地区苦楝种子调拨,分别为贵州册亨(843)、福建漳平(103)、湖南新宁(349)、广东郁南(413)、广东开平(415)与广西钦州(631),这些种源的保存率范围为0.51~0.77,树高与胸径的平均遗传增益为10.58%与21.8%。 相似文献
14.
苦楝SRAP分子标记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快速分析苦楝Melia azedarach不同种源提供方法,揭示苦楝遗传多样性,为苦楝的开发、利用及选择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从783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20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组合,对苦楝国内全分布区的37个种源和肯尼亚1个种源样品进行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20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242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1条,多态性百分率平均值为40.89%,每对引物组合扩增条带5~17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12.1条;其多态性信息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值介于0.188 ~0.488,平均值为0.299.基于UPGMA法聚类以0.350为阈值可将38个苦楝种源划分为7类,在此基础上,去掉2个种源,将其余36个种源划分5个地理类群.[结论]SRAP分子标记可以很好地反映苦楝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类群划分结果有明显的地理趋势和气候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
2011年从云南、广西、广东等地选择黄梁木幼树40株,2014年5月在广东雷州开展了家系造林对比试验,2015年1月的调查结果表明:树高、地径、冠幅、枝下高、冠高比、冠径比等生长性状在家系间差异极显著,性状家系遗传力均达到0.5以上,家系间选择潜力大;根据性状相关分析和回归检验判断,地径、树高、枝下高对材积指数的影响最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材积指数主要性状指数方程。以10%的入选率选出4个优良家系,4个优良家系的地径、树高、材积指数、枝下高、冠径比和冠高比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20.15%、20.49%、46.20%、9.98%、2.45%和-8.95%。 相似文献
16.
油茶是木本油料植物的研究热点之一。当前对油茶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为了系统地阐述油茶基础研究进展,从6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油茶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包括油茶分子标记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油茶的遗传转化体系和DNA甲基化、油茶的基因组、比较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油茶的转录组学、油茶蛋白质组学以及代谢组学,利用这些分子手段结合传统育种,能有效提高育种的目标定向性和中间材料的筛选效率,最后提出了油茶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油茶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油茶分子生物学研究、育种和栽培管理等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苦楝种源果核及种子性状地理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更准确地掌握苦楝的地理变异及其规律,对17 个省份的70 个苦楝种源的果核和种子的18 个性状进行
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苦楝不同种源间在果核和种子表型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多数性状的重复力大于
85%,其中种子百粒重、果核宽的种源重复力较高,达到98%以上;其次是果核百粒重、种子大小性状;而棱粒比、果
核果形系数b 的重复力较小,分别为74.56%、49.14%。部分性状的种源变异存在明显的地理趋势:由东向西,果
核的宽度和质量、种子宽度、果核皮厚度、果核单果棱数均有增大的趋势;由南向北,果核长度、种子宽度、种子质
量、果核单果棱数和果核皮系数均有增大的趋势,种子趋于粗短的椭圆形;海拔由低到高,果核和种子宽度、果核质
量、果核皮厚度、果核单果棱数呈增大趋势,果核趋于圆形,种子趋于粗短的椭圆形。根据苦楝果实的18 个性状指
标的聚类分析,可将70 个种源划分为8 类,种源类群间性状差异也显著。 相似文献
18.
19.
对10个种源苦楝苗期6个苗木生长性状进行了观测,分析不同种源性状间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种源间在6个苗木生长性状上的变异系数为12.31%~68.11%,除通直度外,不同种源5个性状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说明不同种源间的苗木生长性状的变异明显,苦楝种源选择具有较大的潜力,总体来看苦楝种源地理趋势不明显,表现出随机变异现象;不同种源苦楝种子及苗木生长性状间无显著相关性;除通直度外的其他5个生长性状的种源遗传力超过45%,说明苦楝种源苗木生长性状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控制;种源株高和地径与采种点地理因子无显著相关性,地径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随采种点降水的增多,地径有增大趋势;以株高为标准对苦楝种源进行筛选,初步选出梧州、南昌、兴宁、歙县4个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借鉴以往楝属文献报道的SSR引物,筛选高度多态性、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的苦楝SSR引物,为苦楝遗传图谱构建、QTL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研究领域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法和正交试验设计进行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并利用该体系以8个不同种源的苦楝基因组DNA为模板,从135对候选SSR引物中进行引物筛选.[结果]苦楝SSR-PCR最优反应体系为:1.0 μL 50 ng·μL-1模板DNA,1.2 μL 100 μmol·L-1引物,1.0 μL 10 mmol·L-1 dNTPs,0.8 μL 25 mmol·L-1 Mg2+,0.15 μL 5 U·μL-1 Taq酶,1.5 μL 10×Buffer,补ddH2O至15 μL;最终筛选出15对具有高度多态性、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的SSR引物.[结论]本研究成功优化了苦楝SSR-PCR反应体系,并成功筛选出15对适用于苦楝的SSR引物. 相似文献